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9.235.10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中国作物学会 的原始碼
←
中国作物学会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enter><img src=https://p6.itc.cn/q_70/images03/20220720/2e6bd665aab44bb090d0bd22f3ddb80f.pn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news.sohu.com/a/569668973_121123767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small> |} '''中国作物学会'''(The Crop Science Society of China)成立于1961年12月,是我国作物[[科技]]工作者和单位自愿结成、依法成立的学术性、全国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ref>[https://www.sohu.com/a/302508989_120041255 社会组织政策解读(一):如何认识民办非企业单位的“非营利性”],搜狐,2019-03-20</ref>,是经民政部批准的学术性[[社会团体]],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全国学会,挂靠单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学科内容涵盖农作物作物种质资源、基因挖掘、品种培育、耕作栽培等领域瞄准世界作物科技前沿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业务范围包括国际合作、学术交流、书刊编辑、专业展览、科学普及、技术推广、成果鉴定、科技奖励、标准制订、业务培训、咨询服务。金善宝、戴松恩、蔡旭、王金陵、李竞雄、袁隆平、庄巧生、王连铮、李振声、刘旭、李家洋、路明、翟虎渠等一大批杰出农业科学家曾在学会担任要职,为学会创建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为学会进一步创新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学会精神== 经过60年的风雨沧桑,今天的中国作物学会拥有6个工作委员会和23个专业委员会<ref>[http://www.doc88.com/p-1982503331606.html 委员会组织机构及职责],道客巴巴,2018-07-19</ref>。本着“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精神,在中国科协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的领导与支持下,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建会60年来,始终把加强党和政府同科技工作者的联系作为基本职责,把竭诚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作为根本任务,把科技工作者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主要标准,认真履行服务科技工作者、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服务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服务党和政府决策的“四服务”职责。近年来,学会承担中国科协“科创中国”、“科普中国”、“卓越期刊”、“党建强会”、“乡村振兴”、“青年人才托举”、“重点会议”、“学科发展报告”等项目,2021—2023年入选中国科协“中国特色一流学会建设项目”,已成为行业内具有广泛影响的学术[[社团]],在推动我国作物科技事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基本职责== 学会积极参加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把开展[[学术]]交流、发挥学术交流对自主创新的重要作用作为学会的基本职责,积极搭建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每年一届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自2002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19届。学术年会的质量逐年上升,规模和影响力日益扩大,已由第一届的100余人增加到近几年的1500人左右,成为我国作物领域内最高级别的学术交流会议。同时,学会所属各专业委员会每年主办数十场大型或中型专业学术会议,如中国马铃薯大会、中国作物生理学术研讨会、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全国[[玉米]]生物学学术研讨会、全国玉米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全国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全国大豆科研生产研讨会、中国藜麦产业高峰论坛、中国甘薯产业博览会、全国作物学[[博士]]生论坛等等。 学会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已成功主办或承办第八届世界大豆研究大会(2009)、第三届中日韩甘薯学术讨论会(2014, 2016)、第七届国际作物科学大会(2016)、第二届中国欧洲大豆高峰论坛(2018)、[[世界]]小米起源与发展会议(已举办8届)、目前正在筹备主办第二届国际小麦大会(2022)。学会与国际作物学会(ICSS)、国际植物学会(GPC)、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国际农业研究磋商小组(CGIAR)、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国际半干旱热带作物研究所(ICRISAT)、国际马铃薯中心(CIP)、非洲农业技术基金会(AATF)等国际组织保持稳定的工作[[联系]];与美国作物学会、日本作物学会、韩国作物学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互信关系。 ==团队力量== 作为作物科普工作的主要社会力量,学会积极参加全国科技周和科普日活动,是中国科协“共建科普基地”,有科普专家团队6个,分别是作物科学学科传播专家团、小麦科学知识传播专家团、杂粮作物科学[[传播]]专家团、食用豆产业知识科学传播专家团、大麦(青稞)产业技术普及[[专家]]团和大豆育种与生物技术科学传播专家团。所属各专业委员会以科普资源共建共享为契机,开展群众性、基础性、社会性科普活动,科普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增强。 为表彰在作物科学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学会现设立有国家奖励办注册奖项3个。2006年设立了“中国作物学会科学技术成就奖”,下设三个子奖项”杰出成就奖“、”创新团队奖“和”青年奖“,为我国作物科技界的最高奖项;2017年设立了“中国作物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每年奖励不超过10篇优秀论文;另设立有“王连铮大豆青年科教[[奖励]]基金”,每年奖励5名以下青年大豆科技工作者。同时,学会加大举荐人才力度,已成功推荐[[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以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人选等数十人次。 中国作物学会主办《作物学报》(月刊)、The Crop Journal(双月刊)和《作物杂志》(双月刊)期刊;作为第二主办单位,联合主办《麦类作物学报》(月刊)。The Crop Journal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重点[[期刊]],《作物学报》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梯队期刊。 ==视频== ===<center> 中国作物学会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又一“卡脖子”产业!2019年中国农作物种子进口量达72%</center> <center>{{#iDisplay:l32296q5zmy|560|390|qq}}</center> <center>习近平赴古探望卡斯特罗 庭院庄园种满中国作物</center> <center>{{#iDisplay:z0022yebucn|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 社會組織類]]
返回「
中国作物学会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