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8.143.9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中印邊界問題 的原始碼
←
中印邊界問題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中印邊界問題'''<br><img src="http://g.udn.com.tw/upfiles/B_K1/k10089/PSN_PHOTO/364/f_23282364_1.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blog.udn.com/k10089/109069119 圖片來自udn]</small> |} '''中印边界''',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與[[印度共和国]]之间的[[邊界]],是[[中国-印度关系|中印关系]]中的敏感议题。中印邊界总长近2000公里,有总面积超过12万平方公里区域存在[[领土纠纷]],涉及西段、中段和东段三个部分。中印边界锡金段为已定边境,但附近的[[中不边界争议|中不边界存在争议]],因[[不丹]]的外交和国防被印度控制,[[中不邊界爭議]]<ref>[https://www.storm.mg/article/2845399 中不邊界爭議],storm</ref> 也受印度关注。中印原则上都同意和平解决争议。 ==争议地区== ===西段=== 克什米尔的地理范围覆盖由印度控制的[[查谟-克什米尔邦]](细分为[[查谟]]、克什米尔及[[拉达克]])、由巴基斯坦控制的[[阿扎德克什米尔]]和[[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以及由中国控制的[[阿克赛钦]]和[[喀喇昆仑走廊]]。 [[阿克塞钦]]地区总面积4万2685平方公里,其中争议地区约3万平方公里,占中印西段边境争议地区总面积的3万3500平方公里的绝大部分。中国认为阿克塞钦作为固有领土存在,并不属于克什米尔地区。印度对此存在异议。目前,阿克塞钦绝大部分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和田地区]]管辖,南部很小一部分属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管辖。 [[喀喇昆仑走廊]]约5800平方公里,主要是[[沙克思干谷地]]。根据196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巴基斯坦]]政府达成的《[[中巴关于中国新疆和由巴实际控制其防务的各个地区相接壤的边界的协定]]》,巴方承认喀喇昆仑走廊(巴方原划归[[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北部地区]])属于中国。 [[巴里加斯]]地区总面积约1900平方公里。印度控制巴里加斯西南角,即[[狮泉河]](森格藏布)与卓普河([[典角村|典角曲]])以西大约450平方公里。中国认为该区域位于传统习惯线中方一侧,属于[[阿里地区]]噶尔县扎西岗乡。印度方则将其划归[[查谟-克什米尔邦]][[拉达克]][[列城县]]。 印度对中国控制的两片地区声称拥有主权,中国政府声称西段不存在领土争端。1962年,中印在阿克赛钦爆发了一场小规模战争。在1993年和1996年,两个国家签订协议表示尊重实际控制线。 [[札达县]]西北部另有两块较小的争议区:[[楚马要塞|楚木惹]]、斯诺乌山争议区。印度认为其属于拉达克列城县,前者的印方要塞现已被拆除。 ===中段=== 中印边界中段争端共有四块,共约2000余平方公里,現主要由印度控制,中国亦控制小部分。 # 巨哇、曲惹地区:位于[[札达县]][[楚鲁松杰乡]]西南,面积332平方公里。1954年,印度官方地图标为已定界,将该地区划入印度,形成争议。1958年6月2日,印军进入巨哇、曲惹,并在曲惹修房设卡,从此控制该区。 # 什布奇山口地区:位于什布奇山口以西至活不桑河,争议面积共35平方公里,属札达县底雅乡什布奇村。1958年4月,印度控制該地。 # 桑、葱莎、波林三多地区:位于札达县城西偏南,面积1451平方公里。1954年印度控制該地。 ==历史背景== [[中国]]和[[印度]]之间存在了一条传统习惯的边界线:东段大体上沿[[喜马拉雅山]]南麓与[[布拉马普特拉河]]北岸平原交界线而行,中段大体沿喜马拉雅山分水岭走向。 [[拉達克王國]]原本向西藏地方进贡。1834年,[[錫克帝國]]派[[左拉瓦爾•辛格]]侵佔[[拉达克]]。1846年,[[不列颠东印度公司]]赢得[[第一次英国锡克战争]],建立了[[查谟-克什米尔 (土邦)|查漠-克什米尔土邦]],占领拉达克地区。1865年印度测量局官员威廉•约翰逊|William Johnson (surveyor)绘制了一条“约翰逊线”,私自将包括阿克赛钦在内的近三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给了英属印度,使阿克赛钦变成英印克什米尔的一部分,但英国政府并未知会当时的[[中國政府]]。据[[荣赫鹏]]爵士描述,1880年代末的[[赛图拉镇]]无人定居。1892年,中国派官员李源钢在[[喀喇昆仑山口]]树立了界碑。 1911年中国[[辛亥革命]]爆发,主张“驱逐[[鞑虏]]”,引发驻藏[[清军]]哗变。流亡印度的[[十三世达赖喇嘛]]借机策动事变,发布《[[告民众书 (十三世达赖喇嘛)|告民众书]]》,宣称要[[第一次驅漢事件|将汉人“驱除净尽”]]。1914年3月24日,[[西藏地方]]与[[英属印度]]划定“[[麦克马洪线]]”,将面积达9万多平方公里的[[藏南|藏南地区]]划归英属印度。但参与[[西姆拉会议]]的[[北洋政府]]代表[[陳貽範]]未签署《[[西姆拉条约]]》,历届中国政府也都不承认“麦克马洪线”。印度1937年版官方地图以“麦克马洪线”显示其“边界”,但注明“边界未经标定”。 1947年[[印度独立日|印度宣布独立]],1950年[[印度共和国]]正式[[印度独立|建国]]印度在1950年1月26日通过共和国宪法。这一天也被定为印度的共和国日;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也在1949年[[开国大典|正式成立]]。1950年4月1日,[[中国-印度关系|中印建交]]。建交初期,中国和印度经历了一段蜜月期,[[印度总理]][[尼赫鲁]]推广了[[泰戈尔]]提出的“中印是亲兄弟”口号(“Hindi-Chini bhai-bhai”)。但随着中国政府[[西藏和平解放|进入西藏]],中印之间的矛盾开始显现。印度不断越过中印传统习惯线,并建立据点。1951年,印军占领[[达旺]]并强迫西藏地方政府撤出,而达旺是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出生地。到1953年印度全部控制藏南9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后并建立行政区。1954年印度在侵占区设立“东北边境特区”。至1959年,印度将东段实际控制范围从传统习惯线逐步向北推进到“麦克马洪线”附近,并在西段建立据点43处。1959年[[第十四世达赖喇嘛]]出走印度,更使中印关系进一步恶化。其后,中国政府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治藏歷史|西藏开始实行直接管辖]],更为有力的控制西藏地区。而印度政府至今仍是第十四世达赖喇嘛及[[西藏独立运动]]的庇護者。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軍政事件]]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中印邊界問題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