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9.108.4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中华民族 的原始碼
←
中华民族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中华民族4.jpg|350px|缩略图|右|<big></bi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614/d5e93e8d22c248668d74eabedb270dab.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235726029_100018832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中华民族'''(''' Chinese nation'''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官方定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获得认定的56个民族的统称。 中华民族的概念,最早由[[梁启超]]在其1902年《论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的著作中提出,相关的历史学及人类学理论有费孝通的“多元一体”论,以及许倬云的《我者与他者的转化及混合》。中华民族这一政治概念在清末、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代有着不同的定义。 ==词汇提出== “民族”一词的现代意义是在19[[世纪]]末叶从日本传入中国的,在“民族”一词现代意义传入中国后,产生了“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学词汇。中国的古意义“民族”一词可见于《南齐书》列传之三十五《高逸传•顾欢传》中,有“今诸华士女,民族弗革”。 1899年,梁启超在《东籍月旦》一文中,通过对欧洲[[世界]]史著作的评介,破天荒地使用了现代意义的“民族”一词。 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并将中国民族的演变历史划分为三个时 代: • “第一,上世史,自[[黄帝]]以迄秦之一统,是为中国之中国,即中国民族自发达、自竞争、自团结之时代也”; • “第二,中世史,自秦统一后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为亚洲之中国,即中国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繁赜、竞争最激烈之时代也”; • “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开始,是为世界之中国,即中国民族合同全亚洲民族与西人交涉、竞争之时代 也”。 梁启超在这里反复用了三个“中国民族”,而且从宏观上勾勒出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显然是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思考 之后得出的结论。 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在“中国民族”的基础上,1902年梁启超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先对“中华”一词的内涵做了说明。接着,梁启超在论述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思想地位时,正式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ref>[https://www.sohu.com/a/247419180_558455 丨重读丨梁启超最先提出"中华民族"概念 ],搜狐,2018-08-16 </ref>。其云:“齐,海国也。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权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出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 由“保种”“民族”到“中国民族”,再到“中华”和“中华民族”,梁启超基本完成了“中华民族”一词的创造。这是关于“中华民族”的最早词汇,一直沿用。 1905年,梁启超又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从历史演变的角度重点分析了中国民族的多元性和混合性, 并断然下结论说:“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由此,梁启超真正完成了“中华民族”一词从 形式到内容的革命性创造。这就是,中华民族指中国境内的所有民族,汉满蒙回藏等为一家,是多元混合的。 1907年,继梁启超之后,晚清著名立宪派代表杨度也成为了“中华民族”一词的早期使用者。 梁启超先生创造的“中华民族”引起了很大的麻烦。“中华”是中国词,“民族”是西方词。一开始认为“中华民 族”指“汉族”,即“汉人”,但后来发现难以解释,又用“中华民族”指称“中国人”。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也郑重宣告:“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用法律形式将民族平等规定下来:“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这就是“五族共和”的思想。 1924年以后,孙中山的“中华民族”理念,逐渐成为了国民党的行动纲领。[[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不仅明确认同此一理念,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打出了“复兴中华民族”的旗号。 1927年4月18日,《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宣言》就宣称,要秉承孙中山的遗教,“实现三民主义,使[[中华民国]]成为独立自由之国家,中华民族成为自由平等之民族”。由国民政府组织编撰的《绥蒙辑要》,在题为《中华民族》的开篇说明中,更是清楚明白地表达了对于这一问题的基本态度和主张: “中华民族,都是[[黄帝子孙]]。因为受封的地点不同,分散各地,年代悠久,又为气候悬殊,交通阻隔,而有风俗习惯之不同,语言口音之歧异,虽有汉满蒙回藏等之名称,如同张王李赵之区别,其实中华民族是整个的,大家好像一家人一样,因为我们中华,原来是一个民族造成的国家。孙总理说,中华民族,就是国族。民国成立以来,并将五族平等的原则订在约法,孙总理的民族主义亦完全以团结国内各民族,完成一大中华民族为目的。中央政府遵照总理遗教,对于国内各民族,竭全力以扶植之,时时刻刻,为我们边远的同胞,图谋幸福,解除痛苦,又特设蒙藏委员会,专为我们蒙藏同胞筹划一切的改进,中央委员也有蒙古人员。所以说五族,就是中华民族,就是国族。” 1935年《风云儿女》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的那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让“中华民族”观念传遍大江南北。抗战时期,“中华民族”观念认同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在民族危机的强烈刺激下,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为了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大力宣传“中华民族”是一个单一性民族的观点。 抗战使得中国各军阀重新团结起来,中华民族的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2年8月27日蒋介石发表的题为--《中华民族整个共同的责任》中,从中华民族与中华民国的关系,中华民族成员之 间平等的、荣辱与共的“整体”关系(包括政治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宗教]]信仰上的自由平等关系等),以及这种关系认知的现实必要等各个方面,反复说明了他对“中华民族”整体认同的理解,其核心就在于论证“中华民族是一个”,其各个组成部分都不能单独称为“民族”。他虽然并没有直接阐述自己对民族概念的定义,但其所谓“历史的演进,文化的传统,说明我们五大宗族是生命一体”,已然表明了其对“民族”概念的理解。 实际上最终把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牢固地确立在最为广大的中国民众和海外华侨的脑中与心中的,是这场持久而壮烈的抗日战争。 50年代,[[中国]]仿照[[苏联]]的民族政策,斯大林在阐发其民族政策时曾指出,某一群体成为“民族”要具备以下四个标志: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从共同的文化特征中显示出来的共同的心理构成。于是根据这些标志,中国的语言学家和社会学家对400个需要识别的群体进行了调查<ref>[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E5G5BP2H0512EABC.html 美国在这一点上与中国完全一样,今天的人们将其高度概括为两个字],网易号,2019-01-14 </ref>。他们除去了一些大民族共同体的分支,最终确认了50多个[[少数民族]]。 ==视频== ===<center> 中华民族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 看了这个更加确信56个民族是一家人 都是中华民族</center> <center>{{#iDisplay:h0339dbtfiw|560|390|qq}}</center> <center> 义勇军进行曲(风云儿女原版) </center> <center>{{#iDisplay:n0164ze175g|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535 民族學]]
返回「
中华民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