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中华帝国晚期的大众文化 的原始碼
←
中华帝国晚期的大众文化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enter><img src=https://www.kfzimg.com/sw/kfz-cos/kfzimg/ceccdcbc/1c477b3a5e95a411_s.jpg width="260"></center> <small>[https://book.kongfz.com/213954/5407853400/ 来自 孔夫子网 的图片]</small> |} 《'''中华帝国晚期的大众文化'''》,作者: (美) 罗友枝 / (美) 黎安友 / (美) 姜士彬,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原作名: 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译者: 赵世玲,出版年: 2022-4,页数: 740,定价: 168.00元,装帧: 精装,ISBN: 9787303257577。 ==内容简介== 20 世纪70 年代末,西方史学的研究取向发生了变化。年鉴学派史学家们放弃传统年鉴学派对经济、社会和变化的研究,不再支持总体史学,他们收编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把注意力转向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社会底层和以前不被关注的方面,如边缘人群体等,到了80 年代更转向了视个人为研究主体,以政治、饮食、服装、日常语言、身体等为研究主题的新文化史。《中华帝国晚期的大众文化》(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一书便是这次史学“文化转向”所影响的产物。 ==作者簡介== 罗友枝(Evelyn S. Rawski),匹兹堡大学历史系教授,研究方向为近代东亚和中国近代史,着重于大众史、大众文化和社会礼俗史的研究,著有《[[中国南方的农业变化与农业经济]]》《清代中国的教育与大众文化》及《十八世纪的中国社会》(合著)等。 黎安友(Andrew J. Nathan),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系教授、东亚研究所主任,研究方向为中国政治与外交政策、比较政治等,著有《中国的民主》《中国政治变迁之路》《长城与空城计:中国寻求安全的战略》等。 姜士彬(David G. Johnson),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研究中心教授,早年专注中古中国士族研究,近年关注明清大众文化研究,著有《[[中古中国的寡头政治]]》《景观与祭祀:中国北方乡村生活的仪式基础》等。 ===文化=== 文化是人类在不断认识自我、改造自我的过程中,在不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创造的并获得人们共同认可和使用的符号(以文字为主、以[[图像]]为辅)与声音(语言为主,音韵<ref>[https://www.docin.com/p-209924825.html&endPro=true 音韵],豆丁网,2011-05-26</ref>、音符为辅)的体系总和。用更简炼的文字表达,则可缩写为:文化是语言和文字的总和<ref>[https://www.shezhan88.com/lifeservice/2782060.html 文化的概念是什么],设栈,2019-11-28</ref>。 ==参考文献== [[Category:040 類書總論;百科全書總論]]
返回「
中华帝国晚期的大众文化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