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3.59.95.9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丝 的原始碼
←
丝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丝11.jpg|缩略图|右|[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img.alicdn.com%2Ftfscom%2Fi2%2F199059208%2FTB2F95PejuhSKJjSspmXXcQDpXa_%21%21199059208.jpg&refer=http%3A%2F%2Fimg.alicdn.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jpeg?sec=1611542976&t=040c3ae75c14a04a34211fd76453e716 原图链接][https://www.620e.com/klpmhfsyeq/ 来自题库网]]] '''丝'''(拼音:sī)是汉语常用字,初文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两束扎起来的丝的形状。丝本义指蚕吐出的像线的东西,是织绸缎等的原料。引申为丝织品,如[[丝绸]]。泛指像蚕丝一样的细线和其他极细的东西,如丝线、铜丝。又比喻极小或极少的量。又特指[[琴]]、[[瑟]]、[[琵琶]]等弦乐器,因其弦古代常以蚕丝为之,故称。<ref>[https://www.0125.com.cn/zhishi/24004.html 商标起名大全]金榜起名网</ref> ==文字溯源== 会意字。甲骨文的“丝”是两小把蚕丝(“糸”)扭在一起的形状。金文写法和甲骨文的形状相类似,只是纽结变为两个。战国文字上部有一横,如字形3(有的上加二横,如江陵楚简的“丝”字作),可能是饰画,也可能表示丝线连结之意。小篆文字承袭金文。楷书的“丝”字,仍是由两个“糸”字组成的,但表示结的部分变为两撇折,左部的“糸”写作“糹”。“糸”作偏旁简化作“纟”,故“丝(繁体)”也简化为“丝”。其下部一横为两个“纟”下一笔的连写。<ref>[https://www.sohu.com/a/403124910_120703682?_trans_=000014_bdss_dkmgkyhd 小学语文书法同步练习,每日一字]搜狐</ref>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三】【丝部】息兹切(sī) 蚕所吐也。从二糸。凡丝之属皆从丝。 ===说文解字注=== 蚕所吐也。 注:吐者,写也。 从二糸。 注:息兹切。一部。 ===广韵=== 息兹切,平之心 ‖丝声之部(sī) 丝,《说文》云:“蚕所吐也。”又一蚕为忽,十忽为丝。《淮南子》曰:“蚕饵丝则商弦绝。” 校释:《淮南子·览㝠训》:“蚕咡丝而商弦绝。”髙诱注:“老蚕上下丝於口故曰咡丝,新丝出,故丝脆。商於五音最细而急,故绝也。” ===康熙字典=== 【未集中】【糸部】 丝·康熙笔画:12 ·部外笔画:6 《广韵》息兹切。《集韵》《韵会》新兹切,并音思。《说文》:蚕所吐也。《急就篇》注:抽引精茧出绪曰丝。《书·禹贡》:厥贡漆丝。《诗·召南》:素丝五紽。《周礼·天官·大宰》:嫔妇化治丝枲。 又《典丝》:掌丝入而辨其物。《左传·隐四年》:犹治丝而棼之也。 又《周礼·春官·大师》: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注:丝,琴瑟也。 又《礼·缁衣》:王言如丝。疏:微细如丝。 《五经文字》:丝作𢇁,譌(同“讹”)。《韵会》:俗作﹝⿰糹系﹞,误。○按《说文》:丝自为部,今并入。 ==参考文献== [[Category:800 語言、文學類]]
返回「
丝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