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134.1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东汉与西域各国的战争 的原始碼
←
东汉与西域各国的战争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东汉与西域各国的战争</big> ''' |- | [[File:东汉与西域各国的战争.jpg|缩略图|居中|[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东汉与西域各国的战争 时间;东汉永平十六年 国家;匈奴 原因;政治、经济、军事 |} 东汉永平十六年(73年)至汉灵帝末年(175年),东汉王朝与北匈奴争夺西域诸国控制权的战争。 ==简介== 东汉永平十六年(73年)至[[汉灵帝]]末年(175年),东汉王朝与[[北匈奴]]争夺西域诸国控制权的战争。两汉时,狭义的西域地区,东起玉门、阳关,西至、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脉西段、喀剌昆仑山脉东南段),北为天山,南为昆仑山,东西6000余里,南北干余里,横亘其中的塔里木河将西域分成南北两道,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天山东麓的伊吾卢(简称伊吾,今[[新疆]]哈密西四堡),车师前国(治今新疆吐鲁番西北交河故城)和鄯善(壬治扦泥,今新疆若羌),为西域门户。北匈奴控制该地区,可作为入河西之根据地,东汉控制该地区。而北道的焉耆(五治员渠城,一名南阿城,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温宿(今新疆乌什)、龟兹(王治延城,今新疆库车县城东郊),南道的于阗(亦作于真,王治西城,今新疆和田)、莎车(王治莎车城,今新疆莎车)、疏勒(王治疏勒,今新疆喀什市)等国,则是汉王朝通往中西亚及地中海商路的必经之地。<ref>[https://www.360kuai.com/pc/9a25197cac0639656?cota=3&kuai_so=1&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解析东汉战争西域大逆袭!班超出使西域,打通西域南道] , 快资讯 2020-09-21 </ref> ==背景== 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忙于国内战事,无暇顾及西域,西域局势混乱。北道各国大都附属于[[匈奴]],南道诸国则相互攻伐,争战不休。匈奴乘机征服了西域北道诸国和南道大国于阗,利用西域的人力物力不断袭扰东汉边境。为彻底击退北匈奴的进攻,外通商道,内安边境,东汉王朝采取"以夷制夷"的方略,从明帝[[永平]]十六年起,始派军出征西域。 [[永平]]十六年二月,明帝令奉车都尉窦固、[[耿忠]]率军击败北匈奴于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攻占战略要地伊吾卢。为进一步联络西域各国,孤立[[北匈奴]],[[窦固]]派班超及从事郭恂率吏士36人出使西域。班超首先致力干打通匈奴控制薄弱的南道各国,降鄯善,制于阗,袭疏勒,驱除了西域南道的北匈奴势力,使南道诸国先后归附。 与此同时,为防止北匈奴卷土重来,十七年十一月,汉朝派奉车都尉窦固、驸马都尉[[耿秉]]等再度举兵西征,击破北匈奴白山部于蒲类海,并击降役属北匈奴的车师前、后部,南道基本打通,北道东西两站也为汉朝控制。东汉重设西域都护和戊、己二校尉。 ==经过== 十八年三月,北匈奴出动2万余骑兵反攻车师,包围金满城(今新疆奇台西北)、柳中(今新疆鄯善西南鲁克沁)。十一月,北道焉耆、龟兹乘机联兵攻杀西域都护陈睦、副校尉郭恂。车师后王也在此时叛汉,与北匈奴合击汉军。 [[章帝]]即位后,采纳班固等人建议,于建初元年(76年)正月命酒泉(郡治禄福,今[[甘肃]]酒泉市)太守[[段彭]]等出军与鄯善会师柳中,破交河城,北匈奴兵惊走,车师前国再次降汉。段彭遂派范羌从金满城救出耿恭。后因国内局势动荡,[[章帝]]放弃争夺西域的主张,下诏撤师回京。次年又撤退伊吾卢屯田驻军,西域重又落入北匈奴之手。 东汉从西域撤退时,班超鉴于疏勒、于阗臣民挽留,回转疏勒,击杀疏勒叛乱分子,败尉头国(今新疆阿合奇)兵,再定疏勒,并以疏勒为据点,只身经营西域。由于东汉撤军,西域北道诸国及南道大国莎车又重新役属于北匈奴。但南道大多数国家仍归附东汉。由于北匈奴赋税苛重,不少被北匈奴役属的国家亦不服北匈奴统治,图谋归汉。班超乘势联合南道诸国逐步向北发展。建初三年,班超统帅于阗、康居(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疏勒、拘弥(今新疆于田克里雅河东古拘弥城遗址一带)等国兵万余人攻破姑墨(今新疆温宿、阿克苏一带),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使北道强国龟兹陷于孤立。东汉在西域的形势迅速好转。 鉴于此,[[班超]]上书汉[[章帝]]请求增援,并提出"以夷狄攻夷狄"的策略。章帝乃令徐斡为假司马,率千人驰援班超。时逢疏勒都尉[[番辰]]投靠[[龟兹]],[[班超]]与[[徐斡]]合兵击破[[番辰]],第三次平定疏勒。元和元年(84年),章帝又令假司马和恭等率兵800人援班超。是年冬,班超率疏勒、于阗兵,从东西两面夹攻莎车。因疏勒王忠叛汉,康居王也派兵助忠抗班超,班超围莎车半年不克。 [[章和]]元年(87年),[[班超]]率于阗等国兵2.5人,再攻莎车,[[龟兹]]也派温宿(今新疆乌什县)、姑墨、尉头军5万余助攻莎车。班超用调虎离山之计,出其不意直捣莎车军营,莎车战败投降,龟兹等国援兵被迫撤退,南道遂通。而北道龟兹、焉耆等国依仗北匈奴,拒不附汉。 汉欲打通北道,驱逐北匈奴势力。从和帝[[永元]]元年(89年)至三年(91年),窦宪连续对北匈奴施以毁灭性打击,迫其主力西迁。二年五月,班超又击退大月氏(今阿富汗境)副王谢7万人的进攻。北匈奴西迁后,力量衰弱,大月氏南移,[[龟兹]]等国失去后援,陷于孤立。三年,[[龟兹]]、[[姑墨]]、[[温宿]]等归附东汉。西域平定,汉朝再设西域都护及戊己校尉,以班超为西域都护,驻守龟兹。 六年秋,班超又征调电兹、鄯善等八国兵7万余人征讨焉耆、尉犁(今新疆库尔勒东北)、危须(今新疆焉耆东北)三国,采取军事、政治并用的方略,诱杀焉耆王广、尉犁王泛,另立三国国王。至此西域大小50余国均归附东汉。 十四年(102年)八月,班超回朝,任尚为西域都护。由于任尚行事苛严,致使西域诸国又纷纷叛汉。[[延平]]元年(106年)九月,西域各国起兵攻任尚于疏勒。东汉派兵驰援,改派段禧为都护,于息叛乱。次年,东汉以为西域险远、耗资过巨,调回段禧等人,北匈奴势力乘机再占伊吾卢,击杀东汉长吏索班,汗攻占北道各地。 [[File:东汉与西域各国的战争1.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延光]]二年(123年),安帝今班超之子班勇为西域长史,率兵500人出屯柳中,拟再通西域。三年正月。[[班勇]]收服[[鄯善]],龟兹、[[姑墨]]、温宿相继来归。同时率各国兵进击车师前部。四年,班房率[[敦煌]]、张掖、[[酒泉]]三郡兵及鄯善等西域兵平定车师后正军就。五年冬,班勇率西域诸国兵击败北匈奴呼衍王。水建二年(127年),班勇又联合西域兵会同敦煌太守张朗两路进攻。击降焉耆。东汉再次打通西域。 此后,残留在天山以北的匈奴势力仍时有袭扰。[[永和]]二年(137年)、[[元嘉]]元年(151年),东汉又先后两次派军击北匈奴。至此,北匈奴势力在西域被驱除,自桓帝以后,由于东汉国力衰败,对西域控制能力越来越弱,元嘉二年,汉西域长生正敬为于阗所杀。[[永兴]]元年(153年),车师后部王阿罗多起兵反汉、到灵帝末年,随著黄巾农民起义的爆发。名存实亡的东汉王朝已完全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 ==影响== 东汉与[[北匈奴]]争夺西域的战争贯穿整个东汉时代,其问经历厂三通三绝的曲折过程。东汉王朝击灭北匈奴与争夺西域相配合的战略方针以及[[班超]]"以夷制夷"的策略都获得了成功。但由于东汉政权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原因。始终未能达到全面控制西域、打通西行通道的目的。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g0833tdqkpk|480|270|qq}} <center>公元73年,班超出使鄯善国,半夜袭杀匈奴使团,西域迅速臣服于东汉</center> </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 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返回「
东汉与西域各国的战争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