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16.250.14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东圈门街 的原始碼
←
东圈门街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东圈门街.jpeg|有框|右|<big>东圈门街(一景)</bi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127/6679ad66a4ff40e2adbda1e097a1fe89.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206812497_99917727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东圈门街'''是[[扬州]]的一条古街,东西走向,西到国庆路,东到观巷,长约700米,与扬州市东西主干道文昌中路平行。<ref>[http://www.wutongzi.com/a/160374.html 第二历史古街——东圈门],梧桐子,2014-11-29</ref> ==古街介绍== 以保存有大量明清古民居,尤其是盐商住宅著称,是扬州市保护的历史街区之一。东圈门形成于明代。正德年间,盐运使司由于独处城外(旧城),在东、南、北三面修 建了三个门楼,东门楼被称为东圈门,并向东形成一条街道,成为盐商聚居地。东圈门沿街的文物古迹甚多,自西向东有东圈门门楼.壶园、[[江泽民]]主席旧居、清溪旧居(经学家刘文淇故居)、汪氏小苑(省级文保单位);街的西端正对昔日盐运使司衙署,东端则是琼花观。 ==旅游风光== 东圈门街,则是一条贯通东圈门的、东西向的街道。圈门以西,为“东圈门内”;圈门以东,为东圈门外,通称“东圈门街”。其时,东圈门的门楼和圈门尚在。东圈门街的东头,与三祝庵街、地官第街相连,西头与运司街相接。街长约620步,街宽只有6步。街心以长约70厘米,宽50厘的麻石板铺路。解放后改为水泥砂浆路面,至今尚有零落的石板可寻。近年(2000年)整修街道时,不仅重建了东圈门城楼,而且重铺了石板路其宽其整其洁,不亚于明故宫前的御道街也。 这条东圈门街上的名人宅第和遗迹,大都集中在街北一侧,如街东头的三祝庵,曽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杭郡老画师金农(名冬心)寄寓故址。与三祝庵西相距百步之遥的东圈门街14号,即是名闻海内外的清代扬州学派之一的经学名家刘文淇的住宅--“青溪旧屋刘”家。在刘家旧屋之西,仅隔罗总门一个巷口,即东圈门街16号宅,曽是当代伟人祖父江石溪的旧日居址。与之一墻之隔的18号尹氏老屋,乃古典园林建筑工程公司高级工程师尹氏寓所。20号大院内,传为清朝礼部尚书祁隽藻之孙、湖北知府祁友蒙的故址,俗称“祁家大院”再西,即东圈门街22号,为清代同治年间(1862-)江西吉安知府何亷舫的府第。相传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期间,凡来扬州,每至何家“诗酒流连,竟日而罢”。何氏有子,名彦升者,曾经出使俄国,官至新疆巡抚之职其时扬州名士方地山,撰有联云:“身行万里,能通六国书,无怪群公欲使班超定西域;凄凉玉门关,呜咽陇头水,早知今日不如何逊在扬州。”何氏父子,一个移家扬州,畄连山林;一个绝途万里,镇守边陲,传为街坊佳话。但在这条东圈门街上,最为名动中外的故迹,还当数青瓦灰墙的江氏旧居,业经地方政府修复,以资恢复旧观。无可疑问,这将为人杰地灵的东圈门街历史,以及地方人文内涵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云耳。 ==建筑特点== 建筑布局 东圈门街上的住宅,两侧皆为青砖、黛瓦、杉木结构的传统建筑,间或有水泥结构的门面,均为名人宅第,如清人何亷舫家的西宅门库,及民国时人[[周开衢]]大律师家的宅门,即是。但住宅的大门结构,也因主人的身份、阶层和财富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如通常所说的门堂、门庭、门楼建筑模式,即是上中层人士的宅门构造。一般市民阶层人家的宅门,大都为“砖库”门面,跨进大门槛,即已步入堂屋。所谓“堂屋”,也即是一进三间住房的中间一架屋,建筑上称“明间”,今时称做“客厅”。所以说,它没有专属的门堂,更没有门楼构筑了。这里所说的“砖库门面”,系借用苏锡常一带,民间俗说的“石库门”面而言的。所谓“砖库”,也就是用专门用来建筑门框的“面砖”构成的“门廓”。当然,人们常说的“门面房”,是专指店铺而言的,而不是说的“门面”。在这条中上人家聚居街区里,从东到西有不少门面房,即商铺也。 三老宅串连成片 记者昨天采访时了解到,丁氏住宅原系清咸丰年间广东廉州知府张丙炎所有,民国期间为丁敬臣所得,丁曾为山东悦开煤矿经理、青岛商会会长。此宅由东、中、西三路组群并列,中路保存最为完整。此宅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现存房屋面积2294平方米。 马氏住宅系民国初年江苏省代理省长马世杰三子马叔昂购得,后几经转手为洪兰友所得。洪兰友,名作梅,江都人,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法科研究院,著有《[[法学通论]]》。故居由住宅和花园组成。此宅前后七进,磨砖门楼砖雕细腻,大型花墙磨砖挺秀,厅堂高敞典雅,明三暗五平面布局。占地近4400平方米,现有旧屋1428平方米。丁氏、马氏住宅合计面积3700多平方米,原先居住着62户居民,共207人。 汪氏小苑位于东圈门历史街区东首“地官第”14号,主人姓汪,以住宅为主,苑则相辅,故称汪氏小苑。小苑占地面积3000余平方米,遗存老房旧屋近百间,建筑面积1580平方米,是今存扬州大住宅中最为完整的清末民初盐商住宅之一。其特点是房屋布局规整,装饰雕琢精湛,庭园玲珑精巧,文化底蕴丰厚。汪氏小苑以其独有的特色和鲜为人知的盐商秘闻多年来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来访,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串楼相连 气势恢宏 记者昨天走进东圈门地官第10号、12号时看到,这里的建筑虽然有点破旧,但古建筑从前往后依次排开,延伸向远方,前后有七进房屋,气宇轩昂,十分气派。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里原先杂乱无章的窝棚建筑已经拆除,留下了不少空地。据专家介绍,丁氏住宅三横七纵,前后“串楼”相连。水磨砖大门楼朝南屹立,上面雕刻着琴、棋、书、画、梅、荷、菊、鹿等吉祥图案。此宅原先有临街大门楼一座,称为第一进,门楼为第二进,此后还有五进。从第五进开始,每进都是两层楼。其格局都是中间一方天井,四面以栏杆相围。第六进西面墙上,有一个六角形的玲珑砖窗。透过砖窗,正好看见汪氏小苑中那方“迎曦”的石额。丁氏住宅由东、中、西三路组群并列,中路保存最为完整。前后七进,砖雕门楼十分精美,屋内柏木大厅高敞轩豁,三面置廊拱卫。马氏住宅前后七进,明三暗五。第七进后有花园花厅、庭院、后住宅,前后合计实为九进,南北总长达170余米。占地面积4400平方米,马氏住宅为汪氏、丁氏、马氏三大住宅中占地面积最大的老宅子。房屋共有69间、26厢、6披檐、1亭,建筑面积达1730平方米。 采取揭瓦大修手法 据介绍,在对丁氏、马氏住宅现有居民实施搬迁后,将对现存房屋采取揭瓦大修的手法,按原式样、形制、风格、工艺进行修缮。 修缮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全面保存延续文物建筑的真实历史信息和价值。具体将分为拆除和大木构件牮正和整修两大工程,拆除不属于原建筑的披屋及构筑物,拆除建筑物内部增加和改变的墙体、装修,将拆除后产生的垃圾清运出场,为修缮工程做好前期的准备,使修缮工作按顺序正常进行。 需要揭瓦大修的房屋按工序做好拆卸工作,按照修缮程序依次拆卸。望砖拆卸传至地面时将分类码放整齐备用。桁条拆卸前将按其所处的位置进行编号,并在图纸上做好记录,以便归位时对号入座。同时检查、剔除腐朽、受虫蚁侵害的构件,并统计出完整和损坏构件的数量和规格,作为修缮备料的依据。 八块石刻重见天日 在丁氏住宅的一连串建筑的墙上,记者看到了8块精美的[[石刻]]。有关人员告诉记者,这些墙壁上嵌存的石刻是西岳[[华山]]庙碑石刻跋文,共有8块。原先这8块石刻都分散在居民家中。居民有的怕损坏碑刻,甚至还用一层石灰将石刻保护起来。正是由于这些热心居民的保护,这8块石刻才得以保护下来。 由于上面还残留着石灰等杂物,8块碑刻的文字内容目前还难以全部读出。工程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将请有关专家对其进行研究,修缮工程结束后,这一古迹将重放光彩。 ==视频== ===<center> 东圈门街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游扬州~东关古街</center> <center>{{#iDisplay:f31633f8o5a|560|390|qq}}</center> <center>扬州的“东关街”,今天竟有几万游客挤满了这条古街!</center> <center>{{#iDisplay:r3259u456ls|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680 中國地理類志]] [[Category:685 人文地理]]
返回「
东圈门街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