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2.123.7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东北话 的原始碼
←
东北话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东北话</big> ''' |- |[[File:东北话.jpg|缩略图|居中|[https://huaban.com/pins/1210103845/ 原图链接]]]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 东北方言 别 名: 东北话 地 区: 东北地区 使用人群: 东北人 语 系: 北方方言 分 类: 东北官话、北京官话、胶辽官话 使用人数: 约1.2亿 |} [[东北方言]],属于汉语方言 ,主要包括[[东北官话]]、[[北京官话]]、[[胶辽官话] 其使用范围为东北地区,即: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的东盟五市、承德、秦皇岛。华北东北交界处也有晋语区人群 ;它们都是东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方言的历史成因是由红山文化传承下来,由东北各民族语言文化相互融合发展而产生的 与普通话相比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有很多不同,尤其是在语音和词汇方面,其语音高亢、抑扬顿挫、铿锵有力,词汇幽默、生动、诙谐,还略带有一点儿夸张,这种与普通话的不同形成了东北方言独有的特色,使之较普通话更为生动、活泼、形象、贴切,极具亲和力,语义表达更为精当、凝练。并且其中一些方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使用时,其表达的含义更为深远。<ref>[https://huaban.com/pins/1210103845/ ],花瓣 , </ref> ==东北方言文化== 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多数方言的形成,是由于封闭、阻隔、交流不畅、语言发展不同步的原因。东北地区主要存在三大方言:东北官话、北京官话、胶辽官话。 东北文化发源于五六千年前的红山文化,语言是文化内涵的外在显现,东北方言是东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方言是一种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形成的独特文化现象,东北方言是一种多元性的文化现象,其简洁、生动、形象、 富于节奏感,契合了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社会群体性格。研究东北方言的形成,有助于了解东北方言中蕴含着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色。东北方言是发源于红山文化区幽燕方言的历史传承。 ==形成== 东北方言是五千多年来以红山文化为起源、幽燕方言为传承基础,形成的东北官话和北京官话 ,它们都发源于红山文化的燕辽方言,幽燕地区即使在辽金元清也是东北汉族为主要人口,东北官话和北京官话作为语言文化属于东北文化范围的历史传承 ,东北官话与北京官话同根同源的兄弟语音,只是使用范围不同,也可以说北京官话是东北官话的分支,后来由于行政区划的变迁、明清民国闯关东大量移民的进入,形成东北官话内部不同片区的差异、东北官话与北京官话的差异,东北官话与北京官话的差异并不比东北官话内部大多少,大部分方言通用,根是相同的; 是东北地区的主流方言,分布占比东北大部分地区,东北官话只是东北方言既'''东北话'''的一种,是汉藏语系汉语族的一门声调语言,分布于黑龙江省、吉林省全境,辽宁省大部分地区,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河北省东北部。170多个市县旗,使用人口约1.2亿。东北官话细分可分为吉沈片、哈阜片、黑松片,每片又可分为几小片。 ==2.北京官话== 北京官话,是官话的一个分支,虽名称中有“北京”二字,但并非北京话,更准确的说北京官话是热河地区的方言,主要分布于北京市、河北省承德市、廊坊市、涿州市,内蒙古赤峰市,辽宁省朝阳市、葫芦岛市建昌县、阜新市部分地区。使用人口约1500万。其中,属于北京官话区的承德市滦平县是全国普通话标准音采集地 北京官话和东北官话共同起源于古代的幽燕方言 ,普通话以东北地区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的北京官话为普通话标准音的主要采集地 ,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的普通话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这与北京自古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密不可分;为促进汉语向统一方向发展,推广普通话是为了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东北官话和北京官话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熟悉 东北地区的北京官话分布在朝阳、赤峰、锡林郭勒盟、承德、葫芦岛兴城等地 ==3.胶辽官话== 东北方言中的胶辽官话是近代东北方言和胶东方言相互作用的产物,在发展过程中,胶东方言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辽东方言的作用也不能忽略.此外,移民在胶辽官话形成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辽金时期,辽东方言逐渐形成,明代的辽民内迁奠定了胶辽官话形成的基础,而清代“闯关东”催熟了胶辽官话 ,明代的辽东行政管辖归山东以及贸易、灾荒等原因,胶东人泛海北上使胶辽官话成为东北方言第三层次,所以胶辽官话是东北方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胶辽官话主要分布于山东省的胶东半岛、辽宁省的辽东半岛,吉林省的东南部地区,在黑龙江的二屯、虎林存有方言岛。其中胶东话是周王朝的诸侯国之一东夷人的莱国之语“莱语”演变而来,辽东话则是“闯关东”时期演变后的“莱语”从胶东被带入辽东逐渐跟当地话以及部分殖民时期的词汇演变而来。历史上在一些地区如黑龙江省还存在过个别胶辽官话的方言岛,但大部分都逐渐消失了。 ==4.东北华北交界处混合少量其他方言== 东北方言中的少量晋语方言,主要在蒙东的赤峰、锡林郭勒盟与华北蒙西交界处的旗县,以及因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从东北兴安盟搬迁到绥远省的归绥市(改名呼和浩特市),距离蒙西近的锡林郭勒盟和赤峰接受蒙西首府呼和浩特晋语区影响大,赤峰和锡林郭勒盟城市内有个别晋语人群现象 ,秦皇岛和赤峰宁城附近交界处也有部分冀鲁官话方言区 ==5.东北援建全国各地形成的厂话东北方言岛== 由于解放前东北工业发达,从1950--1980这30多年东北大量人口支援全国各地建设,形成许多东北方言岛,从《[[你好,李焕英]]》里湖北厂话东北话说起 ,襄阳东方化工厂、卫东机械厂,十堰二汽,泸州挖掘机厂,洛阳轴承厂、大同煤矿、机车厂428、616柴油机厂、贵阳矿灯厂、贵阳特钢、贵阳铝厂;重庆煤矿仪器厂等地的机械系统;燕山石化、齐鲁石化、九江石化、岳阳石化、金陵石化、宁波镇海石化、茂名石化、惠州石化、新疆独山子石化、大港油田等各大油田和石化;山西太原西山、新疆哈密矿务局等煤矿区;山东莱钢、湖北武钢、河北舞阳钢铁、山西太钢、包钢、甘肃酒钢、四川攀钢、青海西钢、青海铝厂等冶金行业,成飞、西飞、昌飞等三线军工厂,形成举不胜数的东北方言岛现象, 东北内迁和支援三线的资源居于首位,东北的国防科技、工业农业、科研高教、文化卫生等30多个部门,共计约向三线内迁企事业单位200个、援建项目300个、调出设备3万台,人员100多万,加上家属大约有300万职工家属。。 ==多元化融合== 多民族间 300 多年的互相融合,东北是一个汉、满、蒙、回、赫哲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锡伯族、朝鲜族等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 逐渐形成东北地区独具的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并保管下无数反映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如,东北方言中的“哈喇” (肉和油变质 ) ”,“喇忽”(遇事疏忽 ) 为满语; 松花(白色)江为女真语;吉林为满语,吉林乌拉(“吉林”意为“沿”,“乌拉”意为江) 简称,因在松花江畔而得名;卡伦(边防哨卡)湖为锡伯语等等。 ==外来语吸收现象== 东北官话中也融入满族等少数民族词汇,还融入了俄语等外国语。如称下小上大的水桶为“畏大罗”(ведро)、称俄罗斯面包为“列巴”(хлеб来自俄语),等等。东北方言有的来自正字的误读。语言的发展是由中原地区向全国扩散开来的,由于发展的不同步和传输手段落后造成的差异,有很多正字在传播中被误读,并约定俗成形成方言。 ==正字误读现象== 由于发展的不同步和传输手段落后造成的差异,有很多正字在传播中被误读,并约定俗成为方言。如,东北人常说的“母们” (我们)、 “那旮沓”(那个地方)、农村称呼老夫妇为老姑姆俩、 “干哈”(干啥)、 “稀罕”(喜欢)都是误读而形成的。 ==一字多义现象== 一字多义也是东北方言的一种形成方式。如 “贼”,在普通话里是小偷,在东北方言里则有“非常”和“特别”的意思。“犊子”在东北方言里是贬义词,近于“混蛋”的意思。但是语言环境不同意思也有不同。如“扯犊子”不是扯混蛋,而是闲扯、不干正经事儿的意思。 ==有待考查现象== 有一些东北方言很难找到它的出处和来历,外地人很难理解,但是东北人熟悉、认同、运用它。比如,“埋汰”(脏)、 “整个浪儿”(全部)等。 东北方言与其它方言一样,其形成不是单一、孤立的,所以我们有必要顺着东北方言这条藤,挖掘蕴含着的丰富的东北文化现象。 一种独立的语言;方言文学的自身,著名学者钱玄同曾说:方言的自身 。 一种独立的文学,自己发达,永远存在祈愿东北方言和文化能以其独有的魅力创出精品,继续为丰富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添砖加瓦,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让民族语言、文化之魂发扬光大 。 一种语言根基,东北方言自身不只仅是一种文化 。 也是一种情结,一种社会需要,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这些年来,东北方言突破地域局限 , 逐步走向全国,说明东北方言有很强的感染力。小品演员赵本山就是媒体传达东北方言的领军人物。1990 年赵本山小品登上央视春晚,紧接着黄宏和宋丹丹的《[[超生游击队]]》与观众见面,东北方言通过春晚成为各方言中最让观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小品《[[卖拐]]》获得 2001 年 “最喜欢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 小品类一等奖。接着,东北方言剧《[[刘老根]]》央视一套播出,立刻奠定了东北方言剧的万人迷身份,“忽悠” 之后,全国一片 “咋整” 声 … 通过方言表示人物形象,这些作品体现着浓厚的东北文化底蕴 。 给人以全新的感觉 : 东北人感到熟悉亲切,南方人感到新鲜有趣,南方人能看得懂听得懂。文艺百花园中又多了一朵奇葩,也为民族语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融合、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壮大了国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的声势和影响,弘扬了地域特色,促进了文化交流,并进一步激发了民营节目制作机构的电视剧创作热情,极大地推进了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市场化运作和产业化发展。 展望东北农村题材小品剧和电视剧的健康发展之路,为此 ,必需锲而不舍地走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与时俱进,紧扣时代的脉搏,更密切地关注现实,更深刻地反映生活,这一原则下,继承优秀激进地域文化,恰当融入东北特有的诙谐、风趣、幽默元素,这样才干多出精品,进而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回报。 [[中国]]自古就是泱泱大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进入封建社会后,经济上、政治上都不能保持统一的局面,这就在地域上形成分化,各地区使用的本来相同的语言,共同点不断减少,不同点不断增加,于是共同语就在各个地区形成了变体,出现了方言。汉语方言形成以后,社会仍然处于不充分统一的状态中,方言就一方面保持自己的特点,一方面又服从汉语共同语的发展趋势,东北方言也是遵循着这样的一个规律发展着。 1.平翘舌混用 这里所指的是z—zh c—ch s—sh 三组有对应关系的舌尖前音,又称平舌音。zh、ch、sh都是舌尖后音,又称翘舌音。在东北方言中,平舌音和翘舌音都有,只是在使用上与普通话体系不相一致,主要表现为二者混用。 2.改换r声母 在东北方言中,有些地方的语音系统中几乎没有翘舌音声母r,普通话中的r声母音节分别被n、l和y(零声母)声母取代了。n取代r只涉及一个字“扔(rēnɡ)”,l取代r的音节也不多,大都部分是r声母音节被y(零声母)音节取代的。东北方言区部分地方这种改换普通话r声母的现象是有一定规律可寻的,一般来说改换成n、l或y(零声母)这几个声母与韵母有关:普通话r与u、ui等韵母构成的音节,东北方言将r换成l,例如,“腐乳”东北方言读“腐乳(lǔ)”;r与其它韵母构成的音节,r都被改换成y,例如,“吵嚷(rǎnɡ)” 东北方言读 “吵嚷(yǎnɡ)”、“闷热(rè)” 东北方言读 “闷热(yè)”、“肥肉(ròu)” 东北方言读 “肥肉(yòu)”;当y遇到不能与之相拼和的韵母时,韵母则发生变化,例如,“人民(min)” 东北方言读 “人(yín)民”。东北方言区没有r声母音节的地方虽然不多,但影响却很大,有些有r声母音节的地方也常常出现将r声母改换的问题。成系统的改换还比较容易纠正,个别音节的偶尔改换则就不容纠正了。 3.多加声母n 在普通话语音系统中,绝大部分韵母是可以自成音节的,不用声母,所以称为零声母音节。只有-i(前)、-i(后)、onɡ、enɡ等4个韵母不能构成零声母音节。在[[东北方言]]区,有些地方零声母音节要少一些。普通话中的e、ɑi、ɑo、ou、ɑn、en、anɡ等7个开口称零声母音节,常常被加上个声母n,变成了n声母音节。例如,“饿(è)了” 东北方言多读成 “饿(nè)了”、"棉袄(ǎo)"东北方言中读 “棉袄(nǎo)”等等,这类语音现象具有典型性。 4.个别字声母变换 在东北方言中,有些音节的声母发音与普通话不一致。这种不一致不是表现为一个音节对应的所有字上,而是反映在该音节所属的个别字上,有些甚至是个别字的个别词上。这类字往往都是一些常用字。东北方言对个别字声母的改换一方面是不成系统,另一方面是不严格对应,但也不是杂乱无章的。有些是将不送气声母发成送气声母,例如,“同胞(bāo)” 东北方言读 “同胞(pāo)”;或将送气声母发成不送气声母,例如,“扒(pá)手” 东北方言读 “扒(bā)手”;也有些是将擦音声母发成塞擦音声母,例如,“机械(xiè)” 东北方言读 “机械(jiè)”;或将塞擦音声母发成擦音声母,例如,“刹(chà)那” 东北方言读 “刹(shà)那”;或将塞擦音声母发成塞音声母,例如,解扣儿(jiě)东北方言读成解扣儿(ɡǎi);还有些是将塞音声母发成塞擦音声母,例如,来客了(kè),东北方言读来客了(qiě)。还有一些特殊的词,例如尾巴(wěi),东北方言读成尾(yǐ)吧、这类个别字声母改换问题,在东北方言区普遍存在,只是各地方所涉及的字的多少有些不同。 ==韵母== 在普通话音节的声、韵、调三大要素中,东北方言在韵母上同普通话比较产生的差异最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以e代o;二是iɑo代üe;三是多加鼻辅音nɡ;四是个别韵母变换。 1.以e代o的现象 在普通话中,双唇音声母和唇齿音声母直接与圆唇音的单韵母o相拼,不与扁唇的单韵母e相拼。而东北方言恰恰不是这样的,双唇音声母和唇齿音声母都只和e相拼,不和o相拼。东北人不习惯发圆唇音,甚至是把o给取消了,是东北方言语音特点中一个很普遍的特点。这种以e代o的现象是成系统出现的,而且是很显著的。东北方言中没有bo、po、mo、fo音节,有的是be、pe、me、fe音节,例如,“胳膊(bo)” 东北方言读 “胳膊(be)”、“衣服破(pò)了” 东北方言说成 “衣服破(pè)了”、“抚摩(mō)” 东北方言读 “抚摩(mē)”、“乐山大佛(fó)” 东北方言读 “乐山大佛(fé)”。在这里我还要特别指出的是普通话双唇音声母m可以和e相拼,就是在“什么”的“么”音节中可以与e相拼,构成轻音的me,而且这个音节只有这一个字。 2.以iɑo代üe的现象 东北方言区部分地方的语言系统中,少有或没有üe韵母音节,而是用iɑo韵母音节代替。由于普通话的普及使得这一特点,21世纪看来已经不是很突出了,只有一部分老年人体现的严重一些。就像我们在家里经常会听到隔辈人教育我们要 “好好学(xué)习”,但是他们说出来的往往是 “好好学(xiáo)习”,“学”这个字是最能体现出以iɑo代üe的这一特点的,此外常用的还有 觉着,东北话一般读成觉着(jiao3zhe) “雀跃(yuè)”东北方言一读成 “雀跃(yào)”,由于普通话中üe韵母的音节本来就不多,加之普通话教育的开展东北方言的这一发音特点正在逐渐的消失。 3.多加鼻韵母nɡ的现象 普通话中有一部分零声母音节,其中齐齿呼、合口呼和撮口呼音节规定了用y、w隔音的办法,而开口呼音节在发音时没有明显的辅音特性的起始方式,东北方言区部分地方习惯在这类音节前面增加一个明显的鼻辅音来起始。在东北方言区,除一部分人习惯在开口呼音节前加一个前鼻辅音n外,还有一部分人喜欢在这一类音节前加一个后鼻辅音nɡ。这一特点很难通过一个词或是一个短语做例子来解释,它是东北人在平时说话中时不时表现出来的,甚至在这句中有所体现,在别的语句中就不明显了。 4.个别字韵母变换 在东北方言中,有些音节的韵母发音与普通话不一致。这种不一致不是表现为一个音节对应的所有字上,而是反映在该音节所属的个别字上,有些甚至是个别字的个别词上,而不是反映在该音节的所有字上。东北方言相对于普通话在韵母方面的变换是有规律的,也有一部分是没有什么规律的。 以ɑo带ou。东北方言中,双唇音和唇齿音声母b、p、m、f不与圆唇单韵母o相拼,由此,以o做韵腹的复韵母ou与双唇音声母和唇齿音声母相拼也为东北人所不习惯。于是,普通话中ou韵母与双唇音声母和唇齿音声母构成的音节在吉林话中就变成了ɑo韵母与双唇音声母和唇齿音声母构成的音节。例如:“剖(pōu)” 东北方言读成 “pāo”;“谋(móu)” 东北方言读成 “máo”;“否(fǒu)” 东北方言读成 “fǎo”。 丢掉韵头和改换韵头。普通话韵母可细分为韵头、韵腹和韵尾三部分。有的韵母三部分俱全,有的韵母只有其中的一部分。韵头是介于声母和韵母的主要元音(韵腹)之间的部分,所以又叫做介音。在普通话音节中可以用来充当韵头的有i、u、ü三个高元音。韵头的发音虽然较短促,但并不模糊,不是能忽略和改换的。而东北方言中,有些音节恰恰是把普通话音节的韵头丢掉或改换了。这种情况在东北方言区并不普遍存在,但却比较典型。例如:“温暖(nuǎn)” 东北方言丢掉了韵头读 “温暖(nǎn)”;“产卵(luǎn)” 东北方言丢掉了韵头读 “产卵(lǎn)”;“挑衅(xìn)” 东北方言中改换韵头i为ü,读为 “挑衅(xùn)”。 其他类型的韵母变换。还有一些字的韵母对于普通话韵母发生变换,但并没有什么规律可言,是由于长时间的习惯性使用而固定下来的,甚至有的字词是随意而言的。例如,“剥(bāo)皮” 东北方言读 “剥皮(bē)”;“胳臂(bei)” 东北方言读 “胳臂(bo)”;“厉(lì)害” 东北方言读 “厉(liè)害”;“塑(sù)料” 东北方言读 “塑(suò)料”;“干啥(ɡànshá)” 东北方言读 “干啥(ɡàhá)”,等等。以上这些字词的改读从普通话读音的角度来看就是错读,但在东北方言口语的实际应用中是广泛被人民大众所使用的,这是经过历史的沿袭而日渐稳定下来的方言读法。 ==声调== 我们说话时,音节总是有些或升或降或平或曲的变化,这种贯穿整个音节的高低升降变化就是声调。声调是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音节它可以没有声母、韵头和韵尾,却不能没有声调和韵腹。声调也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东北方言的声调和普通话音节的声调作用相同,调值系统也相同,其差别主要表现为调类的调值不尽相同和一部分字的调类不同。 1.调值不到位 与普通话相比,东北方言说出来显得平淡、含混,不够响亮、清晰,听起来缺乏起伏变化,不富抑扬顿挫。这种情况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调值不到位。 东北方言声调调值的基本形状与普通话声调相同,但每类声调的起止点却不同。普通话的阴平是高而平的“55”调值,东北方言的阴平调值一般只相当于“44”度;普通话的阳平是高升的“35”调值,东北方言的阳平调值一般只相当于“24”度;普通话的上声是低降升的“214”调值,东北方言的上声调值一般只相当于“213”度;普通话的去声是全降的“51”调值,东北方言的去声调值一般只相当于“42”度。总体看来,东北人说话有点高低、升降、长短不分明。 2.字调不一致 [[东北方言]]与现代汉语普通话除了在调值上存在差异,有一部分字的“调”也不一样,这就不仅是调值不足或太过的差别了,而是一种声调的改读: 普通话是阴平,东北方言是阳平。例如,“剽(piāo)窃” 东北方言读成 “剽(piáo)窃”;普通话是阴平,东北方言是上声。例如,“泼(pō)辣” 东北方言读成 “泼(pě)辣”;普通话是阴平,东北方言是去声。例如,“氛(fēn)围” 东北方言读成 “氛(fèn)围”;普通话是阳平,东北方言是阴平。例如,“猫(máo)腰” 东北方言读成 “猫(māo)腰”;普通话是阳平,东北方言是上声。例如,“符(fú)合” 东北方言读成 “符(fǔ)合”;普通话是阳平,东北方言是去声。例如,“愉(yú)快” 东北方言读成 “愉(yù)快”;普通话是上声,东北方言是阴平。例如,“悄(qiǎo)然” 东北方言读成 “悄(qiāo)然”;普通话是上声,东北方言是阳平。例如,“请贴(tiě)” 东北方言读成 “请贴(tiē)”;普通话是上声,东北方言是去声。例如,“可恶(kě)” 东北方言读成 “可恶(ké)”;普通话是上声,东北方言是去声。例如,“卑鄙(bǐ)” 东北方言读成 “卑鄙(bì)”;普通话是去声,东北方言是阳平。例如,“瞭(liào)望”东北方言读成 “瞭(liáo)望”;普通话是去声,东北方言是上声。例如,“开辟(pì)” 东北方言读成 “开辟(pǐ)”。 ==历史来源== 东北方言隶属汉语官话方言的分支,说话腔调接近现代汉语普通话,其他汉语方言区的人大体上能够听明白,这就为近些年来东北方言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必要条件。 ==特殊性== 东北方言,是汉语方言。这种方言的特殊性,就体现 为它源头的特殊性。 第一,东北方言在古东北地理构成的三个时期 中国古代虽以汉语言汉字为主体,但汉语言的各地域的发音和称谓也不尽相同。按杨雄所著《[[方言]]》中划分十二大方言区,东北属于“燕代方言区”。“燕曰幽州”。古代北燕方言是汉语的一种方言。燕人活动区域很广,从燕山以东到辽东半岛到朝鲜半岛北部、松花江南岸,都是燕地人活动的区域。1983年,考古队在二龙湖北岸发现一座燕城,从出土的绳纹陶器,确认是燕城址。人是语言的载体,方言的形成在于人的流动。经过两千年的艰苦历程,燕地人不断与逐渐流入东北,不同地域的语言既有输出,也有接纳,逐渐形成东北稳固的汉语方言第一时期。 《[[后汉书东夷列传]]》称箕子朝鲜“其后四十余世,至朝鲜侯凖,自称王。汉初大乱,燕、齐、赵人往避地者数万口。而燕人卫满击破凖而自王朝鲜。”在朝鲜设汉四郡。实际早在秦汉时期,从陆上和海上到北燕朝鲜来的汉人相当多,其中燕人、赵人主要从陆路到辽东一带,齐人则乘船从海上前往,而且“八世而不改华风”,这样长期以来形成汉语方言。秦汉、魏晋、唐宋,也不断地有鲁、冀、豫、晋等南方各省人口流入东北。在黑龙江省三江地区近些年发现了多处汉城汉墓;在通化县境内发现秦汉长城的关堡一座、烽燧11处遗址,秦汉长城东端可能在通化;2011年又在通化县境内发现赤柏松汉城遗址,2011年又在大安附近后套木噶发现战国—西汉的墓葬遗址,以上史实也打破吉林省乃秦汉“辽东外徼”的说法,“是汉中央政权经略东北的重要实证”,说明汉人民居及汉文化的影响已经覆盖整个东北,又经魏晋、隋唐几千年的叠压,形成第二个东北汉语方言时期。 元明清以来,汉民族及少数民族南北流动,特别明清以来关内失业的农民大量流入东北,又促成汉满融合的良好局面,形成东北第三个汉语方言历史时期。 第二,东北方言是东北四千年历史的活化石 东北方言是以五千多年来汉族土著的语言及汉字为基础的语言文化。沿着方言的来路去寻根,可以追溯到上古没有文字的时代。当时只有语言交流,没有文字,到后来虽有文字记载了语言,强化了记忆,由于文字普及得较慢,特别在边远的穷乡僻壤,语言很难与文字相对应。所以在上古时代民间有许多有音无字的语言。“这嘎达”就属于无确切文字的语言,“嘎达”、“砢碜(寒碜)”,“犄角”、“嘎啦(旮旯)”属于只可意会不可以文字言传之类。如“鬼道”,聪明,有智慧,很鲜明体现古文字的活用。“鬼道”与“神道”可以通用;再如“你起(读qie第三声)这嘎达”,本不识字的农民说这话时的意思是明白的,意思是“你起身离这里远点”,究竟用哪个字对应,“且”,按其动作意思可以和“起”相对应,但与“起”又有所不同,大有“离开”的意味;也有有字无音的,如“毽子”,本是汉代就有的玩具,只是东北方言用以借代,读“犍儿”。 最说明历史久远的一个方言,就是对小孩的称谓,江浙方言称小女孩为“囡”,小男孩为“囝”,而东北方言对小孩统称“小嘎”,女孩称“小尕”,男孩称“小玍”,按象形文字解释,人没留髪之前称“小玍”,留髪之后称“小生”,常叫“秃小子”,而“尕”则正像披一头秀发的女孩。而“尕”、“玍”恰是古文字,至少在汉代就有了。这个方言正是历史的活化石。 第三,东北方言是东北各民族文化融合的大熔炉 有史以来,东北就是汉族与多民族共同开发、共同争夺生存空间的大舞台,开发与争夺的过程,就是语言交流与融合的过程。民族间的融合,第一是民俗与风俗的融合。随着风俗的融合,必然带来语言的融合。历史上汉族土著民与女真族、契丹族、扶余族、高句丽族,以及蒙古族、满族等的融和,这些融合体现 为文化层次叠压的方言。在东北方言这块活化石的层面上,清晰地看到汉满风俗融合的痕迹,如“干棒楞子”,意为清一色,吉林九台有其塔木乡,其塔木,满语站杆树,清一色枯干的树,就是干棒楞子。“疙瘩溜秋”,意为不光滑,有结节,大圆包,引申为“疙瘩话”。“嚼果(咕)”,好吃的精美的东西。不只是饽饽或水果,满族过年准备年嚼果。“摘你嘎拉哈”,由玩具引代。“靰鞡”,由达斡尔蒙语引申为鞋的称谓。“扎古”,这是借用于蒙古族语,本意是请医生看病,引申为打扮,装饰。 在东北,汉人与俄罗斯人、日本人曾长达半个世纪混合居住,语言的借用,体现殖民文化的渗透。如“沙咯楞的”,意思加快速度,就是借用俄语的“沙”;“喂哒罗”(装水的小桶)、“布拉吉”(连衣裙),“骚鞑子”(士兵)就是俄语的译音;“火烈拉”(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后来采用英语或其他外来语的词“霍乱”,等等。 ==艺术特点== 第一,生动形象性,由静态的语言,转化为动态的语言,将抽象的语言,转化为形象生动的语言。它的生动性来自于劳动,将许多非动性的词语都取动性表达。以“扒瞎”、“掰扯”、“拔犟眼子”为例,三者都是辩解人的精神状态非常抽象的词汇。将人们编排没有根据的谎言,方言称作“扒瞎”,“扒瞎”来自于农村秋收劳动扒苞米,扒出来没长粒儿的空棒子,称“瞎苞米”。用“扒瞎”来指责并替代扯谎,不仅生动准确,而且带有很浓的感情色彩。同样,“掰扯”也是得益于扒苞米的劳动,苞米叶子需要一层一层地剥去,到最后方见分晓,用来形容刨根问底、辨别真伪,也是非常形象的;再如“八竿子拨弄不着”,用来形容关系相当疏远,来自农村的打鸟活动。常在一片空地上撒下少许粮食,装上转动的竹竿拨弄来打鸟。八竿子都打不住一个鸟,可谓过于疏远了。 第二,东北方言有着巨大丰富性。如喝酒,不说喝,说“掫”、“整”、“扪”、“倒”、“抿”等。“感情深,一口扪;感情浅,舔一舔”。在酒桌上,猜拳行令,最显性格。顶属“打”、“揍”;“闹”、“搞”、“抓”、“整”等内涵最丰富。常见的“这嘎达”,“那嘎达”。 第三,幽默感,东北人的语言中饱藏着“苦中作乐”的调侃、幽默、滑稽的歇后语、俏皮嗑、疙瘩话,经过游戏化、诗化处理。 陈功范是善于运用方言土语的一个作家。我们从他的单出头《[[真人假相]]》中摘出几句: “愣没辨出谁的语声”——(用“愣”或“硬”’来强化。) “你咋就不怕把眼珠子睡捂了呢 ”——(是说睡的太多了。) “二两茶叶沏一壶——你瞅那老色” 再从他的《[[窗前月下]]》摘一段唱词: 谁不知我拙嘴笨腮说话不记甩,裉劲上吭哧瘪肚嘴还直跑排。越赶上着急上火那还越添彩,俩眼睛瞪一般大啥也说不出来。哪赶上你伶牙俐齿小话来得快,着紧绷子嘁哧咔嚓真能叫得开。这段唱词,不用特殊标明出自哪个人物之口,就能鲜亮地见出人物性格,见出地方韵味,那种幽默、诙谐、俏皮的语言风格溢于言表。 ==差异== 1.儿化音较多。 2.调值不够。尤其阴平调值为5—5调值,而东北地区基本停留在3—3调值;上声调值为4—1—2,而东北地区基本上是4—1 3.东北方言大部分地区平翘舌区分不清 4.平直中有波澜,东北人(尤其辽宁人)说话有弯儿。 东北方言有的来自正字的误读。语言的发展是由中原地区向全国扩散开来的,由于发展的不同步和传输手段落后造成的差异,有很多正字在传播中被误读,并约定俗成形成方言。东北人常说的“母们”是“我们”的误读。典型的东北话“那嘎哒”是“那个地方”的误读。农村称呼老夫妇为“老姑姆俩”是“老公母俩”的误读。“干哈”是“干啥”的误读。“稀罕”是“喜欢”的误读。 东北方言有的来自一字多意。在这一点上和普通话十分一致。“贼”在普通话里是小偷,在东北方言里还有“非常”和“特别”的意思。“贼好”是“非常好”的意思。“贼漂亮”是“特别漂亮”的意思。 “犊子”在东北方言里是贬义词“混蛋”的意思(犊子一词源于牛的幼崽,东北话称之为“牛犊子”,用作贬义词跟混蛋虽然相近,但是比混蛋程度要严重,有骂人为牲畜的意思)。但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却有完全不同的意思。绝大多数“犊子”的用法和“蛋”类似, 完犊子=完蛋, 滚犊子=滚蛋, 扯犊子=扯蛋。但是部分地区扯犊子一词也可指不正当的男女关系。 东北方言有的无从查考。有一些东北方言很难找到它的出处和来历,外地人很难理解,但是东北人熟悉它、认同它、运用它。东北方言以形容词居多,重音多放在前面的字上。比如,“埋汰”是脏的意思。“的瑟”是不务正业或臭美的意思。“整个浪儿”是全部的意思。 东北话在语调上天然是幽默的,这就不难解释东北人的响声小品艺术在全国都那么受欢迎的原因了。受水平局限在语音方面我只能发掘这么多。当然这是东北话与普听话不同的地方,值得申明的是,东北话无论在语音词汇还是语法方面都是与普通话最近的,对普通话的掌握会起到鸟瞰东北话的作用。 词汇方面,东北人有其自己的地域特点,东北话有很多独特的词,比如东北人称电灯的"开关"为"闭火"。称"聊天"为"唠嗑",称"嚣张"为"诈唬",称"散步"为"溜达",如此等等。东北话在词汇方面的另一特点是作为量词"个"在很多场合都可用,以致我在小学考试时,填量词的空都填"个"错的几率就很少,这一点不同于非官话方言。另外,东北方言中有表意丰富的副词,例如,同是表示“非常”、“很”的程度意义,有“贼”,例如“贼好”就是“非常好”的意思,同样表示程度的又有了“钢钢(读作gánggáng)”、“嘎嘎(读作gágá)”、“傲傲(读作áoáo)”,这些词用在语句中,再配上东北人讲话时对这些词加重、加强、拉长的发音方式,更加地绘声、绘色、绘形,尽显东北人的爽快与豪放。 东北方言中的魅力还表现 为表达风格的夸张及夸张带来的幽默。例如:“脚打后脑勺儿”、“两脚不沾地儿”形容人忙。其实人再忙也不会跑起来两脚不沾地甚至因甩开大步而脚打到后脑部位,可见这是一种夸张。“八了杆子打不着”是说彼此关系不甚密切。这种说法及其形象直观,八杆子都够不到的关系那还不疏远吗“拽着猫尾巴上炕”是说人极度劳累,这也显然是言过其实,小猫的力量都要借,极言疲劳无力。“初一打的十五还颤悠呢”形容人胖脂肪多。想想得有多少脂肪才能够颤颤悠悠地持续半个月哇;此外,东北方言中有很多熟语,表意都十分形象生动。“褶子了”表示事情办糟了;“扭头别膀(bang)”是说意见不合见面不说话;或不听话,故意顶撞。“横踢马槽”是说不讲理胡搅蛮缠。“抓心挠肝”,是说内心烦躁或痛苦。“溜光水滑儿”,是说仪表堂堂。“着猫儿斗狗”是说“爱惹事”。 ==举例== 第一组 1,老么卡哧眼儿 例:瞧你长的那样,老么卡哧眼儿,那个能看上你,形容又老又丑的人 2,皮儿片儿:乱七八糟的 例:老王家那小子把家里造的皮儿片儿的,同皮皮片片。 3,魂儿画儿 =魂画:指出去玩儿回来的孩子脸上和身上很脏 例句:你这脸上抹啥了,造的魂儿画儿的 4,破马张飞例:你这是嘎哈啊,破马张飞的,能不能消停点儿 6,舞马张枪 例:同上 7,毛愣三光例:你能不能稳当点儿啊,别成天毛愣三光的让人不放心 8,七吃咯嚓 例:麻利,干净利落 9,得儿喝的 例:你别成天得儿喝的行不,正经点儿吧-----注:脏话骂人,得儿特指男性生殖器官。 10,甩(水)裆尿裤/不立正:指不整洁 例:你看看你儿子,整天甩裆尿裤地,你媳妇也不好好整整 11,披了扑笼:指声音,也形容做事的样子。【例】当有人经过的时候,河边那些小青蛙全都披哩扑笼地跳进了水里。 12,提(dí)溜算卦 意思是说不整洁整齐,乱七八糟的意思。 例:你看你收拾的行李,~的,怎么拿啊 13,暴土扬长 例:前两天大风刮的我家前面暴土扬长的,都出不了门儿了。或者说 灰土暴尘。 14,杨了二正 例:你也别成天杨了二正的摇哪儿烂走了,赶紧找点正经事干 15,博儿搂瓦块 例:那家伙脸长的,博儿搂瓦块的 ,棵碜死了。(注:博儿楼是音译,具体字估计没有,特指额头)。 16,老天扒地例:我现今都老天扒地了,还结啥婚啊,一个人过吧。 17,那旮旯(那儿嘎达):指一个地方【例】你说的那个东西藏在那旮得儿了 18,急了拐弯:指地方难找路难走 【例】那道也成难走了,急了拐弯的 19,秃噜反帐 :指做事没按照答应的做【例】他做事突鲁反仗的,把这事交给他还真让人不放心。 20,傻了吧叽 =虎了吧叽【例】干啥玩意呢傻了吧叽的 虎啊,虎了吧叽:同二虎八叽 21,嘶嘶哈哈 【例】这外面老冷了,冻得我嘶嘶哈哈的。 22,鼻涕拉瞎 【例】你还记得你小时候鼻涕拉瞎的样子,成天跟在我后面要糖吃。 23,得(dè)得瑟瑟(sē) =得(四声)了巴搜 :显得自己怎样【例】就你好,那天还得得瑟瑟的跑到精神病院去做演讲去了。或者说 得得嗖嗖。 24,埋了咕汰=埋了巴汰= 埋汰【例】你这几个月没洗澡了,埋了粑汰的。 25,吭吃瘪肚 :磨磨唧唧【例】你可别在那儿吭吃瘪肚地浪费大家时间了,没准备好的话赶紧下来吧 26,急(jī)头白(bāi)脸 :着急【例】你这人咋回事的,一说话就鸡头掰脸地 27,虚头八脑 :做表面功夫【例】你别跟我虚头八脑的了,要借钱就直说。 28,呜(wǔ)呜喳喳 :过度炫耀,的瑟,招人烦的意思。或者说 捂捂宣宣。 29,疙不溜秋【例】那天他疙不溜秋的就把几个小流氓给收拾了。 30,犄角旮旯:角落【例】那天我找丢的东西,把家里的犄角旮旯都找了,还是没找到。 31,稀(xí)了马哈 (稀里马哈):马虎【例】别和他做事了,他小子稀里马哈的,别把你自己的事耽误了 32,吊儿郎当【例】老李家那小子成天啥也不干,一天吊儿郎当的 33,五脊六兽【例】老舍《[[四世同堂]]》:“这些矛盾在他心中乱碰,使他一天到晚的五脊六兽的不大好过。”意思是说闲着不知道该做什么好。实为古代汉族建筑屋脊上,置放瓦质或陶质的兽形装饰。 34,五迷三道 【例】那几天喝得我五迷三道的,钱包丢了都不知道。五迷三道:迷迷糊糊 35,费劲扒拉 【例】这回考试也忒难了 费劲扒拉的还不知道能不能考上 36,不顶楞:不起作用。【例】你也太~了,这么点事都没办法明白 38,不打喯儿 :说话很流畅。【例】用什么买什么,要说花钱那真是连‘锛儿’都不打…… 39,不断溜(liù)儿:连续不断【例】游行的队伍~一队接一队儿 40:不赖:不错,不坏。【例】“老胡头说起来人也~,大伙都爱和他逗个笑话 41:别(biè)脚:交通不便。【例】你村建的真不是个地方,太~了 42,别介:不要那样。【例】别介,瞧你那眼瞪的我不说了还不行吗, 43,憋屈 :烦闷,心里不痛快。【例】他爹总没个笑模样,整天~着,不说话 44,八杆子拨拉不着:互不相干毫无联系【例】好好念书,是正经,别成天弄那些~的事 45,八字没一撇:指事物尚无头绪【例】别听他瞎扯,那事~呢 46,叭叭的:说话侃快、脆生。【例】那丫头说话~,就是做起事来糊涂 47,笆篱子:监狱【例】韩老六告了状,他被抓去蹲了三个月~ 48,扒(bā)瞎:撒谎【例】二老歪,你寻思我~哪 49,拔尖儿:居首位【例】他在班级里学习~了 咬尖儿:指做什么都想要第一个去做,指人不管不顾 50,拔犟眼子:脾气执拗;说极端的话【例】李二最能~,谁也犟不过他 51,掰扯:说话,讲道理【例】杨大叔,让我把破沙发拉回家去,~~看到底是谁跟我过不去 52,白眼儿狼:指忘记别人情份或心意狠毒的人【例】那小子是个~,你可不能理他 53,干仗:打架 54,忽悠:这个不用解释了 55,急眼:发火 生气 56,叽咯:搔痒,挠痒(应为“记个”),指的是俩人争吵且没完没了,或者说 “记个浪”;还有“咯叽”一词(咯 二声),指的是呵人痒,咯吱 57,砢碜:难看,丢人砢碜(寒碜):意为"丢脸","难看"。 58,唠嗑:聊天 59,末了儿:最后了 或者说“末了归终”(了 liao三声)。 60,磨叽:形容办事说话拖泥带水不痛快,反复重复不必要的事抓不到重点。 61,pià叽:硬纸片做的儿童游戏工具,一片放在地下,用手里的一片去扇,扇翻个就算赢 62,水了巴察:差劲 63,秃噜:失败,放开,(绳子之类)变松。或者说“秃噜扣”【例】:这事整秃噜了个屁的了;这绳子挂时间长了就秃噜扣了;这螺丝太旧了,都秃噜扣了。 64,铁子=老铁:哥们,好朋友 65,寻(xín)思:思考,想 66,咋整:怎么办 67,一整(就):总是,动不动(就)……指脾气容易改变 68,作(zuō)死:寻死 69,老娃子:乌鸦 70,喀啦:什么都做不好,被人看不起 71,上学:上学xué东北读上学xiáo 72,彪呼呼:东北大连方言就是傻的意思--注:大连说话严格意义不属于东北方言,应属胶东方言。 117,得(dè)了巴搜:同“得瑟”、“得嗖”。只要是两个字的形容词基本都能在中间加“了巴” 118,布拉吉:连衣裙。[俄платье] 119,滚犊子:意为滚蛋 120,隔路:贬义,意为"特别,与众不同",可以理解为"特立独行" 121,浮溜浮溜:特别满",形容水要溢出的样子 122,稀(xiē)罕(hen):意为喜欢 123,解嘎吱:意为"过瘾"。例:你给我挠后背没挠准地方,一点儿都不解嘎吱。 124,秃噜皮:受伤了出血了,蹭破皮了 125,武武玄玄:形容好斗,虚张声势,贬义。【例】你别跟我俩武武玄玄的,小心我削你嗷 126,㨤(kuǎi):用勺子类的工具,使液体充满勺子。你把它~出来。 127,薅(hāo):拔的意思。 例:白头发薅一根长十根。 第二组 1,喇子:塑料水桶 2,喂得罗:下小上大的水桶 3,棒槌:人参,以前洗衣服用的棒子 4,苞米:玉米 5,被垛:叠起来的被子,成罗的被子 6,哈喇:肉和油变质,或者是它们变质的味道 7,石砬子:陡峭的石头山 8,喝咧:唱歌 9,喇忽:遇事疏忽 不够细心 10,列巴:一种俄罗斯特色面包 11,母们:我们 12,那嘎哒:那个地方 13,[[干哈(há):干啥]] 14,稀罕:喜欢 15,贼:非常和特别,很 16,[[犊子:混蛋]] 17,扯犊子:胡说八道 18,埋汰:脏,不干净 19,得瑟:不务正业或臭美 20,整个浪儿:全部 21,随份子:随礼,随人情 22,松明子:含松脂的木柈儿 23,水筲:雪花铁做的上下一样粗的水桶 24,双棒儿:双胞胎 25,甩剂子:“一甩剂子走了”,意为很不高兴的走了,不管了。 26,上外头:上厕所 27,上赶着:主动 28,善茬子:指软柔可欺的人 29,傻得呵的:痴呆的样子 30,傻拉吧唧:傻拉吧登,憨傻,痴呆 31,条帚疙瘩 :磨残的扫帚 32,赛脸(上脸):小孩不听话,给点阳光就灿烂。越不让干什么,就越干什么 33,隔路:泛指人的个性强,不愿与人交流,不合群。 34,得瑟:泛指人不稳重,做事爱出风头。 35,膈应:讨厌 特别不喜欢 36,嘎咕:泛指做事与与众不同。 37,小嘎:就是指十多岁的小孩。 38,半拉子:未成年的劳动力,只能顶半个成年人。 39,假假咕咕:不实在,辜负了别人的热情。 40,土鳖了(图意):被骗或被耍了,还不知道,有有被人卖了还帮人家数钱的意思。 41,[[波棱盖:膝盖]] 42,做喔:立刻 43,麻溜儿地:快点地 44,扒拉:用手或工具挪开物体。拨弄 45,挠啃:泛指很久没有沾油水,或相关的东西。 46,得意:喜欢。 47,掰扯:理论、研究,分析,计算,说道理 48,白唬(白话):就是说不着边际的话,能说,通常指能瞎说 49,备不住:有可能,也许 50,刺挠:身上痒。 51,呲毛乎:眼屎。 52,打狼/坐椅子:落后,最后一名。 53,才刚:刚才。 54,哈拉(lá)子:比较多而且向下流的口水。 55,嫉葛浪儿:起纠纷,争吵。 56,老鼻子了:很多。 57,蚂蛉:蜻蜓 ,种品有:大黑,大黄,红辣椒,青茄子, 58,毛愣三光:不稳重,做事毛草。 59,尿性:牛逼,厉害。 60,念秧:反复念叨、叨咕一件事以表达自己的诉求。 61,欠儿登:泛指哪里有事情那里到的人,给人贱贱的感觉。 62,屈咕:两个人小声的互相嘀咕。曲咕:小声说 63,且:客人。戚儿 64,老蒙咔吃眼:形容人年级大了,相貌丑陋,其貌不扬的意思 65,别楞 :泛指叫人感觉不自在。 66,得劲儿:舒服。 67,噶点啥=噶东:赌点什么。 68,盯把(bà)(盯蹦):总是。总。例:她盯把看我,闹我一大红脸 69,二倚子:不男不女。 70,吭哧瘪肚:泛指做事不麻利,说话不利落。形容说话吞吞吐吐 71,烂叁:泛指人不行为做事不利落,尤其是指妇女。 72,打腰:很吃香。 73,撒(sá)摸(mo)(学么/寻么):找、寻的意思。例:你四处撒摸啥, 四处张望。 74,豁愣:搅和,意在其中搅事。 76,老报子:孵蛋的老母鸡。 77,逾作:很舒服。 78,抽冷子:趁人不备,突然做某件事。 79,呲哒:不是好气的责备别人。训斥。也叫呲儿乎 80,嗯呢:是,答应。嗯:是 81,果:吸。 82,日日的:形容速度快。 83,虎拉巴几(虎了吧唧) :(二虎八鸡)形容人IQ比较低 傻乎乎 84,闹停:泛指心里有事,比较闹心。闹听;闹心 85,码人:打电话叫人。 86,向着:偏袒。 87,海了:非常多、大。 88,抓瞎:没有依靠,毫无办法,无法解决 89,体动了:毁了。 90,耐排:按顺序排列。 91,彪 :性情鲁莽。 92,跐溜:脚下一滑。 93,呲拉:谷物或物品被阳光或风洗礼。刺啦:指菜下到油锅的声音,也指被锅里的蒸汽烫到。 94,突鲁:泛指物品比较滑,没有把住。 95,柴火妞:农村的姑娘。 96,神神叨叨:比较神经质。 97,横扒拉竖挡着:特指某人极力阻挠某人做某种事情。 98,张斗:比较爱出风头。 99,胡铁烙(胡铁儿):一种蝴蝶的叫法。 100,约(yāo):称量物品的重量。 101,叨愣七咕:泛指自言自语。 102,黄了:指事情没有办成。 103,扭头别棒:本来已有矛盾,还要在一起。 104,撕吧:打仗之前的前奏,互相撕扯对方。 105,沾包:指做了事情有严重的后果,或连带责任。 106,削你:暴打。 107,老疙瘩:家中排行最小的男孩。兄弟姐妹里最小的那位 108,嫌(xiáo)乎:嫌弃,厌恶 109,扒瞎:说谎话 110,扯大彪:漫无边际的和别人吹嘘。 111,邪呼:特别的厉害。厉害 112,闷头儿:人起的一种疙瘩。 113,疙扔:垃圾物。戈能 114,捂车:掩盖或摆平。 115,蛄(gù)蛹(yong):慢慢的移动。 116,夜个儿(昨儿个):昨天。 117,老蒯:老伴。 118,涞旋:特别夸张、不着边际的讲说。 119,赖大彪:使用了大量的粗俗的语言。 120,干打垒:一种土坯房屋的建筑形式。 121,鼓动:等同于煽动。 122,撩骚(撩侧):泛指闲着没事找事。 123,囊囊膪(chài):本义是猪胸腹部肥而松的肉,后用以形容人性格懦弱,胆小怕事;也指人腹部、臀部的赘肉。 124,大仰巴壳子:四脚朝天。 126,偏厦子:正房旁边装杂物的小房(棚子) 127,秃噜反张:特制做人、做事反复无常不利索。 128,嘶嘶哈哈:特指很冷。 130,魂儿画儿:特指脸部不规律的脏。 132,草眯:躲起来了,有指人缩头乌龟的意思。 133,打误(误了):车陷在泥里。 134,藏猫儿:捉迷藏,小孩玩的一种游戏 135,掰白呼(白话):能说,能扯淡 136,卖呆儿:看热闹 ,卖单儿,发呆 137,鼻涕嘎:鼻屎 138,耳缠:耵聍,就是耳屎 139,包圆儿:全部,全包了 140,扯蛋:胡说八道 141,撮(cuō)子:装垃圾的容器 142,打奔儿(bēnr):1,接吻 2,停顿,卡壳 143,点儿高(背) :运气好(坏) 144,旮旯儿:角落 145,疙不溜丢脆:十分流利地 146,嘎:1,小气,吝啬 ,2,蛮不讲理3,超过,比下去 147,嘎拉:贝壳 148,嘎拉哈:牛羊等动物关节去筋肉后做成的玩具 149,杠杠(gáng gáng)的:形容程度大,可以修饰一切形容词 150,咋整:怎么办,例:龙泉山庄给封了,这可咋整 151,解嘎吱:意为"过瘾"。例:你给我挠后背没挠准地方,一点儿都不解嘎吱。 152,扯哩咯儿楞:意为"扯淡"例:你别跟我扯哩咯儿楞,说点正事儿 153,闲嘎嗒儿:意为"闲扯",可以理解为用闲扯来消磨时光。例:没事儿就到网上闲嘎嗒儿 154,老灯:贬义,意为"老头子"。 发音:正常发音。 举例:你这个老灯,真碍事儿。 155,干不拉瞎的:形容某种东西很干的,也指人长得偏瘦没有肉。 156,磨叽:大家不用说都知道了吧 157,猫腰弓肌:形容身体不直流,。 158,抠里抠气:形容为人小气 159,起根、乍根:原来、原先、开始。 160,唱蹦蹦:指唱二人转(地方戏)。 161,诶吗 、诶吗亲(四音) :诶呀的意思 162,成绩:非常的意思 “诶吗,这玩意成绩像样了 ” 163,尿秋、尿性:很厉害的意思 。 164,起开:躲开、让开的意思。边拉去(边儿去):靠一边站着。 165,脑瓜子:头的意思。 166,鼻嘎:鼻屎的意思。 167,波棱盖:膝盖的意思。 168,脑门子、大奔儿(bénr)喽(奔儿搂头):额头 169,胳(gǎ)肢(ji)窝:腋下腋窝。。 170,卵(lǎn)子:睾丸的意思。 180,迂拙:做事很舒服 顺畅 181,[[起开:靠边的意思]] 182,雕像:缺心眼 183,歪歪:形容人说话做事钻牛角尖,指人不正,把好事当坏事。 184,秃鲁皮:蹭破皮的意思 185,起幺蛾子:没事找事,干的事儿别人不看好。 186,苞米盖子:玉米的茎,一种燃料。 187,柴火垛:指烧火用的柴禾堆积起来。把苞米该子摞起来,就成了柴禾垛。 188,捂了嚎风:形容人癫狂到发疯,或者形容样子像发疯。【例】母们家孩子把脑瓜子插灶坑里把头发整的捂了嚎风的,一脸苞米该子。 189,观观:形容长相俊美。【例】:诶吗我大外孙子长得真观观。 190,滴了哆嗦(滴了哆嗦):形容冻得浑身发抖。 191,侩货:泡妞,勾搭年轻女性。 120,借壁儿:邻居,左邻右舍。 121:包楞的:形容一个人脸部长得不规则。【例】:看这个人长的包楞的。 122:熬(nāo):炖的意思。【例】:白菜~土豆子。意:白菜炖土豆。 123,哈拉巴子:大约肩膀处的一块骨头 124,马葫芦盖儿:井盖 125,嗓葫芦:嗓子眼 126,嚏喷(fen):喷嚏 127,后脑海:脑袋的后面 128,冷不丁的(冷丁):突然,没有预料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东北话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