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7.184.3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上秦关(田际洲) 的原始碼
←
上秦关(田际洲)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上秦关'''<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27467770/pexels-photo-27467770.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上秦关》'''是[[中国]]当代作家田际洲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上秦关=== 远在盛唐时,开州(县)的清明茶就已远销到长安。到了元朝,开州的清明茶经巫山远销到杭州、上海、泉州。清朝乾隆末期,温汤井(温泉)已成为川陕地区重要的食盐产地,其中有相当部份远销到陕西关中一带。开州古时属于巴国,温汤井产的食盐本应称为巴盐,而由于地方语言[[习惯]],叫作盐巴。 为了打通开州至陕西的交通大动脉,清朝乾隆后期,地方官府修了一条从温汤井到城口的官道,史称盐大路,全长四百多里。而这一段茶盐古道,要穿过海拔二千三百米的一字梁。进山的客商不仅仅是担运盐巴到陕西关中销售,而且还有茶叶、丝绸、布匹等,出山担运药材、兽皮。而这一段闻名于世的盐大路,从而就成了川、陕两省经贸往来一条重要的交通干线。 而在这段通往秦关的盐大路,必须经过一字梁的老林口、碑垭口两大重要隘口。过去一字梁上虎狼成群,土匪众多,环境相当险恶。特别是一些客商,要多人结伴翻越,要经历九死一生。再就是一字梁上独特的自然气候,海拔高,高山反应强烈,过往的客商又不懂自然科学,从而倍感[[神秘]]和恐惧。 就是在这样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我们的大大挑着一两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要走上千里的山路才能到达陕西的关中一带。为求平安,每一位都会说得一口好吉令。他们每到一地,还会根据当地的山水人情编一组带韵的段子唱和。有求平安的,有给大家鼓劲的,有给同路人提示的,一人起音多人应和,简单易记,近似号子,但又不是号子,是大巴山区一种说唱文化。大家苦中取乐,富有生气和情趣。 下面的故事,就是我大大和二大挑担上秦关的[[故事]]。[[家乡]]河堰镇(乡),过去一直叫河堰口。在我们家族里,爷爷叫大大。我们大大一共六兄弟,过去长期担盐到陕西关中的只有大大和二大,每人一趟最多能赚十块鹰洋,往返最快要半个月,遇到大雪或大雨,得要一个月时间。 但要说明的是,从河堰口到城口这一段山路,却比从开州(县)城经温汤井、榨井坝(大进)到城口的盐大路还要艰险,要多攀越一道高达三百多丈高的悬崖绝壁——羊角岩,翻过盖梁到白泉后才正式踏上那一段通往秦关的盐大路,整整要多一天行程。羊角岩和一字梁,就是大大和伙计们必须翻越的两座大山。 (一) 民国二十二年秋天,卯时刚过,院子里的公鸡又叫了第一遍,同睡一床的大大用脚蹬了一下二大,兄弟俩就窸窸窣窣地穿衣起床,舀水洗脸,后就去向祖母辞行,却突然[[发现]]灶房的桐油灯亮着。转身望了一眼二大,大大没有说话,后就轻脚轻手地带着二大去到外面的灶房。刚一进灶房门,兄弟俩就看到坐在灶前的祖母起了身,蹒跚到黑黑的柴灶前,揭开被柴烟燻得黑亮的木锅盖,端出一钵用包谷面蒸的面面饭和一钵干青菜汤放在旁边的小桌上,示意兄弟快吃。 望了一眼祖母,大大就轻声对二大说:“妈给我们烧好饭了,那就快吃,吃了我们就赶路。”“要得!”二大转身去抽筷子,大大拿起钵上的铁瓢,盛了两碗,后接过二大递上的竹筷,兄弟俩就呼啦啦地吃起来。这时,祖母端起一碗菜烫放在兄弟面前的桌上,然后就看着大大和二大吃早饭。“老大,一路之上,你可要把老二带好。老二,你在路上,一定要听大哥的话。两个多吃点儿,今天不知要啥时候又才弄到午饭吃?”儿子出门母担忧,况且一走就是上千里的路。 “嗯!”大大和二大扒着饭,各自向祖母点了一下头。兄弟俩每人吃了两大碗饭,喝了半碗青菜烫,这才放了碗筷,院里的公鸡又叫起来。大大带着二大,检查完扁担和拴袋子的麻绳,就一膝跪在祖母面前,磕了三个响头,而后接过老祖母手上两条鼓鼓的布袋,里面装着炒熟的燕麦面,这才打着树皮火把,担起担子出门下山。 下到河堰口时,天才麻麻亮,前几天邀约的十个伙计才到八个,还有一个姓彭的和姓张的没到,大大灭了手上的火把,带着二大在三叉路口刚刚收割完谷子的稻草上坐下来,透了一口气儿,和大伙儿一起等这个姓张的伙计。 上等两个伙计同时,大家彼此问了一下,你走的是啥货,我走的是啥货,回来时又担啥货。他们走的这趟货,大多是土布。只有两个走的是棉花、洋油。大大和二大一个走的可是机织布。他们这一趟,回货仍是中药草、兽皮。要等到下一趟,他们才走盐巴、红糖等腊月货,走腊月货才最苦。 看到姓张的和姓彭的伙计一到,大家就起肩前行,踏着这条只有三尺折宽的大路,一路嘻嘻哈哈,有说有笑地过了徐家大铺,穿土地塘,过三潮溪。到岔路口后,大家又才停住透了一口小气,一看路边的人户,才扛着锄头下地干活。想到天还早,一上石灰溪的大坡路,大家就说起吉令来。 莫回望啊 往前走哦 莫偷懒啊 走秦关哟 路途远啦 [[生活]]难啊 咱不怕呀 伙计们呀 快跟上哦 想爹娘啊 回到家时叩三响哦 到了许家垭口,大大他们才落肩歇第一次气,看到有六个窄口子(农坝)来的货客跟了上来,一问是同过一字梁的,就邀约在一起进山。新来的这六个,走的全是当地的土布。而他们这班河堰口来的,大多是以物换物,出山的药材、兽皮,担到开州城卖后,最多落三五个银子填补家用。机织布[[必须]]得在开州城购买,一般的土布长店坊、温井都有,买盐巴得到温汤井。 走过一回就知道,从岔路口到口泉响水洞一段大多是缓坡,花梨树到姜耳沟有五里路的陡坡,共四十来里,按照以往的行程,他们当天必须赶到羊角崖下的响水洞过夜,第二天才翻越羊角岩。 在许家垭口歇息片刻后,大家一鼓劲儿上了姜耳沟。[[太阳]]当顶时,他们到了火石溪,在路一家姓黄的人家借锅烧了两锅糊糊,一人喝了两碗,后又继续赶路,先过倒开门儿,接到进入口泉地界,路面开始变窄,大家沿着山坡下的一条弯曲的小河边对直往北走。越往北天气越凉,过口泉不远,就能远远地听到从对面半角岩飞奔而下的瀑流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十分震撼。 到响水洞时太阳早已落山,大大他们在路边找一户人家借宿。放下担子后,大大就过来扒开二大的肩膀,一看有些红了,用往掌心吐了一口口水,边给他摸边说:“吃完晚饭早点儿睡,要睡好,不要胡思乱想的。明天上路后,你跟在我后面。”“要得!”二大觉得刚刚还火辣辣的肩膀顿时凉凉的,看来大大的口水有点儿管用。 到了晚上,大大和二大挤一块木板,蚊子嗡嗡的飞来飞去。第一次走货的二大睡不着,除了想家想娘,再就是从羊角崖上的飞垂而下的水声,还有崖下深谷边上夜鹰凄厉的啼鸣,感到浑身发悚。听到二大在木板翻来覆去,知道他是第一次听到这声音,估计是害怕了,大大就伸手抱着二大,轻声地说:“快点睡儿吧,有大哥在,没事,明天还有路要赶。多听到几回就没事了,我第一回也是一样。” 在这条路上,大大已经走三年了,现在早就习以为常了,第一次也是跟着大伙儿在此借宿,一听到这水声,就心惊胆寒,一夜没有合眼,而为了一家的生计,自一担起担子离开家门,就必须翻过盖梁和一字梁,穿燕麦坝到陕西的关中,把货物销出去换成药材和兽皮,没有回头路走。 (二) 第二天上午,天气十分晴朗。大家一起肩,背上象背着一团火。要上下羊角崖,不是你想早走就能走,必须要等天亮,还要等到天晴。下雨上不了,天黑了也不行。路面虽然不打滑,而上下必须要看得清路。即使是天晴,打着火把也没人敢走这条路,左手边是望不见底的深涧。 来到羊角崖山脚下,大家放下扁担,喝水抽烟歇了好一阵。快要起肩时,二大看到大家往嘴里塞盐,有些懵了。大大上前,从盐袋里抓出两块干盐巴,一块递给二大:“衔上,不要嚼,再咸再苦也不能吐。你晚上想娘时,难道就忘了,出门时咱娘对你咋说的?一路上要听我的话,按我说的做,要不你这就回去。” 看到二大把干盐巴衔进嘴里,大大看书也衔上一块盐巴,伸手把二大担中的两袋炒面和一小袋盐加到自己的担子:“跟在我后面来走,记着,离我五尺远,脚要站稳,不要想别的,两眼盯着路,不要往后面和中边看, 更不能看左边!” 上羊角崖的一条山道不过两尺宽,左边是光秃秃的悬崖。说是山道,其实根本就没有路,极窄,而是人的脚板长年累月踏磨出来的,只能供单个人上下,背少点儿东西都要小心再小心,更别说担着担子上下,也只有那些有经验的挑二哥才能上下。古往今来,每年都有成百的挑二哥葬身路边悬崖下的深涧里。 “走起来哟!”大大一声大吼,马上起肩担担,身后十几位伙计也跟着起肩,后就由大大起领,后面的人应答,说起了《上羊角岩》的吉令。特别挑担上盖梁,十好几里,路况又不好,后面的根本看不到路面,就靠说吉令来相互提示,增强大家的注意力,做到步调一致,苦中取乐。 羊角崖呀 高千丈啊 [[神仙]]路哦 我们上啊 伙计们啊 莫怕难啦 腰挺直啊 脚登稳啦 石挡路哟 闪身过嘛 上崖顶哦 歇气吃烟随你便哟 太阳晒在背上,象背着一面火盆。跟着大大后面,二大担着轻了许多的担子,一步一步往上迈向了那一串串象似用脚踏出的石坑窝子,豆大的汗珠子从光滑的背膀上冒出滚落,先觉得很苦,但走了一半路时,盐巴块[[开始]]化了,虽然有些咸苦,但心里却是凉嗖嗖的,尽管身子悬立在峭壁上,但并不觉得恐慌。 惨白惨白的阳光下,十几个担着担子的伙计倚着悬崖绝壁,就象一个站在另一个的头顶上,象玩杂耍,慢慢地往上移行。还没爬一半,左边那一面深达千尺高的山崖下面,成群结队的乌鸦叼着一块块雪白的尸骨上下飞窜,哇哇的嘶叫,而经山风一吹,就落在正在爬行的伙计身边或路上。 根据民间一些传说,羊角岩上过去的确没有路,看到山里山外被这一道数十丈高悬崖绝壁阻挡,受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之命,神羊仙翁变成一只山羊来到这儿,后被一位老猎人[[发现]],于是带着老猎人走出了这条路。但一直以来,凡是打此上羊角岩的人就要说吉令,可保上下平安。 应着吉令每迈出一步,二大都是等迈出的那一只脚站稳,后才挪动后一只脚。他听大大不只一次讲过爬羊角崖的事情。但是为了吃穿,为了生存,再险再难都要爬上去。望着前面大大的担子一步步往上移,二大咬着牙,右手攀着右边的岩石,又一步一步跟上。他也知道,只要从山脚迈出了第一步,就再也没有回头路,必须一口气担上崖顶。 到山顶时太阳早已西落,大家放下担子后,第一件事并不是换肩找地方休息,而是自个拿出出门时备的食物,放在下山处的一块青石板上,祭一下这儿的山神,而后大家才喝水吃干粮歇气。 坐在大大身后的石头上,二大抬头望了一望头顶左右的雄奇山峰,觉得还真象神羊的两只角。看到他东张西望,大大起身伸手把两小袋盐巴放回二爷的担子,接着查看他的肩膀,硬梆梆地说:“是红了点儿,没有破皮,是走货的料。我们说吉令时,你不出声可以,但一定要张嘴。” “要得!”前一天晚上,大大就跟二大讲过,上下盖梁和一字梁,大家要说吉令时,你说不来,就跟着和。棒老二(土匪)不会为难我们,连神羊菩萨都会保佑,大家就能平平安安地翻过盖梁和一字梁,二大不敢不听。 “伙计们走起!”大大又吼了一声,大家又起肩上路,又由大大起领,吼起了《过盖梁》的吉令。盖梁原来叫宝盖梁,据说梁上十分有灵气,凡是走山河的人,过宝盖梁时就要说吉令,沾一沾宝盖梁的灵气,再不赚钱的生意也能赚钱。根据历史记载,从唐朝开始,这儿成了是一条联系开州和城口的重要交通要道。 宝盖梁呀 十里长啊 神羊仙呀 把路引啊 伙计们啊 快走起呀 路有坷哟 小心过嘛 有啥难呀 神仙帮嘛 快上梁哦 上了窝口儿歇大气呀 吉令一停,红红的晚霞里,大大和二大他们一步一步地上了羊角岩顶上的小窝口,眼前便是丛深的茅草和乱石,过往的行人称为小窝口。大家又放下担子,有的坐下擦汗水,有的跑到路边的小溪边,吐掉手中的盐,漱一下口,捧起山水喝两口。 太阳已经西落,梁上的[[天空]]早已一片灰暗,峡谷里的山风已起,吹得两旁山岭上的杂草吱吱着响,夹杂着山鸡的啼呜。休息了一阵,大大和二大又带领大伙儿抄起扁担,带领大伙儿边走吼。 大窝口呀 天劲凉啊 天路黑呀 星光照啊 伙计们啊 快走起呀 路平坦哟 更小心啊 过盖梁啊 一脚一步要踩稳哦 晚风吹拂,大大们的吉令声在山间来回飘荡。逶迤起伏的盖梁,显露出从未有过的苍凉和悲壮。苍茫的暮色中,陡峭的山峰弯下了壮实的臂膀,象一位[[思念]]故乡的儿郎,举目遥望南面那一道酷似凤凰的山岭,在红红的霞光中,展开有力的双翅,迎着瑟瑟的秋风掠向一片迷迷茫茫的天空。 路过两座用松木架撑的草棚时,大大放下担子,伸手从二大担中拿出那一小袋盐巴,并叫二大跟大家往前走,他在后面来。二大站了一会儿,看到大大拿着一小袋盐巴去到一座草棚前,用黑话报自家的名号。 河堰口上一树槐 一字扁担挑在肩 来到梁上打一杵 借道二爷的盖梁上秦关 “失敬!失敬!原来是河堰口田府一树槐家的后生啊!”话音刚落,只见包着一条青布帕子一口黑牙的张二麻子伸着懒腰打着哈欠踱出棚子。看到大大手里的盐袋子,他伸手一指棚前的一块大石头:“老弟的心意我领了,就放那儿吧,天不早了,兄弟快去赶路。我和我的兄弟一个月没开荤了,别忘了,回来时帮我在城口带一块腊肉,壳子(银元)嘛,老哥我一个都不少你的。” 鲜为人知的是,这个张二麻子,其实也是河堰口人,小时候得了天花,好后脸上落了不少麻点窝,由于深受官府的压榨,于是带着自家六兄弟在盖梁撑棚子当抢二哥(土匪),打劫过往的商旅,并不是悍匪、惯匪。在整个河堰口,而这个张二麻子就只服一个人,那就是我们的祖父。 据说张二麻子得开花后,没钱请医生,眼看就剩一口气了,二麻子老爹去找自己打长家的何家讨要工钱,工钱没要着,还被何东家叫人一顿痛打,路上刚好碰到我的祖父。祖父一听到张家的不幸遭遇,马上给了张二麻子的老爹十块银板,让他赶紧请医生,二麻子由此捡了一命,从而对我祖父百般尊重。 看见大大去和抢二哥头子张二麻子打招呼去了,还没跟上来,二大停下脚步,回头望了一下,这毕竟是和抢二哥打交道,有些不放心,于是就将担子放下,坐在路边等,后看到大大担着担子冒了头,他这才放下心,起肩还没走多远,大大就赶上他了。“你不快走,等我做么子?”二大不吱声,埋头赶着路。 等大大一到,大家悬着的心才放下来,这才有心思赶路。看到大家兴致不高,而且还七八里路要赶,又是下坡,路边仍多是悬崖,大大于是大声说道:“大家伙,我们还有路要赶,不要停,大家又来起。” 下盖梁呀 心莫慌啊 天虽黑呀 脚登稳啊 兄弟们啊 脚莫歇呀 下坡路哟 要当心啊 下盖梁啊 苦草坪上找歇处哦 走货的第二晚,他们一行十个在盖梁北边的一个叫苦草坪的地方一户黄姓人家借宿。刚烧晚饭吃完,打猎回家的老主人一见二大和大大象一个模子刻的,就望着二大问大大:“你们两个是亲弟兄吧?”“是我家老二,这次跟着我第一次走货。”大大说话向来干脆简短,不拖泥带水。 深秋时节的盖梁上,一到夜晚,比河堰口十冬月间还要寒凉。由于黄家一直靠种粮打猎为生,而一下住进十几个人,没有多的棉被,就安排借宿的十几个人到牛圈棚上睡,一冷起来,就盖包谷壳。大大是黄家的常客,多次在此借宿。二大这次就沾了大大的光,和黄家两兄弟挤一床,盖的是一床乌不乌黑不黑满是大突窟小眼的破絮,絮的不是棉花,而是黑黑的包谷须子,盖上身上很轻。晚上盖梁上冷,有条破絮盖总比没有盖的强。 半夜时候,刚刚睡着的二大被大爷推醒,睁眼一看,老主人提着一盏桐油灯站在床前,大大边穿衣裳边对二大说:“快穿衣裳,跟老人家走。”二大没问大大,起床做什么,就按大大说的,穿起土布衣裳,窸窸窣窣起了床,跟着老主人进了他和老婆住的房间。他看见黄家老娘和闺女也没睡,里面点着桐油灯,母女面前摆着一张小木桌,上面放着一只用木盖子盖着一个土泥烧制的钵子,傍边还有一只黑亮的老土碗。 示意大爷二大在靠土墙的一条长木凳子请坐,跟在后边的主人让闺女赶紧去拿筷子,自己转身从装粮食的木柜提出一只酒罐子,伸手揭开钵子的木盖,一股山味的浓香扑向大大和二大的鼻子,老人家边倒酒边对大大说:“我这酒啊,还是你去年帮我捎上来的,过年时喝一顿,剩下的没舍得喝。今天下午,我打了两只兔子,你们两兄弟来了,我们一起把剩下的这点儿酒干了。现在的生活啊,真是不容易。” “下一轮走过年货,我帮你老人家捎一罐儿来过年。”出门走了两天,在路上从未说一句话的二大却接着说。大大望了一眼二大,便笑着对主人家说:“我们兄弟,下轮走过年货时一定帮你老人家捎两斤酒进来。” 等闺女拿来一把筷子,老主人便给大爷二爷一人一双,就把酒碗递给大大。“从你[[开始]]喝起。”大大把酒碗推到老主人家面前,让老人家先喝。大大这才发现,这可是打牙祭开荤,咋个没不见老主人的两个儿子呢,就问老主人:“两个兄弟咋不来?”坐在对面的老娘开口说话了:“他们睡了,不想起来,我们给他哥儿俩留了一点,你们兄弟快趁热吃,多吃点儿,明天好赶路。” “好吧,那我就先喝,你们兄弟先动筷子,吃兔子肉。今天下午刚打的,鲜得很。”老主人喝一口后把碗递给大大,大大喝了这才递给二大。直到这时,大大和二大才[[发现]],黄家的女主人和闺女都离开了,屋里就留下男主人、大大、二大三人。 喝完第二碗酒,二大不胜酒力,老主人没有劝,就叫二大多吃点兔子肉,多喝点汤,还说好长身体长力气,就让大大陪着他喝,他将一只免子腿挟到二大面前的碗里。二大望了一眼大大,大大替二大谢了一声主人家,后就对二大说:“吃吧,这是老人家的心意。”二大于是埋着头,啃了这支兔子腿,后又喝了半碗汤。但当老主人将另一只兔子腿挟给大大碗里时,大大便推回给老主人,自己只是另啃了两三块骨头,喝了一碗汤。 等喝完了酒,老主人这才向大大二大讲了一大苦衷:“我膝下有两个儿子一个闺女,两个儿子的亲事八字还没一撇,这倒没啥,只是我这十四五岁的闺女,特别是咱家离梁上近,在梁上扎棚子的抢二哥多大五六支,保不准有哪一个不会心生歹意,就一直让我两口儿的心悬着,怕遭不测。知道大侄子订了亲,看二侄子和我闺女年岁相相当,不知订亲没有,于是有心把闺女许给二侄子。” 望了两眼二大后想了好一阵,大大又才回答老主人:“先这样吧,我和张二麻子是干兄弟,你碰到他后打一声招呼,说你家的闺女许给了我家老二。我们走完这趟货回河堰口后,就向家中老母提一提,如果老母没意见,走腊月货回来时,我就让二弟就把你家闺女接过山去。我们也是受苦人家,不知老人家意下如何?” “要得!就按大侄子说的办,那我就等大侄子的好消息!”老主人十分高兴,还说:“实在是因家境穷,吃住条件太差,还望大侄子给其他兄弟美言,请多担待。”“天下穷人是一家,有这条件就算不错了。要不是有老人家住在这儿,我们这些走货的哪有地方借宿。”大大谢过主人,后就带着二大回去睡了。 (三) 天麻麻亮,大大就把睡在包谷壳里的大伙儿叫醒,下牛棚舀水抹了两把脸,后就起担下全秀,向白泉进发。大家出门走时,大大和二大看到黄家的老主人披着衣服拄着烟棒出来,边咳边说:“两个侄子,这就走啊?”大大担起担子,回头对老主人说:“麻烦主人家了,我们趁着天晴,多赶一阵子,回来时候,我们还得来麻烦你们。”老主人把手挥了一下,话中有话地说:“好吧,那我就等两个侄子回来。” 天大亮时,大大他们就下了全秀,过了粑粑店,就上了通往秦关的盐大路。盐大路其实就是过去官府修的官道,可以并排过两三匹驮马。不到一个时辰,他们就到了关庙,这时太阳才出山,他们已经走了七八里,于是放下担子,从挂在担子前面的布袋里摸出炒燕麦面,啃了几口,后就下河,捧起清澈的白马泉水,把残存在嘴里的面碴儿全咽下去。歇了一袋烟功夫,他们接着继续赶路。 盐大路呀 平又平啊 白马泉呀 清又清啊 兄弟们啊 莫张望呀 平路好哦 少出汗啊 赶紧走啊 到白马泉看妹子哦 到白泉时正是晌午,大大他们找林家大院里一户人家借火烧饭。这家的大闺女,的确长得水灵,虽然衣着破烂,脸蛋却十分白嫩。二大第一次看到这么美的闺女,便望个不转眼。大大过来,狠瞪了一眼二大,还吼了一声:“看什么看?走,跟我去抱柴!” 看到他们是大米,主人家还送了一篮子洋芋,让闺女帮他们刨了皮。二大麻利地往灶塘里塞了几根枯柴,点燃火。大大一直拿眼睛照看着二大,生怕他不守规矩生出事端。这天中午,大大他们吃了一锅洋芋稀饭。走的时候,大大把自家带的稻米倒了一碗,算是给主人家的火号钱。这是盐道上的规矩,煮啥送啥。 打一过盖梁,看到这些挑担子的路过,人们就知道是南边一带的挑儿哥。从白泉一直到城口,不论男女,都会编织背篓,有大有大,有深有浅,有扁有圆,由于大巴山区的山陡路窄,担运东西爬坡上岭极不方便,背篓是当地人主要的运输工具,用背篓背东西从而就成了大巴山里[[农民]]的习惯。 上过去大巴产山区,苦力工大致上分为挑儿哥和背儿哥两类。挑儿哥,指的是盖梁以南的长期担货营生的挑工,背儿哥,指的是盖梁以北的长期靠货营生的背工。大大他们,当然是属挑儿哥一类。 吃了午饭,大大他们又起肩出发。上了盐大路,大大回头望了一眼借锅烧饭的林家大院,看到衣着破烂的白脸闺女倚着门正在绣花,不时望一眼他们这边的盐大路。大大已瞅了一眼二大,看到二大只管往前走,抹了一下鼻子,于是又带头吼起来。 走起来呀 快赶路哦 白泉妹呀 莫担心啊 兄弟们呀 莫偷懒啊 路虽平哦 路还远哈 莫歇脚啊 赶到大屋基再歇肩哟 出了白泉到大屋基,里程四十里,是盖梁到一字梁一段平缓的盐大路。大大他们一口气走到十里外的一个叫铧头嘴的地方。见天还早,随着走在最前的人一声歇起,大家便放下担子,歇气喝水抽烟说笑话。 知道到大屋基路还远,最艰难的道路还在后头,大大于是转身叮嘱一直不语的二大:“不要着急,跟着大家慢慢走。我们今天只要能耐赶到大屋基就行了,明天一早,我们就消消停停地上大梁。”大大说的大梁,就是一字梁,比盖梁高多了。二大多次大大讲过,这一字梁上的老林口到碑垭口一段,有虎豹豺狼,有杀人不眨眼的棒老二,简直就是鬼门关,二大就想,会不会是大哥要自己一心上学堂,不让自己跟他挑担走山河,瞎编出来吓他的,就没有往心里去。 “明天才到老林口上一字梁?”二大用汗帕子抹了一把脖子上的汗,后就一屁股坐在大大担子边的一个石头上,直到这时,他才回头望了一眼若隐若现的白泉。大大又扫了一眼二大,轻声地对他说:“路还远得很,别胡思乱想了。苦草塘的黄家答应把闺女许给你,走完这趟货回去后,我就给家里人说这事儿。” 听到大大这一说,生怕惹恼的大大,二大啥也不说了,就埋着头,一语不发地望着面前眼前的山岭发呆。大大一见,又轻声地教导二大:“你这是第一次走山河,你还不知道走山河遇到的凶险。咱们这可是卖苦力,再苦再累,也别忘了做人的本份,万般不要打这些借我们锅帮我们烧饭人家闺女的环注意。咱们走这一路走来,本来就不容易,若不是路边人家的支持我们。不是大哥说你,你不好好地跟着大家学,你一趟山河就走不出去,以后还求什么生活?做人要厚道,一定要记住出门时老娘说的话。” “莫多说了,我一路都听你的。”二大说了一句,后就望着对面的山头。大大透了一口气,伸手揭开二大肩头的衣衫,看到二大的肩膀红红的,快破皮了,后又语重心长地说二大说:“老二啊,大哥我是一个走山河的命。走完这一趟后,我就和爹妈说,你就不要再跟我了,还是上学堂吧,哥我供得起你。” 在大大他们轻轻的话语间,山风吹起飒飒地吹着大家身边没有砍割的包谷林。二大一声不吭,伸手拍了拍象火烤一般的肩膀,而后不慌不忙站起来,抹了一把汗,拿起扁担,挑起自己的担担往前走了。 铧头嘴呀 好路面啊 山风吹啊 天气凉嘛 兄弟们呀 快赶路啊 十八里啊 一肩走哦 脚莫停哈 大屋基歇脚登上梁哦 走一阵歇一会儿,趁着[[太阳]]还没落山,大大他们一口气到了大屋基,在一户王姓人家借宿。王家一家全是清一色男光棍儿。老主人五十多岁,穿着一件脱光毛的羊皮搭肩和灰不灰蓝不蓝的破裤子,连屁股都露在外面。 在此之前,王家三个儿子却连裤子都没一条,一天到晚光着屁股上坡干活。大大第二次担布匹走关上在此借宿,觉得很奇怪,一打听才知道,主人家的女人生了三个儿子后,就跟着跑山河的渠马男子跑了,三个儿子他一人养大,由于地贫家穷,没钱买布缝制衣裤。大大觉得这一家挺可怜的,就送了他家三丈白布,让这家老爷子用桐壳灰染了,一人缝了一条裤子。 看到这一家又成了光屁股,大大叹了一声,后悄悄地叮嘱二大:“ 不要看了,更不要笑。你要记好,晚上睡瞌时,把身上的衣裤全脱光,放远一点儿。”“我记住了。我为啥要脱光了睡?”二大不明白大大的话意。大大瞪了二大一眼:“你忘了老妈说的吗?在外面听我的,我叫你咋样你就咋样。” 这天晚上,大大他们一行人吃了晚饭,烤了一阵火后,大家便爬上王家的枫竹楼上准备就睡。枫竹楼楼面上铺着草,再铺着一床破竹席。尽管晚上风很凉,又没被子,但大家挤在一起,还是有说有笑。而一过半夜,后山上的狼群就呜泣起来,十分凄凉。二大一惊,马上坐了起来。 知道二大醒了,大大用光膀子碰了一下二大:“放心睡,明天还要赶路。不就是狼嘛,它们吃不上咱们的。”二大听了大大了话,望了一眼楼口对面的山顶上密密麻麻的狼眼,象星星点点的鬼火一般,他赶紧倒下身子,闭上眼睛。而这时整个楼面上,酣声四起,其他人早就睡着了,一直到天明,二大却一直没有睡着,老是觉得有虫子在身上,一摸,还真是光溜溜的虱子,他这才明白过来,大大为啥要他脱光了睡觉。 (四) 太阳一升起来,大大他们又担起担子向筲箕湾走。筲箕湾是一段三十里的缓坡路,路面较宽,可以并排两三人,同样是官道,弯弯曲典的,象筲箕背一样,过往的行人就叫做了筲箕湾。越往上爬,渐渐地就象换了一重天地,风越来越硬,天气越来越凉,而对于一些走山河的来说,正好赶路。 而自走出大屋基,人户渐渐地少了,路边全是树林,枫竹最多。枫竹一般长得不高,最高不过两丈,质杆柔韧,是编织器具的好材料。大巴山区背东西的背篓一般都是用枫竹编织的,象喇叭一样,不撑背不顶腰,越用越光滑。 筲箕湾呀 长又长啊 上大梁啊 脚莫软哟 兄弟们呀 莫落单哈 三十里啊 走一天嘛 赶快走呀 赶到老林口歇大气哦 又走了十来里,歇脚喝水时,大大他们就看到后面跟上来一帮马队。大大知道,他们是渠马一带的货客,从开县城、温汤井、满月直接上的盐大路。彼此问了一声,是不是到去燕麦坝。对方点一下头,算是打招呼。五个渠马货客牵着五匹驮着盐巴、布匹、桐油打大大他们面前过,骡马背上的货物嘎吱嘎吱着响,没有停留。 歇足了气,马帮走远了,早就听不见铃声了,大大他们又才不慌不忙地起肩往上走,又走了十来里,大家又才落肩喝水吃干粮。路边仍是沙沙着响的枫竹林,风越来越碜人。好在是白天,没有狼群出没。大家在盐道走,除了一路的伙计,看见的只有随风摇荡的枫竹,再就是野鸡的啼鸣。 看到二大往来时的白泉方向张望,大大走了过来,把牛角水筒递给二大:“多喝几口水,多吃两把炒面,要不咋个翻得了大梁?到老林口,还没走到一半,路程还远得很。”二大接过牛角水筒,咕咕地喝了几口,接过大大递过来的炒面袋,抓起几把,埋着脑袋,哧哧地嚼着。 别看林间的道路较宽,但两边全是枫竹林,还是上午,但山上的风却有些碜人。大大把自的先前脱了挂在扁担头上的衣服取下来穿上,后又把二大的长袖衣衫取来递上:“越往上越冷,穿上。”二大接过后望了大大一眼,后赶紧穿上,再光着身子的确有些受不住,大梁的天气就是这样地鬼。 阳光煞白煞白地照在这段秦巴古道上,大大他们一行八人,担着沉沉的担子,一步一步地迈向一字梁南端的老林口,风越来越冽人,路旁的枫竹越来越深,[[好象]]一伸手,就能摸到头上的蓝天白云。 歇足气呀 起肩走啊 上大梁啊 脚蹬稳呀 兄弟们呀 快跟上哟 十五里啊 一肩走哦 加把劲啊 老林口上歇脚翻大梁哦 太阳刚一落山,大大他们[[终于]]来到大梁上第一大隘口老林口,隘口上横一排草棚。扁担一落肩,大大就去找水井提水,抹洗掉身上的汗渍,后又赶紧加穿衣。尽管才刚刚入秋,而梁上就象到了冬天,风吹在身上十分冽人。二大回头往南一望,昨天才过的盖梁,就象一道小山峦摆在很远的地方,一片苍凉。 搁放好担子,二大又不停地四下张望。大大给二大披上衣服道:“快去找水洗洗,我去带他们烧饭。这是老林口,我们今晚就在这儿过夜,明天我们就过大梁。梁上虎狼很多,不要乱跑,不要落单。” 刺骨的过山风呜呜地刮着,草棚上的茅草呼呼地上下翻飞。一字梁海拔两千三百多米,是大巴山南边的第一座高峰,山岭上长了枫竹。这一带野兽繁多,最多要数野猪、黑熊、豺狼。草棚的立柱有一尺多粗,而且还是两根绑在一起,看上去十分牢固,象野猪、黑熊类的野兽根本就拱不到,加上随时都有人在此落脚,有火有烟,黑熊和豺狼来得少,最多的就是野猪。 老林口位于一字梁的西南端,是进入大巴山区的必经之路,一直到碑垭口,长三十里,全是荒无人烟的山路,再也没人户居住,只有成群的野兽和土匪。地方官府派人在老林口搭有两排棚子,备有锅灶,木桶,还在草棚旁边的山脚挖有一口小水井,一年四季有水。供过往的商贾打肩歇脚,蔽雨躲雪。食物要靠自己带,带啥就煮啥吃啥。柴禾靠自己拾,离开时要用柴灰压着火种,让后来落脚的人有火用。 见天还没黑,大大他们就赶紧扒开火堆,加上柴禾,草草烧了一锅糊糊,每人喝了三碗,后就关上门,用一条木头顶上。除此之外,他们还得放几条木棒在下而,要不把担货的扁担放好,这才上楼就睡。晚上睡觉的铺搭在枫竹楼上,上面铺着茅草,没有床铺和被褥。楼上没留孔或洞,[[冬天]]可以挡风雪,再就是防止野兽钻进来祸害。 在那个年月,晚上只要有遮风挡[[雨]]的地方就不错了,有被无被子已无所谓。大大他们十几人往茅草上一滚,倒头就睡。在大梁上过夜,睡觉是不能脱衣脱裤的,因为一到夜晚,上面冷得十分厉害。如果冻得实在受不了,就起来烤火。在大梁上,一年四季只有四个月时间不烤火,有四个月下雪。翻越这座大梁,遇上下雨或下雪,在老林口上一歇三五天是常主的事。 由于过往老林口的客商多,每过两年,草棚都要烧一回。起火的原因,就是一些宿住的客商没有把火压好,人一走风一吹就燃起来。草棚一着火,火光冲天,有时一烧几片山,天都烧红了,连河堰口南面的凤凰山上都看得见。 还没睡到半夜,山风呜呜地吹,几群蹲在对面山腰上的野狼嗷嗷地号叫,十几只野猪肆无忌惮地拱撞大大他们躺睡的草棚的门和柱子,撞得草棚嘎吱嘎吱地晃摇。黑暗之中,二大惊醒了,突地坐了起来。大大伸手把他一按:“安心睡吧,明天还有三十里路要走。”二大轻声问了一声是啥,大大回了一声是野猪,后就呼呼地睡着了。二大根本睡不着,只好闭着两眼,耐心地等到天亮。 (五) 阳光依旧煞白而刺眼,直射上过大梁的大大和二大身上,枫竹的叶子渐渐枯黄,树木越来越矮小,远处峥嵘的岩石和近前的尸骨,在日光的照射下十分刺眼,过山风呼呼的吹得两旁的林海啪啪直响,数不清的野兽在身边的林间呼呼啦啦地穿行,人在林中的路上走,阴森寒凉,不寒而栗。 在这一条茶盐古道上,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葬身。人在路上走,说下雨就下雨,说下雪就下雨。特别是一遇到突下大雪,过往的人叫称作下黑雪,大梁上空气稀薄,气温骤降,身体差的,往往就过不去出不来,每年都有三二十人冻死在这段路上。人们只是把这说得太邪乎,不能用自然科学来解释。久而久之,过往的客商非常忌嘴,要说就说一些吉利的话,怕得罪了神仙,连玩笑都不敢开。 按照大大的吩咐,二大走在他的身后。虽然路道宽,又不陡峭,他们天一亮就从老林口出发,已经走了大半天了,二大感到浑身上下有虫子在爬。刚出老林口不远,他就到听大大说:“人在外面走,身上哪有不沾虱子的。”二大就想,身上肯定沾上了虱子,一定是这东西在身上作怪。 昨晚在老林口歇脚,过往的人多,睡的是同一个铺,谁的身子没有虱子。二大望了一眼前面的大大,只管跟上去,没有多想。大家上路不远,为了图个吉利,他们又扯开嗓子说起了吉令。 过大梁呀 顶天走啊 老山神啊 保佑咱呀 兄弟们呀 莫停脚啊 蜀道难呀 踩脚下啊 快走起啊 车场坝上再歇气哦 而一到车场坝,正要歇肩吃粮喝水的大大他们马上却被眼前发生的景象惊呆了。前一队赶上前的马帮遭殃了,五个渠马货客全都被杀,货被抢掠一空,尸体摆在路中,淌着几大摊血,血还未干,惨不忍睹。这很显然,是隐藏在梁上的抢儿哥(土匪)干的,见他们人少,货物多,就杀人越货。在一字梁行走,哪有不遇抢儿哥的,跟见到虎豹豺狼一样,如同家常便饭。 看到这一极为残忍的惨状,大大后悔当初没有提醒他们,或约到一起过大梁。而一字梁上的土匪多为职业性的惯匪,专挑人少货多的对象下手,一下来不问清红皂白,先把人杀了,再把货抢走。所以每过两年,地方官府就要派兵清剿。但由于山高林深,这些惯匪道路又熟,从而屡剿不绝,地方官府也拿他们没办法。 由于是第一次看到杀死这么多人,第一次看到淌这么多的人血,二大第一次感到什么叫[[恐惧]]和害怕,一口水喝不下,一把干粮也咽不下,差点连黄胆都呕了出来。大大一想,不能老是耗在这儿,走上来就啪啪地扇了二大几耳光,后就带着大家赶紧往前走。凡是走大梁遇到这一情况,没别的办法,就是抽耳光,据说十分管用。 走大梁呀 莫惊慌哦 老神仙啊 保苍生呀 兄弟们啦 快走起啊 登天路哦 好难走呀 莫灰心啊 碑垭口上歇脚上秦关哦 碑垭口与老林口一样,是出入一字梁进入城口的隘口,没有人户居住,同样只有地方官府搭建的几间草棚,供过往的商贾打肩歇脚,有水有锅罐,旁边有水井,可以喝,可以用来烧饭,碰到下雨下雪,这里成了出山人的栖身之处,景象十分荒凉。 站在碑垭口往北一望,前面就是巍巍的大巴山,近前就是红口(城口)菜子坝、燕麦坝。东边就是陕西的南岚、平利。盐大路在此分为两条路,一条经大垭口到燕麦坝,直接进入陕西安康、汉中地区,另一条则是往北直上,经过明中直接到达菜子坝。红口一直居于川、陕两省的中间位置,全部是山区,位置十分特殊,盐大路就变得更为重要了。运输货物一是靠人力肩挑背磨,二就是用骡马。而骡马要[[粮食]]饲养,当时少之又少。担运货物入陕,主要还人靠人肩挑背磨。 碑垭口的海拔比老林口高出五十米,又位于一字梁东北端,气温要比老林口低许多,一到晚上,大大他们把所带的衣物全穿上,但还是冷。而这还是深秋天气,再过十天半月,梁上就开始下雪。 想到老二在车场坝看到了不该看到的一幕,自己还扇了他耳光,大大来到一语不吭的二大面前问道:“老二,你恨大哥吗?那时,我不打你,我们不赶紧走,你就走不了,就会倒在大梁上,那我回去后,怎么向家里人交代?现在没事了吧,吃完饭就上铺睡,我们还有七八天的路要赶。” 怪自己不听大大的话,知道大大又是为自己好,二大这才回应了说:“我现在好多了,没事了,你也歇歇吧。”二大加了件衣服,出门望着面前方圆数百里影影绰绰的大巴山,想到自己历经产艰险,第一次站在一字梁出山口上,第一次感到走山河的险恶,他摸了两把火辣辣的肩膀,后就转身进棚子,帮大伙抱柴烧饭。 这天晚上,二大是一夜没合眼,生怕一合上眼,就想到那面百丈高的羊角岩,看到车场坝那血淋淋的盐大路,还有那些被砍死在路上的渠马人,听着山风吹刮棚顶的茅草呼呼的声响,二大裹了一下身上的衣衫,转了一下身子,想坐起来,他发现大大的双手紧紧攥着他的衣角,二大只好静静地望着伸手不见五指的头顶,任凭由远而近、由近而远的野狼呜呜的号叫。 (六) 已经走了整整五天,大大他们一行十多人在燕麦坝歇了一天脚,第七天又继续赶路,又走了五天多,他们才到陕西的汉中,与关中的客商交换货。在回赶途中,大大他们停宿燕麦坝,这天晚上,二大和五个河堰口人被路过的军阀队伍抓了壮丁,大大独自一人回到河堰口。想到是自己没有把老二照看好,二大被抓了壮丁,十分对不起祖母祖母,大大在院子里整整跪了三天三夜。 后来每次走货到关中,大大就沿途打听二大的消息。直到五年之后,当年一同在燕麦坝一道被抓走的那个姓张的逃了回河堰口,并告诉大大:“你家老二还活着,现在是国军师参谋长。我们几个一抓去,队伍就往西开。第一仗是在万源打的,队伍一败涂地,后就一直往北开。你家老二一到部队就被警卫连长相中,先给团长当警卫,当了警卫排长又当警卫连长,后就到团里当参谋。不象我们几个,天天在死人堆里滚来爬去,连排长也没捞一个。我们抓去的六个,死了四个,就剩你家老二和我。走时,听说队伍要开到山西去,你家老二刚刚调去师部当参谋长。我是你家老二说的情,才放回来的,就是叫我给你们捎个信儿,叫你们不要担心他。” 听说二大还活着,还当了国军的师参谋长,大大不知师参谋长是多大官,只晓得是一个官,就暂时松了一口气,马上将这一喜讯告诉家中的祖父祖母,一大家人高兴极了,后就早上盼晚上等。大大每年仍坚持走两趟货到陕西,只要一有当兵的一回河堰口,他就要去询问有无自家老二的口信。 一九四六年春天,二大回到了河堰口老田家,当时祖父和祖母已经去世七八年了。二大身穿黄色翻毛领军大衣,黑色高筒皮靴,镶着两颗金牙,十分威武,还有两个士兵帮他挑行李担子,还一声一个长官地叫。护送他回家的士兵是开县国民政府派的,玩了好几天才回县城交差。 回家不久,在大大的张罗下,二大娶了一房妻子,后又跟着大大担起货担上秦关。在盖梁上歇气时,大大仍象过去一样,与二大坐在路边的石头上,望着对面的一字梁说:“老二,那十几年,你在外面也没少吃苦吧?”二大捡起一个石子,往前一扔。“不都是一样过嘛,我们哪一个过得好?哪一个不是九死一生?” 瑟瑟的秋风中,大大又问二大:“你的队伍上官职不小,可为什么还要回来受大哥这个苦?”二大望了一眼对面茫茫苍苍的一字梁,叹了一声后就说:“大哥,说了你也不懂。反正我烦了,不想给他们卖命了。我回来跟着你,继续挑担担儿走陕西,这有啥不好?咱们几兄弟,隔个十天半个月就在一起。你到外面去看一看,有多少人户家破人亡,多少人家妻离子散。他们却还要打,我给他们打个锤子!” 从二大的语气中,大大听了出来,二大是不想打仗了,才弃甲回乡,宁可重操旧业,挑着担子,跟着自已仅有一身力气的大哥走山河。打打杀杀十好几年,不知老二见过多少血,经历过多少次死亡。大大真想[[知道]],自家老二又是怎么活出来的。他们那次一起抓走六个,而回到河堰的就只有他和姓张的两个。 爬筲箕湾的长坡歇气时,二大脱了衣衫,大大看到看到二大背上有一道长达一尺的伤疤,就过来问:“老二,你这是啥时咋整的?”二大回答说:“这是在山东和鬼子拼刺刀时留下的,我用大刀劈死了两个鬼子,另有一鬼子斜刺过来,被鬼子的刺刀戳了一下,没有伤到筋骨,没过多久就好了。” 而就在这些年,盖梁和一字梁上的土匪多如牛毛,还有了硬火(枪)。但不知为啥,这些土匪一看到大大、二大带着大伙儿过盖梁和一字梁,却没一个土匪敢来袭扰,而且早就躲得远远的。大大的名声响亮,二大身手不凡。大大和二大两个翻盖梁和一字梁到陕西,从未伤过一丝毫发。凡是河堰口、窄口子的挑儿哥要过盖梁和一字梁,也大多要等到与大大和二大一起翻越。 头顶烈日,担着沉重的担子,翻越数百丈高的悬崖峭壁,我们的大大和伙计,吼着琅琅吉令,踏着艰险,在虎狼成群和土匪横行的盐大路上甩着膀子奔走,他们担出了一代人的生活,担出了一代人的豪情。 而自担起布匹、盐巴一脚踏上那条通往秦关的盐大路,我们大大的山河,早就不局限于盐大路上的山和水,而是一条用扁担担出的壮丽人生,是一笔取之不完掘之不尽的巨大的不惧艰难困苦的精神富矿,成为我们坚强不屈的中华民族璀璨的经贸文明和精神文明重要组成部份。 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万县地区行署调动数万民工,前前后后花了近十年时间,修建了城万公路,开州至城口,要四个小时的车程,而我们的大大和二大都没有等到这一天,他们于六十年代就因病相继去世了。 更值得告慰我们大大的是,二〇一七年三月,随着我国新一轮脱贫攻坚战的打响,银(川)百(色)高速城口至开州段正式上马开建,采用了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为每小时八十公里,北接渝陕边界安康至岚皋公路,南接开州区赵家镇连接万开高速,全程一百二十八公里,通往秦关的天路将全线贯通,开州与城口两地车程,将由四个小时缩短到一小时,开州到陕西的岚皋,只有三个小时的车程。<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aspx?userid=70840274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田际洲,男,汉族,出生于1969年9月,[[重庆]]开州区(开县)人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上秦关(田际洲)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