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57.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七塔寺 的原始碼
←
七塔寺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七塔寺</big> ''' |- | [[File:七塔寺.jpg|缩略图|居中|[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七塔寺 地理位置;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全称;七塔报恩禅寺 始建;唐大中十二年(858年) |} '''七塔寺'''在[[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是市区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寺院,也是[[浙东]]著名四大丛林之一。始建于858年(唐大中十二年),称东津禅院,曾改称"栖心寺"、"崇寿寺"、"楼心寺"。后因在[[康熙]]年间寺前建有七座石塔代表七尊佛而得名。"文革"期间,该寺遭到破坏。1979年后,逐渐修复寺前[[七塔]]、寺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方丈殿、[[藏经楼]]、钟楼、玉佛阁、[[慈荫堂]]、东西厢房及围墙等,建筑面积1.14万余平方米。<ref>[https://www.meipian.cn/144boolt 走进七塔寺------告诉你寺庙里的那些事儿] ,美篇 2018.02.24 </ref> ==沿革== 七塔禅寺全称[[七塔报恩禅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南至百丈路,西靠箕漕街,北接箕漕街38弄,东近彩虹北路,始建于[[唐大中]]十二年(858年),是宁波城区唯一保存完整的大规模佛寺。1983年被列入[[中国]]大陆汉族地区的重点寺院,2011年1月7日被列入[[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即为浙东佛教四大丛林(即天童寺、阿育王寺、七塔寺、延庆观宗寺)之一。寺院殿堂结构典雅,古朴庄严,为典型的禅宗伽蓝七堂建制。主要建筑有:[[七佛塔]]、山门牌楼、天王殿、[[圆通宝殿]]、三圣殿、法堂暨藏经楼、[[玉佛阁]]、祖堂、钟楼、[[鼓楼]]、东西厢房、综合楼等。 七塔禅寺初建于唐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距今已有1140余年历史。当时有[[江西]]分宁宰任景求舍宅为寺,敦请[[天童寺]]退居方丈[[心镜藏奂禅师]]居之,是为开山始祖,寺初名"东津禅院", 后更名为栖心寺,寺内尚存咸通十四年(873年)所立的心镜藏奂禅师舍利塔。 至明代初年,为防倭寇,迁海到居民入内地,普陀山宝陀寺观音像也被迁入七塔寺内供奉,因而寺名改为"补陀寺"。明末清初,寺前立七座佛塔,代表禅宗起源,因而得名七塔禅寺。清末,[[慈运上人]]任七塔寺住持,传布临济宗,形成"七塔寺法派"。 1980年寺院修复开放。1994年[[可祥法师]]接禅门大德[[明旸长老]]所传之心法,成为临济正宗第42代传人。 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真宗敕改栖心寺额为“崇寿寺”。此时,寺院已成四明著名道场,与同处市区的天台宗山家派延庆寺相并立,并为山家派提供了不少优秀人才,如广智法孙明智中立、神照法孙觉云智连、以持律闻名的[[戒度法师]]等。政和八年(1118),徽宗因受道士林灵素之惑,崇迷道教,下旨将部分大型佛寺改为道观,崇寿寺因此被改为“神霄玉清万寿宫”。宣和二年(1120),仍还复原寺名,“栖心”与“崇寿”并用。乾道三年(1167)三月,[[日本]]国派遣使节致书四明郡庭问佛法大意,郡庭太守召集众僧研读使函,无人敢出面应命。栖心寺维那忻然而出,当场拆封读信,随读随指出[[日本]]来书的7处错误,并逐条进行了分析解答,使日本来使惭惧而退。栖心寺维那为国争光,为佛教争光,被太守尊称为“[[天下维那]]”。 ==藏奂禅师== [[藏奂禅师]]是马祖道一嫡传法子、五泄山灵默大师的弟子,故东津禅院属于禅门洪州宗一脉。藏奂禅师深通禅宗心法,在甬城大开法筵,广设禅席,接引十方英灵衲子奋志冲关,直参本来面目。《[[宋高僧传]]》称其"凡一动止,禅者必集,环堂拥榻,堵立云会。(藏)奂学识泉涌,指鉴歧分。诘难排纵之众,攻坚索隐之士,皆立褰苦雾,坐泮坚冰;一言入神,永破沉惑"。咸通元年(860年),浙东裘甫率兵起事,攻城略地,四明亦遭荼毒。一日裘甫率领二千多乱兵闯入寺院,欲行抢掠。寺众惊骇逃散,唯心镜禅师临危泰然,在殿中瞑目禅定,神色不变。众兵惊异慑服,作礼而退,寺院得以保全。第二年,郡守以此事奏闻朝廷,盛称师德,懿宗诏改"东津禅院"为"栖心寺",宰相裴休为此捐帛书匾。 ==景观景点== 七塔禅寺现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除主要殿堂为古典建筑外,还保存有一批珍贵文物:①寺院开山祖师[[心镜藏奂禅师]][[舍利塔]],上刻"唐敕赐心镜禅师真身舍利塔"等字样。②宋代大铜钟两口,各重达七、八千斤,分别铸于南宋绍兴四年(1134)和[[嘉定]]十一年(1218)。③清[[雍正]]十三年(1735)刻印、光绪颁赐之《[[龙藏]]》一部。④梵文贝叶经一束。⑤清代石刻五百罗汉造像图,工艺精妙,形神兼备,佛门珍品,海内无双。⑥"栖心一览"文物陈列室所藏各种珍贵文物等。<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8d12730102xpbb.html 宁波市区千年古刹---七塔寺] , 新浪网 2018-07-16 </ref> 七塔寺的殿宇建筑,基本保持明、清时代建筑风格古色古香,庄严典雅。[[山门]]、天王殿、[[圆通宝殿]]、三圣殿、[[藏经楼]](下为法堂)由南向北,先后贯穿在一条中轴线上。东侧厢房,由外及内,依次为钟楼、香烛(法物)供应处、五观堂、诸经坛、自动化办公室、报恩讲堂等,厢房北面为玉佛阁(慈荫堂),东面为库房、综合楼、招待所等。西侧厢房,依次为鼓楼、客堂、净土坛、电脑监控室、栖心一览(文物陈列室)等。 ===山门=== 山门之前,有七佛石塔拱卫两边,极有气势,七塔寺由此得名。山门西侧,立石碑一块,为市政府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五日立宁波市文物保护单位之标志。山门正中为一堵黄墙照壁。左青龙、右白虎两门,以通出入。照壁之阳,"七塔禅寺"砖雕贴金榜额,为已故中国佛协会长赵朴初所题,阳光下熠熠生辉,蔚为庄严。照壁之阴,镌"唐代古刹"四字,笔力雄遒,乃杭州书法家俞德明所书。 ===天王殿=== 天王殿为七开间建筑,观音斗层檐,上挂"天王殿"匾额,为余德明所书。殿门楣上,悬横匾一方,额曰"七塔寺",乃全国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文若)早年墨迹。殿中供一尊竖膝袒腹、笑态可掬之弥勒化身坐像。背供韦驮立像,双手合十,双臂置宝杵其上。殿两边为四大金刚,泥塑彩绘,头顶兜鍪,身披铠甲,极其威武,外悬"三洲感应"横匾一方,乃我国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之笔体。 ===圆通宝殿=== 乃七塔寺之正殿,为七塔寺整个建筑中心。殿前庭院宽敞,中置一高大香炉宝鼎,正面镌"七塔禅寺"正书,背面刻"万年香火"篆文。东西两边,为小石子铺成的甬道,中植6棵银杏,树种珍稀,其中四棵于一九九九年被市政府确立为二级古树名木。圆通宝殿为七开间建筑。四周山墙之外,围以玉石栏杆,黄墙白栏,相映成趣。殿顶覆青灰色筒瓦,歇山顶,重檐斗拱,气势峥嵘。殿内正中,供奉香樟木雕刻、贴金之[[千手观音]]坐像四十八臂一尊,极其高大,双目微垂、合掌,跏趺于莲花宝座之上,一副大慈大悲普度众生之神态,令人肃然起敬。龛背供杨枝观音像,妙相庄严。殿后两侧,左塑文殊,跨青狮;右塑普贤,跨白象。殿内周壁,嵌有[[光绪]]年间雕刻之五百罗汉造像砖。众多罗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外罩玻璃,以防损坏。殿东首,悬大铜钟一口,铸于南宋嘉定十一年,重七千斤,扣之,其声訇然,余音绕梁,历久始歇。圆通宝殿外墙,嵌有石柱,上刻楹联,皆清代显官鸿儒墨迹,文革之时,幸免厄难,弥足珍贵。 ===钟楼=== 圆通宝殿外东侧,有钟楼一楹,重檐翘角,古意盎然。有大铜钟一口悬其上,铸于南宋绍兴四年,双首龙钮,呈竹筒形,重八千斤。底层供地藏菩坐像一躯。与钟楼遥相对应之西侧,为新建之鼓楼,其造型与钟楼相似。上置大鼓一面,直径约2米左右,世所罕见。 ===三圣殿=== 三圣殿在圆通宝殿之后。殿前过道,有青石栏杆遮护,阶下空地开阔。三圣殿宽七开间,极为宽敞。寺中拜忏、 诵经等佛事,多于此殿举行之。殿供西方三圣装金立像,雄伟而庄严。龛背供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妆金立像,法相庄严,观者称叹。殿后两侧,分塑伽蓝菩萨、祖师菩萨坐像。殿之两侧,悬《[[九品莲台图]]》,宣纸设色,工笔精绘,装于玻璃镜框之内,画面人物,线条流畅,神采飞动。观者肃然起敬,倍增净信。 ===藏经楼=== [[File:七塔寺1.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藏经楼在三圣殿之后,下为方丈(法堂)。门上横匾一方,题"方丈"两字,字体遒劲,乃晚清镇海书法名家陈修榆所书。方丈前天井,有石池一方,为鱼乐园;上架一桥,名"接引桥",小巧玲珑,以供观赏。方丈殿正中供释迦如来坐像一尊,迦叶、阿难尊者侍立两侧。后侧为大和尚办公室;东侧室为会客厅。藏经楼贮清乾隆时颁行之《[[龙藏]]》一部,分贮于两侧十口大经橱之中,橱门刻《[[千字文]]》标目。此外,尚有竹纸方册线装日本卍字正续藏经一部;民国时影印《[[宋碛砂藏]]》一部,宣纸横册线装;铅字排印、硬封面[[日本]]《[[大正藏]]》一部;楼中并珍藏梵文贝叶经一束,佛国奇珍,他方所无。 藏经楼后为祖堂。堂正中供有唐开山祖师[[心镜禅师]]真身舍利塔,系光绪年间重修,人称唐塔。塔之两边,分昭穆供历代住持牌位。 ==历史追溯== ===宋朝时期=== 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真宗敕改栖心寺额为"崇寿寺"。此时,寺院已成四明地区的著名道场之一,与同处市区的天台宗山家派延庆寺相并立,并为山家派提供了不少优秀人才,如广智法孙明智中立、神照法孙觉云智连、以持律闻名的戒度法师等。政和八年(1118),宋徽宗因受道士林灵素之惑,崇迷道教,下旨将佛教寺院改为道观,崇寿寺随之改为神霄玉清万寿宫。宣和二年(1120),仍还原为栖心崇寿寺。乾道三年(1167)三月,日本国派遣使节致书四明郡庭问佛法大意,郡庭太守召集众僧研读使函,无人敢出来应命。栖心(崇寿)寺维那忻然而出,逐条进行了分析解答,同时指出了日本来书的7处错误,使日本来使惭惧而退。栖心寺维那为国争光,为佛教争光,太守尊称其为"天下维那"。 ===元朝时期=== 元代时,栖心崇寿寺仍然以弘扬《[[法华经]]》教义为主,为甬城重要的天台宗道场。其中比较知名的天台学家有剡源法嗣允则法师,善继法嗣是乘法师,弘道法嗣净珠法师等。 ===明朝时期=== 明[[洪武]]二十年(1387),信国公汤和为抗御倭寇侵扰,实行坚壁清野政策,将海岛居民迁徙内地,焚毁普陀山宝陀寺(即普济寺前身)殿舍300余间,迎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圣像于宁波府崇寿寺内供奉,寺院住持惟摩禅师舍地以建宝陀寺;寺东三分之一面积,复建栖心寺。同年,太祖诏改寺额为"补陀寺",从此遂成观音菩萨道场,人称"小普陀"。七塔寺与普陀山历史渊源非浅,即因此故。在《[[永乐大典]]》编修中任释教总裁的高僧[[祖芳道联禅师]]即曾住持于此。[[永乐]]四年(1406),栖心并入补陀,两寺合一。永乐二十二年(1424),住持汝庆建圆通宝殿。宣德七年(1432),永诜建毗卢阁。天顺二年(1458),文彬建藏经宝阁、大悲弥陀殿及廊庑等。[[嘉靖]]年间(1522~1565),建十王殿。明末清初,天童密云圆悟法孙、浮石通贤法子拳石沃禅师及其弟子自天育先后住持寺院,弘扬圆悟一派所传的临济宗禅法。 ===清朝时期=== [[顺治]]年间(1644~1661),七塔寺建成方丈殿。[[康熙]]年间(1662~1722),寺院重修佛殿、山门、钟楼等。康熙二十一年(1682),修建大悲殿,超育建云来庵塔院。因寺前建有7座佛塔(喻示过去七佛,为禅宗法脉源头表征),故俗称"七塔寺"。咸丰十一年(1861),寺经洪杨之役(即太平天国革命),惨遭兵火,遂成废墟。同治十年(1871),宁波江东迎春弄周文学医生母子发心重修佛殿,早磬晚鱼,募化不倦,最终建成大佛殿及山门等。光绪十六年(1890),天童寺退居方丈慈运长老应地方绅董之请,出任七塔寺住持。自此广集净资,大兴土木,重修了大雄宝殿,重建了天王殿、三圣殿、中兴祖堂、藏经楼、法堂、禅堂、念佛堂、云水堂、大钟楼、门前七佛塔等,塑千手观音圣像,梵宇一新,衲僧云集。光绪二十一年(1895),慈运长老晋京请颁《龙藏》一套,并蒙光绪皇帝敕赐寺额为"报恩寺",因此全称"七塔报恩禅寺"。慈老为禅门临济正宗第39世传人,住寺期间,大弘临济禅法,传法嗣48人,皆一时之法门龙象,其中以圆瑛、道阶、溥常等最为著名,四明地区(宁波)大小寺院主僧,多为其门徒法子。七塔禅风因此广传海内外,分布在湘、滇、蜀、陕、闽、浙、苏、赣、皖、豫、台等地区,乃至南洋、印度、日本、韩国等地,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七塔寺法派",七塔禅寺因此成为中国近代临济宗中兴祖庭之一。后人缅怀慈老之功德,建"慈荫堂"以纪念之,尊其为七塔禅寺中兴之祖。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觉圆和尚担任住持时,礼请华严学大师[[溥常长老]]在寺内创办了七塔报恩佛学院。佛学院创办10年(1928~1938),培育学僧288人,多为佛门俊才,弘化十方。溥常长老住持寺院时,主持编纂了《[[七塔寺志]]》,编修了《[[七塔报恩寺宗谱]]》,编辑了《[[七塔报恩佛学院院刊]]》。[[圆瑛大师]]任住持时,在鄞县五乡同岙庾山岭辟建了塔院道场,为七塔寺年老僧众修行之所;设立普同塔,供奉七塔寺圆寂僧人灵骨。寺院历代高僧辈出,法派弟子[[岐昌]]、道亨、僧晙、智圆、[[常西]]、觉圆、圆瑛、溥常、[[指南]]、显宗等近代佛门大德曾先后担任住持,[[虚云]]、谛闲、圆瑛、[[道阶]]、溥常、[[谛闻]]等常于寺内讲经说法,大施教化,影响深远,在佛教界享有盛名。 ===重建=== 七塔禅寺自创建以来,屡经兴废,特别是十年动乱之际,更遭严重破坏,七塔道场名存实亡。1980年修复寺院,成为市区内唯一一所大型寺院。月西老和尚因此被尊为七塔禅寺复兴之师。与其同时,有桂仑禅师,自1942年来寺参访,随缘留住七塔,人称"七塔桂仑"。 1993年月[[西老和尚]]圆寂后,[[可祥法师]]秉承师父遗训,带领全寺僧俗四众,重修了圆通宝殿、三圣殿、钟楼、综合楼等,辟建了"栖心一览"文物陈列室,重建了东厢房,新建了鼓楼(底层观音殿精雕供奉十一面观音菩萨圣像),改建了山门牌楼,创办了七塔佛学文化网站与《[[报恩]]》杂志,修订重印了民国版《[[七塔寺志]]》,编辑出版了《[[七塔禅寺五百罗汉图]]》、《月西大和尚圆寂十周年纪念集》、《[[七塔禅寺]]》、《七塔禅寺修复开放二十周年纪念集》、《[[七塔寺人物志]]》等书籍。2003年3月25日,[[可祥法师]]荣膺七塔禅寺新一任方丈。 ==寺庙年表== ===唐朝=== 唐大中十二年(八五八) [[江西]]分宁宰四明任景求舍宅为寺,名东津禅院,延请天童寺退居臧奂心镜禅师居之是为本寺开山之始。 唐咸通元年(八六零) 剡人裘甫举兵起事,四明震动,有巨魁率徒二千,手执兵器入寺,心镜禅师殿中禅定,神色不变,兵众惊异,作礼而去。 唐咸通元年(八六零) 郡守奏闻朝廷,盛称师德,诏改东津禅院为栖心寺。 唐咸通七年(八六六) 八月三日心镜禅师示寂。 唐咸通十年(八六九) 心镜禅师遗体荼毗于天童岩下,获舍利数千粒。弟子戒休奉其师舍利及行状诣阙请谥,谥号"心镜",塔曰"寿相" 唐咸通十三年(八七二) 弟子戒休奉心镜禅师舍利及行状诣阙请谥,谥号"心镜",塔曰"寿相"。 唐咸通十四年(八七三) 建心镜禅师塔。 ===宋朝=== 宋大中祥符元年(一零零八) 赐寺额为崇寿寺。 宋政和七年(一一一七) 宋徽宗赵佶信奉道教,从道士林灵素之请,敕天下寺院并改道观,本寺亦遵其例。 宋宣和二年 [[File:七塔寺2.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诏颁天下,寺院仍复旧额,本寺仍称崇寿寺。 ===明朝=== 明洪武十九年(一三八六) 信国公汤和以宝陀寺(即今普济寺)孤悬海外,倭寇出没其间,为坚壁清野计,焚其殿宇三百余间,迎观音圣像于宁波府栖心寺(即崇寿寺)供奉。 明洪武二十年(一三八七) 撤昌国县(今普陀山岛)隶定海县,迁岛上居民于内地。诏改崇寿寺额为补陀寺。 永乐二十二年(一四二四) 建圆通宝殿。 ===清朝=== 清康熙二十一年(一六八二) 建大悲殿,以门外有七浮图,俗呼七塔寺。 清咸丰十一年(一八六一) 洪杨之役,寺经兵火,佛殿、山门及钟楼并毁。 清同治九年(一八七零) 慈运[[灵慧长老]]嗣鄞县云龙寺普洽英皓之法,为禅门临济宗第三十九世。 清同治十年(一八七一) 鄞县江东迎春弄周文学医生母子发心,募资重修佛殿,建山门及偏屋数间。 清光绪十六年(一八九零) [[慈运长老]]出任七塔寺住持,时年六十四岁,始修客堂、库房、禅堂、云水堂、钟楼。 光绪十七年(一八九一) 慈运长老重修圆通宝殿,易名为"大雄宝殿",塑千手观音圣像。重建三圣殿。 光绪二十一年(一八九五) 慈运长老晋京请颁《龙藏》,蒙敕赐"报恩寺"额。 光绪二十二年(一八九六) 以湘刻五百罗汉造像砖,嵌于大雄宝殿周壁。西方三圣像及千手观音圣像开光。是年慈运长老七十岁,在寺传三坛戒法。 光绪二十三年(一八九七) 建藏经楼,重修开山祖师心镜禅师舍利塔。 光绪二十九年(一九零三) [[道阶法师]]讲《[[成唯识论]]》于寺内。 光绪三十二年(一九零六) 慈运长老付圆瑛法,是为临济宗第四十世。是年慈运长老年登八十,又传寿戒。四方乞戒者甚众,各给衣钵具。 光绪三十四年(一九零八)夏 [[谛闲法师]]讲《[[四教仪集注]]》于本寺。 宣统二年(一九一零) 慈运长老付道阶法师法。是年,慈运长老圆寂于本寺,为古历八月二十九日辰时,世寿八十四岁,僧腊六十七年。圆瑛法师讲《金刚经》于本寺。 宣统三年(一九一一) [[岐昌长老]]任七塔寺住持。 ==历代主持== 心镜禅师(790-866) 慈运长老 智圆上人(1873-?) 常西上人(1868-1936) 圆瑛法师(1878-1953) 溥常长老(1866-?) 月西法师(1915-1993) ==僧侣生活== 七塔禅寺为禅宗丛林,常住僧众按照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的六和敬精神和合共处,住持佛法,过着学修一体化的丛林生活。 寺院僧众日常作务,除每日早晚课诵及各种佛事活动外,主要以自修为主,看书,抄经,坐禅,念佛,学电脑等。为提高僧众佛法修学素养及为常住与信众服务能力,寺院经常举办各种培训班及讲座,教授佛学知识、文化知识、政策法规知识,以及外事接待、消防安全知识等,形成了学风蔚然、道风良好的丛林气象。生活方面,集体用斋,坚持过堂,食存"五观"--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忖已德行,全缺供养;防心离过,贪等为宗;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为成道业,应受此食。寺院除主要执事外,常住僧众二三人共住一寮房,每日闻板起床,闻鼓上殿,形成了早睡早起的规律生活。同时,寺院尊老风气浓厚,凡年满七十、在寺院常住十年以上者,均配给设备齐全的单人寮房,指定专人负责照顾料理,使之老有所养,安享余年。 ==文物碑匾== 藏经楼匾牌 圆通宝殿后面匾牌 圆通宝殿匾牌 升座匾牌1 方丈殿匾牌 天王殿后面匾牌 升座匾牌2 天王殿匾牌 文物室匾牌 升座匾牌3 五观堂匾牌 三圣殿后面匾牌 ==开山师祖== [[浙江]]宁波七塔寺,原为[[江西]]分宁令四明任景求私宅,唐大中十二年(858)任景求舍宅为寺,礼请心镜祖师居之,初名东津禅院,奉敕改名为栖心寺。[[心镜祖师]]的师父是唐代禅宗僧人[[虚默禅师]],《[[七塔寺志]]》记载:"(心镜)复诣五泄,参虚默契旨,默乃马祖道一之嗣也。""五泄"是山名,位于婺州(今浙江金华)。在《全唐文》里保存了一篇《心镜大师碑》,这篇碑文中明确提到心镜"后挈甁履,以历湖山,灵境异迹。游览将毕,复诣五泄山,遇虚黙大师,一言辩折,旨契符会。"也就是说,心镜在外出参学时,在五泄山遇见了虚默祖师,他与祖师交谈辨析,心心相契,于是就皈依了虚默祖师。在佛教典籍《宋高僧传》,禅宗灯录《祖堂集》、《景德传灯录》和《五灯会元》里没有"虚默",只有"灵默",但灵默默生平事迹与《[[七塔寺志]]》记载的[[虚默]]完全一样,可以看作是一人。又从佛教的义理来看,虚灵从来就有相通之处,两词可以放在一起并用,指的是一种空灵的境界。因为"虚"自为空,"灵"乃不昧。如《[[出三藏记集序]]》卷第八曰:"夫至人也,揽通群妙凝神玄冥,虚灵响应感通无方。"《[[净土生无生论]]》云:"融通空有莫尚乎中,虚灵不昧,此吾心自空者也。""然则即虚灵而应物也,即应物而虚灵也。空即假中也,假即空中也,中即空假也,是称性而修也,绝待而照也。"《[[密庵和尚语录]]》曰:"乾三连坤六段,若也不会,切忌地盈虚灵隐。"《宏智禅师广录》卷第六云:"衲僧默游寂住,虚灵妙通。"卷第八又云:"一点虚灵入道环,明月光中窥自己。白云影外到家山,金硆转侧夜潮落。"《真心直说》云:"众生本性故,有时名为正眼。鉴诸有相故。有时号曰妙心,虚灵寂照故。虚灵寂照故,有时名曰主人翁。"《佛祖统纪》卷第四十一云:"于长安崇福寺译乌荼所进《华严经》。圆照鉴虚灵邃,澄观润文证义。"《释鉴稽古略续集(二)》曰:"询及儒释道三宗。必欲达之以妙己虚灵。"《镡津文集》卷第十七云:"堪笑浮云高,凌虚翳日星(凌虚或作扶摇)。宁作兰蕙幽,草中自芳馨。自足乃天分,未需尔虚灵。掩翳之所恶,胡为久亭亭。"可见虚灵一词同义,"虚"与"灵"两者也可以互相换用,"虚默"与"灵默"乃为一人。 [[File:七塔寺3.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灵默不仅在禅法上有殊胜之处,一生中还有不少神迹传说,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唐贞元初,灵默入天台山。这是第一个[[中国]]佛教民族化宗派天台宗的著名道场,全山有与天台者创始人[[智者大师]]有关的佛教寺院12所。[[灵默]]住在山中的白砂道场2年,传说猛虎也被他降服,跑到他的住所附近产子,有意皈依。后来又住在东道场。这是一个地僻人稀的地方。有一天晚上,震雷暴雨下了一夜,山上的悬崖危石被雨水冲走。第二天早上出门一看,寺院周围大树歪倒,树枝交络,将寺院给围了起来,然而[[灵默]]住的茅蓬却完好无损。此事被当地人士看作是一个奇迹,人们纷纷来到寺院参观赞叹。再往后他游东白山,突然中毒,灵默不求医生,只是闭关宴坐。不久体内的毒素随流汗排泄滴出,恢复正常。由于他有神迹,受到当地人士的尊重,阳灵武将[[李望礼]]请[[灵默]]居住五泄山。唐元和初年,天早久不下雨,农田暴裂,人心惶惶。灵默沿着涧走看见青蛇瞪目恕视行人,一动不动。他上前恕斥青蛇:"老百姓因为溪水竭,庄稼长不出来。你为什么不施雨救救灾民呢。"当晚,倾盆大雨从天而降,境内人民因而得救。平昌孟简中丞廉欲把浙东地区的佛寺拆除,僧人纷纷逃散,暨阳令[[李胄崇]]信佛教,上书要求灵山得以保护,灵默居住的寺院被许可重建。元和十三年三月二十三日,[[灵默]]化缘回来,自知离世期限已到,于是澡沐焚香,端坐绳床。召集僧众,殷勤叮嘱弟子,开喻门徒说:"妙色真常,本无生灭。法身圆寂,宁有去来?千圣同源,万灵一辄。吾今示灭,不假兴衰。无强劳形,须存正念。傥遵此命,真报我恩。若固违言,非吾弟子。"灵默说毕,正襟安坐,叠掌收光,溘然而绝。享年七十二。法腊四十一(另说三十一)。浙江有名高僧志闲,道行峭拔,文辞婉丽,为灵默撰写了碑文。 灵默即虚默依存青原和南岳两家,亲得马祖与石头的宗风,禅绩显著,其精髓在他的临终付法偈中表露无遗."妙色真常,本无生灭。法身圆寂,宁有去来?千圣同源,万灵一辄。"此为般若空观的运用,真常一如,原无变化,也无生灭,也无去来,本来如此,万法归一。因此,学佛得法,贵在领悟,不在经文。贵在即心顿悟契入。《[[景德传灯录]]》卷七载,洞山悟本幼时出家,师父让他念《[[般若心经]]》,念至"无眼耳鼻舌身意处"时,悟本忽然以手摸脸,问师父:"我的眼耳鼻舌等不是都在吗,为什么经里就没有呢?"师父大惊,觉得不可理喻,于是对他说:"看来我不是你师父,你得找其它人做你师父。五泄灵默可以做你师父。"悟本按照师父的旨意,前往五泄山礼灵默禅师。可见灵默对佛法的理解受到了其它禅师的尊敬。灵默风节高亮,即使在离世前,也不愿劳累众人,不假兴衰,不以家法而以佛法为唯一宗旨,强调正念,胸怀广大。史载灵默有弟子四人,除悟本外,七塔寺心镜亦为其一。另二人俱不见载。 ==友好往来== [[宁波]]东临普陀山,西近[[杭州]],南临天台,北望[[上海]],自古以来即为东南形胜之地,佛教发达地区。尤其自1984年普陀山对外开放后,去观音道场朝拜敬香者络绎不绝,宁波则是去普陀山必经之地,而作为宁波市区唯一一所大寺院,被称为"小普陀"观音道场的七塔禅寺,自然就成为海内外朝山者的中转站和参访热点。作为寺院负责人,[[月西大和尚]]与[[可祥法师]]师徒两代住持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接待工作都非常重视,充分利用寺院有利条件,在大力加强寺院建设与管理,使寺院呈现大丛林气概的同时,本着"外事无小事"、"民族宗教无小事"的原则,认真做好对来寺参访者的接待工作。 为使接待工作周到细致,寺院设立了接待小组,具体负责国内外旅游团体及香客的参访接待;为方便接待,寺院建造了贵宾楼、招待所;为使接待工作正规化,寺院聘请市外事办和司法部门的专家,为接待人员讲解有关外事纪律及接待常识,订立了接待工作要做到"谦虚谨慎,热情周到,以礼相待,不卑不亢,以我(国)为主,对我(国)有利"之原则,为来寺参访者安排食宿,代购车、船、机票,并接送到站,使参访者高兴而来,满意而归;又逢年过节寄发贺年卡、明信片,以示慰问等。对重要团队及海外参访团和知名人士,住持和尚亲自出面,身披袈裟,如法如仪,并不失时机地宣传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以及政府对宗教工作的重视,加强与省内外及海外佛教团体之交流,促进了解,增进友谊,扩大了七塔禅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与此同时,寺院负责人及主要执事人员经常应邀参加各地名山道场的方丈升座、佛像开光等各种法会,各级佛协会议以及教界联谊会等,到各名刹参访取经,学习交流,互通有无,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遍访名山,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开拓了思路。尤其是近几年,[[可祥法师]]等主要执事经常应邀出访[[港]]、[[澳]]、[[台]]及[[欧]]、[[美]]等许多国家,找到了七塔禅寺在港、台的传承法脉,并常在参访过程中,随缘设化,应机说法,使七塔禅风远播海外,宾朋遍及天下。同时因近几年对寺院文化建设的重视,七塔佛学文化网站的建立,《[[七塔禅寺五百罗汉图]]》、《[[月西大和尚圆寂十周年纪念集]]》等书的出版发行,得到了宗教界、文化界人士的肯定和赞誉,更使七塔禅寺影响日益扩大,在教界内外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f0188v4l55t|480|270|qq}} <center>中华百寺之宁波七塔寺风光片</center> </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返回「
七塔寺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