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7.114.21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一月一日(罗寄一诗歌) 的原始碼
←
一月一日(罗寄一诗歌)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220027874.jpg|缩略图|右|[http://pic.gerenjianli.com/mingren_larger/22/220027874.jpg 原图链接][http://www.gerenjianli.com/Mingren/07/c3ggn4126gt85rt.html 个人简历网]]] ==作品原文== 作者:罗寄一 无组织的年月就这样流, 从睡梦到睡梦, 多少细胞伸了懒腰,虽然是 死亡到诞生,潜伏希望, 当列车穿过痛苦的山洞。 停一停:褪色的旗帜的世界, 浮在云雾里的笑,被动员的 传统的温情,婚礼的彩车 装载自动封锁的 幸福,向天空的灰色驰奔。 欺骗自己说开始的开始, 好心的灵魂却甘愿躲进 装作的无知,然而逃不了 见证,多少次艰难而笨拙地 描画圆圈,却总是开头到结尾 那一个点,羁押所有的眼泪和嗟叹。 不是否定,命定的 牺牲也点滴承受了 历史的启明,不用歌唱, 痛苦的行列终于望穿 自辟的里程,谁能说“这样远,这样远”, 就痛哭在阴险的街头,让垃圾车 匆匆载到霉烂的坟场? 寂寞教我们咬牙 嚼碎囚牢的闷热, 商品世界赠送廉价的 谄媚,红字金字的辉煌 正在黯淡的天气里萧缩。 ==作者简介== 罗寄一,安徽省贵池县(今池州市贵池区)人。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经济系。<ref>[https://wenku.baidu.com/view/35d35e9a1711cc7930b716ad.html 现代灵魂的寻索歌 浅析罗寄一]</ref> 20世纪40年代在[[桂林]]、[[重庆]]的《大公报·文艺》和昆明《文聚》上面发表过新诗和散文。1949年后为新闻从业人员,有多种译著问世。<ref>[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amp=1606483893&ver=2732&signature=qLeiae*CvftodvJyr-uThqmb9E3vqn5A59ugUGeTxs42xMq06yXHPFOyPU737PhGlXN15zBHvA9xy*wSF07T0qzDHwlEIB0nwUi1*dkVih6A-2wN4CZpm3yprsN8tgow&new=1 司真真 || 论罗寄一1940年代的诗歌]</ref> 就20世纪40年代中国新诗的文学版图而言,罗寄一应属于[[西南联大]]诗人群系,诗作数量不多,迄今没有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艺术风格=== [[罗寄一]]的诗歌归类于20世纪4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歌。<ref>[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amp=1606484549&ver=2732&signature=JEfRoF6rYB59-3XmV5sQVvL8*lztqIMTimBt85ZR9XizPLb1XUUnMMDVQa0X9HQeurG*Uko9Qb-KMBy8rWhHnN8By9DZQQT3mcgjVG3gQ*9DR9LiK1ZrZiNv*0FZUS8M&new=1 诗歌|罗寄一:音乐的抒情诗 ——柴可夫斯基乐曲]</ref> 随着中国大陆再次进入一个开放的国际文化环境,西方现代文化和现代主义文学思潮随之进入这个封闭了四十来年的东方国家,很快便与60年前的“五四”新文化时期遥相呼应,成为本世纪中国大陆第二次接受西方文化的高潮,也使中国文化和文学再一次汇入世界性潮流之中。所以,文革”后文学的现代意识的产生正是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所造成的。 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中国现代新诗选集《现代诗钞》,共收录66位诗人的作,其中有西南联大师生12人的诗作。当时是西南联大学生的有9人:穆旦(11首)、俞铭传(7首)、杜运燮(4首)、何达(4首)、罗寄一(3首)、王佐良(2首)、杨周翰(2首)、陈时(1首)、沈季平(1首)。这些年轻的诗人的诗作大多初具现代主义风格的诗歌,由此可见闻一多对联大的现代主义诗人的欣赏和支持。 其社会起源与个人起源都与这一代人在文革中的个人经验有关,这些年轻诗人都有一个由信仰的狂热到理想破灭后坠入绝望的共同的“文革”经历,是这一代青年中最早觉醒并进行反思的一群。理想与现实的对立,使他们不约而同地想通过文学的方式得以解决,历史机遇在他们身上体现为怀疑--觉醒--思考的历程。 由客体的真实趋向主体的真实,由被动的反映,倾向主动的创造。但在另一方面,在“朦胧诗”的成熟形态中,“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内在机制明显地起作用,[[蒙太奇]]、[[隐喻]]、[[反讽]]等手法为[[知识分子]]的集体经验提供了个人化、风格化的聚焦点;令人耳目一新的意象和意象的审美张力则构成意识冲突戏剧性的对象化,这既是个体的又是集体经验的审美表达。 == 参考文献 == {{reflist}} [[Category: 820 中国文学总论]]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一月一日(罗寄一诗歌)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