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3.59.35.11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一心三观 的原始碼
←
一心三观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一心三观</big> ''' |- | [[File:95f2ee84a8e33e5a.jpg|缩略图|居中|[https://pic.sogou.com/pics?ie=utf8&p=40230504&interV=kKIOkrELjboMmLkEkL0TkKIMkLELjb8TkKILmrELjboImLkEk74TkKIMkrELjbgRmLkEkLYTMkjYKTiBHUMElKJ6zeV%2Fj%2FlBz%20cGwOVFj%20lGmUHpGz2IOzXejb0Ew%20dByOsG0OV%2FzPsGwOVFmTbxFE4ElKJ6wu981qR7zOM%3D_-279988122&query=%E6%99%BA%E8%80%85%E5%A4%A7%E5%B8%88 原图链接][https://i04piccdn.sogoucdn.com/95f2ee84a8e33e5a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一心三观'''== '''一心三观'''又名'''圆融三观、不可思议三观、不次第三观'''等,是天台宗圆教的观法。 天台宗说宇宙万有,都具有空假中三种谛理,而这三种谛理又互具互融,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如果我们在一心之中这样作观,即叫做“一心三观”。 =='''《佛光大辞典》'''== 乃天台宗之观法。 为天台宗基本教义之一。 又称圆融三观、 不可思议三观、 不次第三观。一心,即能观之心; '''三观''',即空、假、中三谛。 知‘一念之心’乃不可得、不可说,而于一心中圆修空、假、中三谛者,即称一心三观。 此为圆教之观法,系不经次第而圆融者。 摩诃止观卷五上载,若一法一切法,即是因缘所生法,是为假名假观; 若一切法即一法,此法即是空,是为空观; 若非一非一切者,即是中道观。 一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空,是为总空观; 一假一切假,无空、中而不假,是为总假观; 一中一切中,无空、假而不中,是为总中观,此即中论所说不可思议之一心三观。 其中,所谓一法一切法,指真如随缘形成一切现象,皆不实在,故为假,观此则称假观; 一切法即一法,指一切现象皆真如显现,无独立之实体,故为空,观此则称空观; 一切现象非一非一切,同时具有上述两种性质,此为中道,观此则称中道观。 如作空观,则假、中亦空,以三观悉能荡相破着之故。 如作假观,则空、中亦假,以三观皆有立法之义故。 如作中观,则空、假亦中,以三观之当处为绝对之故。 以此观于空、假、中三谛之任何一谛,而三谛无不圆具,故称一心三观。然此不思议法,甚深微妙,其观慧门,难解难入,故为圆教利根菩萨所修习者。 又一心三观亦明示三意,此三意即维摩经玄疏卷二(大三八·五二八下)所示:“一明所观不思议之境,二明能观三观,三明证成。 一明不思议之观境者,即是一念无明心,因缘所生十法界以为境也(中略)。 二明能观者,若观此一念无明之心,非空非假,一切诸法亦非空假,而能知心空假,即照一切法空假;是则一心三观,圆照三谛之理,不断痴爱起诸明脱,若水澄清,珠相自现。 三明证成者,若证一心三观,即是一心三智五眼也。” 乃谓任何对象之境,皆为一境三谛,若依之作观,即可修得圆融三观。 '''[大智度论卷二十七、维摩经略疏卷七、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五之三]'''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圆融三观,不可思议三观,或不次第三观。 为天台圆教之观法,利根菩萨之所修习。 原出于大智度论二十七所谓三智一心中得之文。 又得中论观四谛品,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之意,天台智者大师之义因之而立。 天台观经疏曰:‘一心三观者,此出释论。论云:三智实在一心中,得秪一观而三观,观于一谛而三谛,故名一心三观。 类如一心而有生住灭,如此三相,在一心中。此观成时,证一心三智。’又摩诃止观五上曰:‘一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空,总空观也。 一假一切假,无空中而不假,总假观也。一中一切中,无空假而不中,总中观也。 即中论所说不可思议一心三观。’盖天台之意,在对于别教隔历之次第三观,而明圆教之不次第三观也。 别教之说,先修空观,破见思之惑,得一切智,而证真谛之理,次修假观,破尘沙之惑,得道种智,而知假谛恒沙之法门,后修中观,破无明之惑,得一切种智,而证中道法身,故三观次第而用之。 圆教之说则不然,三观融即于一心,不纵不横,恰如伊字之三点,又如一刹那之法,有生住灭之三相,三即非三一即非一。是故举一观,即圆具三观。 谓举一空观,则假中亦空。以三观悉能荡相着故也。举一假观,则空中亦假。以三观皆有立法之义故也。 举一中观,则空假亦中。 以三观之当处皆为绝对故也。 是即三观只在一心,故得一一之观,任运具三。如是三一圆融,修性泯绝,非次第而入,非并别而观,故得三惑破于一时,三智发于一心。 所以称为不可思议之三观也。 [[维摩经]]玄疏三,明一心三观,有三意: 一、所观之境,即一念无明之心,因缘所生之十法界也。 二、能观,观此一念无明之心,圆照三谛之理。 三、证成,证一心三观,即是一心三智五眼也。古来惟天台一家,立一心三观之论目。其余诸教,绝不说一心三观之旨。 又见维摩经略疏七及止观辅行五之三。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天台宗独创的观心法要。 “三观”指空观、假观与中观。即于一心中修三观,观圆融之三谛。 又称圆融三观、不可思议三观、不次第三观。所谓一心,是能观的心; 三观,是空、假、中的三智。 圆观的行者就介尔阴妄之一念,观空、假、中三谛时,所观的三谛相即互融、非纵非横,故能观的三智虽各各不混其用,但并无前后次第。 观者,是指三种观法。 天台宗智者大师所立之天台三观,此系诸家所说三观中最为普遍之一说。 乃天台宗之重要法门,为教义与实践之骨架。 系对一切存在作三种观想,即空观、假观、中观,称为空假中三观。 此乃依据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学观品所说: 从假入空二谛观,从空入假平等观、中道第一义谛观而立。 一空观,又作从假入空观、二谛观。空者,离性离相之义。 谓观一念之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称之为空; 由观一念空之故,而一空一切空,无假无中而不空;此因空、假、中三观能荡除三惑之相,以空观荡除见思之相,以假观荡除尘沙之相,以中观荡除无明 (梵语avidya)之相,三相皆荡,即毕竟空,是为空观。 简而言之,自世俗常识之立场(假),进入宗教立场之真理(空),是为空观。 二假观,又作从空入假观、平等观。 假者,无法不备之义。谓观一念之心,具足一切诸法,称之为假; 由观一念之假故,而一假一切假,无空无中而不假; 此因空、假、中三观皆能立法,以空观立真谛之法,以假观立俗谛之法,以中观立中谛之法,三法皆立,即为妙假,是为假观。简而言之,不停滞于空,而进入佛智遍照之世俗境界,是为假观。 三中观,又作中道第一义谛观。 中即中正、泯绝二边对待之义。 谓观一念之心,非空非假,即空即假,称之为中; 由观一念中之故,而一中一切中,无空无假而不中; 此因空、假、中三观皆能泯绝对待,言空则空外无法,言假则假外无法,言中则中外无法,三者皆绝待,即为圆中,是为中观。简而言之,不执空观,不执假观,空假圆融之大悲菩萨行,是为中道观。 所谓一心三观者,即于一念心中而能圆观三谛,谓观一念心毕竟无有,净若虚空,称为空观; 能观之心,所观之境皆历历分明,称为假观; 虽历历分明,然性常自空,空不定于空,假不定于假,称为中观。即三而一,即一而三,是为一心三观。 三观相即,能同时于一心中成立,故称“三智一心中得”。 语出《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乃天台宗观心法门中最重要的依据。 此三观虽各有胜能,但同时于一心中得的状态,是观空非偏空,一念即圆空,是全具空、假、中三谛的空,能破三谛之相着,故说一空一切空。 一空一切空,假、中无不空,故破相之用,不只是局限于空观,而是遍于三观。 观假非偏假,亦即一念即妙假,全具三谛之假,此假能立三谛之法,故说一假一切假。一假一切假,而空、中无不假,故立法之功,不可只偏于假观,亦应遍于三观。 中者,非但中,观一念即是具德之中,此中谛能妙成三谛之法,故说一中一切中。一中一切中,空、假无不中,故绝待之体,不应只配于中观,三观悉是绝待之体。 空、假、中三名,虽依其德用而分,但三观皆破相、立法、绝待,其体唯一互融,故于其一心中可以同时成立三智三观。此一心三观正是天台宗之安心法门,天台宗认为'''《法华经》《方便品》'''所说的佛知见,'''即此一心三观'''; 而佛出世之本意,即在于向众生显示三谛三观。 三谛三观之义,常见于诸大乘经典,但名称正式出现于《仁王经》、《璎珞经》中。 而三谛三观为诸佛出世本怀的说法,正是依据《法华经》所说。 如《方便品》云(大正9·7a):“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 又,《寿量品》说佛知见的三谛三观为(大正9·42c):“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无有生死若退若出,亦无在世及灭度者,非实非虚,非如非异,不如三界见于三界。” 上引经文中非如非异的“如”,是如同、即空之义; “异”是相异、即有之义,因此说非空非有为非如非异。 这是在彰显离妄想染碍之空有,既离妄染而非如非异,故示能双照空有。 此即一心三观之相,且是佛智,因此,初心行者能修此一心三观,亦能离佛之所离。 《涅盘经》《迦叶品》中说“发心毕竟二不别”,即是此意。 关于一心三观的理论问题,今人霍韬晦在《中国哲学辞典大全》中以为: “由圆融三谛,便可以在主观上开出一心三观的禅法。依智顗,任何一法都可以这样“即假即空即中”的观它。 这种观法,在时间上是无分先后,在格局上是包含着对立、统一(用智顗的话来说,就是“非纵非横,如伊字三点”),所以不能单说观空或观有。 它是双观,而且不止是平面的空有对立的双观,还有上下交遍的双观,即对立而超对立。 这样的一个观法,根本不能以理性形式分解。 “即假即空即中”的语言,正显示了其中的吊诡性,所以智顗改名曰“圆观”,目的即在绝一切分解之路,如此方能与三谛圆融的客观真实相应。 依此原则,智顗于是把一心三观的内容重加铺排,使各种理(空、假、中)于一心中得,各种惑(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于一心中破,各种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或说三眼:慧眼、法眼、佛眼)于一心中起,各种德(般若、解脱、法身)于一心中成,于是成一三观、三谛、三智(或三眼),以破三惑,成涅盘三德之论。 (中略)谛、智、惑、眼、德都不能各自独立而只是思想上的入路,但不论何种入路都是双收双遣而成一不纵不横的关系,结果非达于圆观不可。 '''智顗'''之所以进于龙树,正在于此:他不是拨对立而见空,而是即对立而显中道。这可说是印度般若精神升进之极之后,再向现实而翻转。” <ref>[https://baike.sogou.com/v8069633.htm?fromTitle=%E4%B8%80%E5%BF%83%E4%B8%89%E8%A7%82 一心三观], 搜狗百科 - baike.sogou.com/v...- 2019-9-10</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200 宗教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一心三观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