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5.10.11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的原始碼
←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苏德互不侵犯条约》</big>''' |- |<center><img src=https://so1.360tres.com/t01bc1b5bcbe1aaeb33.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6955347&sid=7177779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签订时间: 1939.8.23 签订地点: 苏联莫斯科 签订国家: 纳粹德国、苏联 结果: 苏德延寇松线瓜分波兰和东欧 |}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英文:Molotov–Ribbentrop Pact,又称苏德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或希特勒-斯大林条约)是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纳粹德国在莫斯科签订的一份秘密协议。苏方代表为[[莫洛托夫]],德方代表为[[里宾特洛甫]]。该条约划分了苏德双方在[[东欧]]地区的势力范围。 这个条约造成日后苏德对[[波兰]]的侵略,[[苏联]]为了应对来自西线的可能的战争威胁、争取备战的时间,于1939年9月至1940年8月间,以保卫"西部边界安全"为目的,在东欧建立的战争防备缓冲带。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英法等国[[绥靖政策]]企图祸水东引的必然结果,条约的签署为苏联争取了更多时间备战,但也使波兰成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2015年5月,普京认为由于英、法、德、意率先签署了《慕尼黑协定》,苏联才被迫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改善自身的战略环境。<ref>[https://www.sohu.com/a/590727919_120677088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多讽刺,双方都想进攻对方,都想先稳住对方]搜狐</ref> == 签约背景 == [[十月革命]]及苏联建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等原因,以英国、法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与苏联的矛盾激化。到20世纪30年代末,英、法的主要战略对手是苏联,而在东欧地区的问题上又与纳粹德国发生冲突。而纳粹德国向来仇视共产主义,要向苏联采取军事行动,也必须经过东欧。对苏联而言,英、法是"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冲突显而易见,而纳粹德国的崛起更是直接威胁到苏联的国防安全。故此,西方、德国与苏联三方之间的博奕与斗争便开始了。 阿道夫·希特勒一面声称要消灭社会主义苏联,一面又加紧准备向西方侵略扩张。面对德国咄咄逼人之势,英、法一味退让,推行绥靖政策。企图"祸水东流"。1938年9月29日《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标志着英、法绥靖政策的顶峰。 而[[斯大林]]为了保护苏联的安全及利益,决定放弃与英、法共同对抗纳粹德国,反而与之保持表面上的友好关系,一方面保护自己在东欧的利益,另一方面争取时间及空间应对纳粹德国在日后可能进行的军事行动。另一方面,希特勒为了执行1939年4月3日制定的闪击波兰的"白色方案",避免过早地与苏联发生冲突,陷入两线作战的困难境地,所以也愿意与苏联签订非战条约。 == 签约过程 == 1939年4月至8月,英、法、苏三国在莫斯科举行军事、政治谈判。谈判中,苏联向英法提出一些建议: 1.缔结英、法、苏之间有效期5至10年,包括军事援助在内的反侵略互助条约。 2.三国保障中欧和东欧国家的安全。 3.缔结三国间相互援助的具体协议。 然而,谈判毫无结果。英、法同意了纳粹德国在东欧和中南欧自由行动,拒绝了苏联提出的保障中欧和东南欧国家安全的建议。 1939年5月到8月间,希特勒一再通过外长里宾特洛甫向苏联表示纳粹德国无意侵略苏联,并希望改善彼此关系。因为希特勒已决定侵略波兰,他得知莫斯科正在举行英、法、苏三国谈判,深感忧虑。 1939年5月,日本在远东地区挑起"诺门坎事件",向苏联发动进攻,而德、日两个法西斯国家又在谈判结成军事同盟,苏联有腹背受敌的危险。 1939年8月2日,希特勒直接电告斯大林,要求苏德会谈签约。苏联对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相当不满,遂答应了这一请求。 1939年8月2日,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带着希特勒亲笔签字的全权证书,动身前往[[莫斯科]]。 1939年8月3日,里宾特洛甫向苏联提出希望改善彼此关系,声称:从[[波罗的海]]到[[黑海]]没有一个问题不能通过协商解决并使双方都感到满意。 1939年8月17日,纳粹德国驻苏联大使舒伦堡再次会见莫洛托夫,表示愿与苏联缔结一项互不侵犯条约。 1939年8月23日正午,两架"秃鹫"运输机载着纳粹德国代表团到达莫斯科。斯大林、莫洛托夫和里宾特洛甫通过两次会谈,当晚,双方正式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 条约后续 ==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对波兰实施闪电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随后苏联红军也入侵波兰第二共和国,同年9月17日,苏联红军和纳粹德国国防军在布列斯特会师,9月25日,苏德两军举行联合阅兵式,标志着两国对波兰的瓜分占领。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苏联加紧建立"东方战线",通过1939年10月-1940年3月的苏芬战争,苏联取得芬兰部分领土,并获得汉科半岛的租借权。1940年7月,[[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被并入苏联。同年6月,苏联占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东方战线的建立使苏联增加领土46万多平方公里,人口增加2200多万,西部边界向西推进约300-400公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防御空间,改善了战略地位。 1941年6月22日,阿道夫·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执行巴巴罗萨计划,对苏联发动猛烈进攻,[[苏德战争]]爆发。 == 条约评价 == 1."有利"说。王芝认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争取了对苏联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使苏联赢得了为战胜侵略者所必需的22个月的时间",并使日本"在国际上更加陷入孤立","对苏联人民及世界反法西斯的国家和人民更有利"(王芝《条约有利于世界人民》)。李安启认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不仅打破了英德勾结起来反对苏联存在的企图,而且打破了德日法西斯的反苏联盟约和战线,使苏军在军事上避免了两线作战"(李安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再研究》)。 2."利大于弊"说。赵纯海在他的文章《也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中指出该条约利大于弊,应该予以充分肯定。高明振也认为:"我们既要看到《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积极作用,又要如实地分析客观存它的消极后果。但是两相比较,权衡利弊得失,尽管条约给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以及苏联本身曾经暂带来一些消极的后果,但积极的作用是根本的,主导的"(高明振《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几点看法》,《世界史研究动态》1984年第4期)。 3."弊大于利"说。薛龙根认为条约弊大于利、过大于功,尽管条约为苏联赢得了一年多的备战时间,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它由此带来的后果也是严重的。如"客观上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野心","大大损害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威信","给国际共运造成了分裂,损害了各国共产党的威信,破坏了开始形成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使自己丧失警惕,使苏联在卫国战争初期遭受了极其严重的损失"(薛龙根《过大于功 弊大于利──也谈苏德条约》。 4."不利"说。王斯德认为条约消极作用很大,理由是:"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苏联的手脚,不利于充分利用帝国主义矛盾,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推迟世界大战的爆发"。"模糊了苏联和世界人民的认识,不利于推动世界人民进行反法西斯斗争"。 == 参考来源 == [[Category:590 軍事總論]]
返回「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