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90.217.13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中药大辞典》:胡桐泪 的原始碼
←
《中药大辞典》:胡桐泪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中药大辞典》:胡桐泪 </big>''' |- |<center><img src=https://static.nongbaike.net/202208/yucy3eglfip.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image.so.com/view?q=%E8%83%A1%E6%A1%90%E6%B3%AA&src=tab_www&correct=%E8%83%A1%E6%A1%90%E6%B3%AA&ancestor=list&cmsid=bbc07f7f9dc29cb85922f45c019e1de6&cmras=6&cn=0&gn=0&kn=0&crn=0&bxn=0&fsn=60&cuben=0&pornn=0&manun=0&adstar=0&clw=240#id=b4d2d22937e5819f8d2f0b731291fbb2&currsn=0&ps=55&pc=55 来自网络的图片]</small> |- |- | align= light| |} 拼音注音 Hú Tónɡ Lèi 别名 胡桐律(《汉书》颜师古注),[[石律]](《日华子本草》),石泪(《岭表录异》),胡桐碱(《纲目》)。 出处 《唐本草》 来源 为杨柳科植物胡杨的树脂,在土中留存多年而成。 生境分布 分布内蒙古西部、甘肃、[[青海]]、新疆等地。 原形态 胡杨,又名:胡桐(《汉书》)。 乔木,高15~30米。嫩枝有细毛,一年后脱落,冬芽有毛,无粘胶。叶形变异甚多,在长枝或幼树的叶披针形、条状披针形或菱形,长5~12厘米,多敷为全缘,有短柄;在短枝或老树枝上概为广卵形、肾形,长2.5~7厘米,边缘有牙齿,叶柄长3~6厘米;又在同一树或一枝上可见有两者中间的叶形。花单性,雌雄异株;葇荑花序;雄花序长1.5~2.5厘米;雄花之苞倒披针形,早落;雄蕊23~27;雌花序长3~5厘米;雌花子房无柄,附着于花盘基底,柱头6裂,紫红色。蒴果长椭圆形,长8~15毫米,有短柄。 性状 分老式、新式两种。㈠老式:树脂流入土内年月较长。呈大小不一的块状或碎粉状,土黄色。质酥易碎。㈡新式:树脂流入土内年月较短。多为不规则的圆块,[[樱绿色]]。质软色嫩,不易破碎,带酸性。以年久、色黄、无泥杂者为佳。 归经 入胃经。 ①《本草经疏》:"入足阳明经。" ②《本草求真》:"入胃,兼入肾。" 性味 《唐本草》:"味咸苦,大寒,无毒。" 注意 ①《海药本草》:"多服令人吐。" ②《本草汇言》:"胃家虚寒不食者勿用。" 功能主治 清热,化痰,软坚。治咽喉肿痛,齿痛,牙宣,牙疳,骨槽风,瘰疬。 ①《唐本草》:"主大毒热,心腹烦满,水和服之取吐。" ②《海药本草》:"主风疳匿齿牙疼痛,骨槽风劳,能软一切物。" ③《日华子本草》:"治风蚛牙齿痛,兼杀火毒并面毒。" ④《医学启源》:"瘰疬非此不能除。" ⑤《纲目》:"咽喉热痛,水磨扫之,取涎。" ⑥《本草汇言》:"降火热,滑痰结。" ==用法用量== 外用:煎水含漱或研末撒。内服:入散剂。 ==复方== ①治咽喉急胀,肿结不通:胡桐泪三钱,硼砂二钱,生矾一钱,胆星一钱五分。共为末。用一、二茶匙姜汤调咽。(《本草汇言》) ②治湿热牙疼,喜吹风:胡桐泪入麝香掺之。(《纲目》) ③治齿缝忽然出血不止:胡桐泪半两,研罗为末,用贴齿缝,如血出不定,再贴。(《圣惠方》) ④治牙齿根宣露挺出,脓血,口气:枸杞根一升(切),胡桐泪一两。上件药,和匀,分为五度用,每度以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滓,热含冷吐。(《圣惠方》) ⑤治牙齿宣露有脓血出,及小儿虫蚀疳断:葶苈、胡桐泪各半两。上二味,捣罗为散,于患处掺之。(《圣济总录》) ⑥治走马牙疳:胡桐碱、黄丹等分。为末掺之。(《医林集要》) ⑦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和一般胃痛:胡桐树树脂。打碎,放入盆内,加等量水,加热使其溶化,用四层纱布过滤,收集滤浓,沉淀24小时,急火煎熬,切勿搅拌,至水分蒸发完即成深褐色固体,若底层炭化过重,则去掉不用;最后碾成细末,装瓶内密封。用法,10%梧桐碱液,成人每次10毫升;粉剂每次一克,一日两次,饭后服,七日为一疗程。(《新疆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 ==各家论述== ①《纲目》:"石泪,入地受卤气,故其性寒能除热,其味咸能入骨软坚。" ②《本草经疏》:"胡桐泪,《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又曰:在高者因而越之。苦以涌吐,寒以胜热,故主大毒热,心腹烦满,取吐而效也。《日华子》以之治风虫牙齿痛,李珣谓其能治骨槽风、齿匿,元素言瘰疬非此不能除,皆资其苦能杀虫,咸能入骨软坚,大寒能除极热之用耳。"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胡桐泪 拼音注音 Hú Tónɡ Lèi 别名 胡桐律、石律、石泪、胡桐碱 出处 出自《唐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杨柳科植物胡杨的树脂流入土中,多年后形成的产物。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pulus euphratica Oliv.[P.diversifolia Schrenk.] 采收和储藏:多在冬季采收,除去泥土杂质,干燥。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50-1800m的盆地、河谷和平原等地的盐碱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 原形态 落叶乔木,高10-15m。树皮淡灰褐色,下部条裂。芽椭圆形,褐色,长约7mm。苗期和萌枝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全缘或具不规则的波状齿牙;成年树小枝泥黄色;枝内富含盐分,叶形多变;叶柄微扁,约与叶片等长,萌枝叶柄长仅1cm;叶片卵圆形、卵状披针形、三角形状卵形或肾形,先端有粗齿牙,基部楔形、阔楔形,圆形或截形,基部有2腺点,两面同色。雄花序长2-3cm,轴有短柔毛;雄蕊15-25,花药紫红色,花盘边缘有不规则齿牙;苞片略呈菱形,上部有疏齿牙;雌花序长约2.5cm,果期长达9cm,子房长卵形,柱头3,2浅裂,鲜红或淡黄绿色。蒴果长卵圆形,长10-12cm,2-3瓣裂,无毛。花期5月,果期7-8月。 性状 性状鉴别 本品不规则的颗粒状小块或小薄片状,多相互粘结成疏松的团块。表面棕黄色至棕色,具角质样光泽。质脆易碎,断面颜色稍浅,放置则逐渐变深。气极微,味微苦、涩、嚼之微粘牙,稍有砂粒感。 显微鉴别 粉末待征:棕黄色。树脂状物呈不规则的多角形,淡黄色,常带裂隙和纹理。多混杂有两种非腺毛,一种长而细,直径约10μm;一种短而粗,直径约20μm,并有少量的淀粉粒和草酸钙方晶。 理化鉴别 (1)胡桐泪的1%甲醇液,加盐酸2滴,振摇后再加镁粉少许,微加热,5-10min后溶液显棕红色。(检查黄酮类)(2)加热软化融溶,燃之微起泡,呈亮黄色火焰;微有芳香气散出,残渣黑色。 (3)取本品甲醇液0.5ml,加5%亚硝酸纳2滴,溶液呈乳状淡黄色;再加5%氢氧化钠2-4滴,则变成暗血红色溶液。(检查酸羟基)(4)薄层色谱 用微量吸管吸取胡桐泪甲醇液,以水杨酸为对照品,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CMC薄板上,以氯仿-乙酸乙酯-甲醇-甲酸(25:3:1:1)展开,展距13cm,在紫外光灯下观察,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有相同颜色的荧光斑。 归经 肺;胃经 性味 苦;咸;性寒 注意 1.《海药本草》:多服令人吐。 2.《本草汇言》胃家虚寒不食者勿用。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化痰软坚。主咽喉肿痛;齿痛;牙疳;中耳炎;瘰疬;胃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含漱;或研末撒。 各家论述 1.《唐本草》:主大毒热,心腹烦满,水和服之取吐。 2.《海药本草》:主风疳NI齿牙疼痛,骨槽风劳,能软一切物。 3.《日华子本草》:治风蚛牙齿痛,兼杀火毒并面毒。 4.《医学启源》:瘰疬非此不能除。 5.《纲目》:咽喉热痛,水磨扫之,取涎。 6.《本草汇言》:降火热,清痰结。 摘录 《中华本草》<ref>[http://www.a-hospital.com/w/%E8%83%A1%E6%A1%90%E6%B3%AA 《中药大辞典》:胡桐泪], 360国学 ,</ref> =='''参考文献'''== [[Category:370 植物學總論]]
返回「
《中药大辞典》:胡桐泪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