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7.74.4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中药大辞典》:大虎耳草 的原始碼
←
《中药大辞典》:大虎耳草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Reflist}}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中药大辞典》:大虎耳草</big> ''' |- | [[File:T010b73da3cd975ebf1.png|缩略图|居中|[http://www.zyzydq.com/uploads/allimg/181009/10-1Q0091A0411O.png原图链接][https://image.so.com/view?q=%E5%A4%A7%E8%99%8E%E8%80%B3%E8%8D%89&src=tab_www&correct=%E5%A4%A7%E8%99%8E%E8%80%B3%E8%8D%89&ancestor=list&cmsid=05440212148c2a30c775a8444a6d89d4&cmras=6&cn=0&gn=0&kn=0&crn=0&bxn=0&fsn=60&cuben=0&pornn=0&manun=0&adstar=0&clw=282#id=095261cd9886b317857207387dd53a9d&currsn=0&ps=60&pc=60来自 360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拼音Dà Hǔ ěr Cǎo 出处《贵州草药》 来源为虎耳草科植物大虎耳草的全草。全年可采。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根须状,有毛。茎直立,高约20厘米,肉质,疏有粗毛。根生叶2~4片,叶柄长,肉质,叶片圆形,稍肉质,径5~6厘米,基部心形,边缘浅波状,有极疏的浅缺刻;茎生叶小形,互生,叶柄短,具粗毛,叶片圆形,长约1厘米,宽约1.4厘米,边缘具田钝齿。[[花腋]]生及顶生;花小,绿色;苞片叶状,卵形或倒卵形;萼管与子房合生,裂片4,卵形,覆瓦状排列;[[花瓣]]缺。蒴果半上位,顶裂。 生境分部生于岩山阴湿处。 性味微苦辛,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风解表。[[治风丹]],疔疮。 复方①治风丹:大虎耳草五钱,煨水服;另取少量捣绒擦患处。 ②治疔疮:大虎耳草适量,捣绒,包敷患处。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大虎耳草 拼音Dà Hǔ ěr Cǎo 英文名saxifraga 别名岩耳巴、心叶蒙自虎耳草、蒙自虎耳草、[[红岩草]]、反背红、小反背红 出处出自《贵州草药》 来源药材基源:为虎耳草科植物卵心叶虎耳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xifrage aculeata Balf.f.[S.mengtzeana Engl.et Irmsch.var.cordatifoliaEngl.et Irmsch.;S.ovatocordata Hand.-Mazz.] 采收和储藏:全年可采。 原形态卵心叶虎耳草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30-40cm。茎单一,被褐色腺毛。基生叶近簇生;柄长5-15cm,肉质,疏生白色长毛;叶片通常卵形,稀阔卵形至肾形,长1.2-10cm,宽1-8.4cm,先端急尖或钝,基部心形,与叶柄连结处具芽,边缘具波状粗齿和腺睫毛,两面被糙腺毛和斑点;茎上叶互生,1-4枚;披针形至卵形,长2.5-5mm,宽约1.1mm,背面和边缘具腺毛,单脉。聚伞花序圆锥状;长13-22cm,具12-30朵花;花序被腺毛,花两侧对生;花两性;萼片5裂,基部与子房下部连合;花冠5瓣,其3枚较短,一枚较长,长3.3-17.5mm,另一枚最长,长12.6-29.3mm,全缘,白色;雄蕊10,花丝棒状;子房2室,近上位,由2个心皮构成,基部连合,上部近分离。蒴果,先端具2喙。种子多数。花、果期5-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800-3800m的阴湿崖壁或林下溪畔。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 性状根茎呈不规则块状,长1-2cm,直径1.5-2.5cm,有多数须根,表面[[黑色]]。茎近细方柱形,长9-25cm,浅绿色,有纵棱。基生叶多破碎,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卵形,长1.5-10cm,宽1-8cm,灰绿色,先端钝或尖,基部心形,与叶柄连接处有芽,边缘具波状粗齿及腺睫毛,两面均被粗糙腺毛和斑点;叶柄长2-7cm,被褐色长腺毛;茎生叶披针形,长2.5-5mm,宽约1.1mm。有的可见聚伞花序,圆锥形,棕红色。气微,味微苦、辛,有小毒。 性味微苦、辛;寒;小毒 归经心;肺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止血。主麻疹,高热,咳嗽,[[中耳炎]],支气管炎,咯血,吐血,皮肤过敏,月经不调,腮腺炎,[[乳腺炎]],无名肿毒,毒蛇咬伤,皮肤溃疡,湿疹,烫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g。外用:捣敷;或捣汁滴耳 摘录《中华本草》<ref>[http://www.a-hospital.com/w/%E5%A4%A7%E8%99%8E%E8%80%B3%E8%8D%89 大虎耳草],,医学百科, 2018-08-19</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370 植物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中药大辞典》:大虎耳草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