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19.207.11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青岛观象台(1910-1912年) 的原始碼
←
青岛观象台(1910-1912年)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enter><img src=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2%2F1029%2F51e231bdj00rkhlak008rd200j500bgg00it00b8.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www.163.com/dy/article/HKR3A0EF0543B6OX.html 图片来自网易]</small> |} '''“皇家青岛观象台”,建成至今已有110年'''。<ref>[https://www.163.com/dy/article/HKR3A0EF0543B6OX.html 青岛观象台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 网易]</ref> 1897年11月,德国侵占青岛后,为了尽快制定开发规划,1898年组建了一支测量分队开始测量工作,在今湖北路青岛市公安局一带建立了气象台。1905年迁往“水道山”(现观象山)上。1910年开始筹建观象大楼,1912年1月9日落成,这座矗立于观象山顶的高21米的城堡式石头楼,方正庄严、雄伟气派。与上海徐家汇观象台、香港观象台并称为“远东三大观象台”。1914年,日本战胜德国,第一次侵占青岛,“皇家青岛观象台”被改名为“青岛测候所”。直到1924年,中国方从日本人手中接管了观象台。1931年,山上又建成了中国第一座自行建造的天文台,即现在的圆顶天文台。自此,观象山上的两座著名的天文台,一方一圆,相映生辉。 1936年,青岛市曾进行过“青岛十景”评选,当时评出的青岛十景深受广大市民和外地游客的喜爱。而建成不久的观象山圆顶天文台就位列其中,在青岛市区诸多山头公园之中,以“穹台窥象”被列为青岛十景。 而相邻的这座最初的办公楼,颇为壮观的“石头楼”,许多年以来,因列为军事管理区不对外开放,反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登山游览的游客,也只能从墙上的文保单位挂牌,透过院门多望几眼作罢。估计多数岛城市民也没有机会到其内部一观究竟,让这座老楼平添了诸多神秘色彩。 这座近代远东三大观象台之一,青岛观象台最初的办公楼,在近代中国气象、海洋科学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enter><img src=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2%2F1029%2Fa1d92107j00rkhlar004hd200j600rpg00it00r6.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www.163.com/dy/article/HKR3A0EF0543B6OX.html 图片来自网易]</small> |} '''观象台主楼建于1910年6月至1912年1月,德国人保尔.弗里德里希特.里希设计,主体7层,高21.6米,全部为花岗石砌筑,上出雉堞,是一座具有欧洲石砌古城堡式样的建筑。''' 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政府再度接收青岛后,将此复称为“青岛市观象台”。青岛解放后,1951年,青岛观象台由海军接管。1957年,天文、地磁、地震三部分移隶中国科学院。从此,青岛观象台一分为二。一部分定名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青岛观象台”。气象部分归海军,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北海舰队司令部气象台”。青岛观象台1978年撤销建制,划归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93年恢复建制,直至今日。 观象山颠为75米。这1984年的碑刻显示了这座古堡大楼平台的海拔高度。 进门右拐,可以看到这块保留下来的碑刻,也是这座建筑珍贵的原始记载。 古堡中通常采用这种旋转式石材楼梯。 爬上钢架楼梯,站在风速测量仪下,俯瞰岛城秀美风光,拍摄的角度更为赏心悦目。 屋顶的“牛舌瓦”是德国建筑的特色,还可看见宋健题词“观天测海”。 在气象站的“掌门人”办公室(三楼朝南向)所拍摄,木质的窗户依然坚固,铜制的搭扣式的窗户插销还是德国原造。 从站长办公室的窗户向南拍摄。 这是这座建筑里最大的房间,现在是会议室,在主楼的二层的西侧。 这种严丝合缝的石楼梯,看出一百多年前日耳曼民族的精准、细致和质量,还有这刷了绿漆的钢制楼梯扶手支撑。 ''' 德国海军部的备忘录记载:"所完成的预设计包括一座主办公楼,内设办公室、宽敞的实验室、图书馆、公共阅览室、存放时钟的恒温地下室、装有双取暖设备的仪器温度系数测定室、金工车间及其他附属房间。除此之外,地磁观察室也在规划之内”。''' 逆光好像时空隧道,仿佛回到一个世纪之前,那光秃秃的山上仅存的一座古堡。 气象站的领导说,已经100多年了,这栋建筑的石头看不出一点儿风化,我们都熬不过它啊——没有灾难,再有200年它还会屹立在这里。 这是楼的西南角局部。1955年11月,我军首次在辽东半岛组织三军联合作战演习,叶剑英元帅亲自指挥,刘少奇、邓小平、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聂荣臻、徐向前等领导同志乘舰参观检阅。海军出动65艘舰艇和63架飞机,北海舰队观象台作为气象保障主力单位,首次完成诸军兵种协同演习的气象保障任务。 在底层我看到了这块石刻:1910-6-11动工,1912-1-9竣工。 这座汉白玉精美的雕刻,以及石碑上1912年德国人留下的这首诗句,见证了“石头楼”历经110年风雨沧桑的厚重历史。 “远离故土的德国使者,建此高楼于异国海滨;任是风暴汹涌,抑或电闪雷鸣。危急时总会向您通报,远航的船舶啊,请放心。这巍然耸立的城堡,就像是德意志人在向世界问候。” 在无数人眼中,观象山上那座雄伟而又神秘的“石头楼”,一个多世纪依然屹立在山巅之东傲立苍穹,它见证了青岛百年风云变迁,也见证了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历程。
返回「
青岛观象台(1910-1912年)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