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隋書經籍志 的原始碼
←
隋書經籍志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NBnauM3XwcTOwIDN4UDNxczM5ETM5IDO1IDMwADMwAzMxAzL1QzL4U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缩略图|《隋書·經籍志》封面]] [[File:NBnauM3X3MDMyATMzUjNzIjM1QTM3cjM5UzMzQTNwAzMxAzL1YzL0I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缩略图|《隋書·經籍志》內頁]] 《隨書經籍志》,唐[[魏徵]](580-643)撰。按此志的編者,今傳本題趙國公[[長孫無忌]]奉敕撰,按《四庫隋書提要》<ref>[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569524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ref>謂宋天聖舊本,有跋稱《隋書》每卷均分題撰人,十志內唯《經籍志》題侍中鄭國公[[魏徵]]撰。復按《舊唐書經籍志》<ref>[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E8%88%8A%E5%94%90%E6%9B%B8/%E5%8D%B746 舊唐書·卷46·序》]</ref>的大序,錄有[[毋煚]]《[[古今書錄]]》序,批評[[元行沖]]的《[[群書四部錄]]》說:「所用書序,咸取魏文貞」,也是將《隋書經籍志》的作者,歸之[[魏徵]],與[[天聖]]([[宋仁宗]]趙禎)舊本合。 今傳本題[[長孫無忌]]者,不過因《隋書》的十志,後來由他奉詔監修表進,故[[天聖]]以後的刻本改題他奉詔撰,並非《經籍志》的實際撰稿人。 [[唐太宗]]時詔修梁、陳、北齊、北周、隋五朝史書,其志書則單行,稱《[[五代史志]]》,北宋時附入《隋書》以傳,故稱《隋志》。《隋書經籍志》編纂的體例,在志前的大序中有清楚的說明。序云:「遠覽馬史班書,近觀王阮志錄,挹其風流體制,削其浮雜鄙俚。離其疏遠,合其近密,約文緒義,凡五十五篇,各列本條之下,以備經籍志」。 蓋參考《[[史記]]》、《[[漢書]]》,《[[今書七志|七志]]》(又名[[今書七志]])、《[[七錄]]》,將隋代遺存的典籍經整理編目而成,雖然不是藏書目錄,可視作唐初祕監所藏隋代以前的典籍目錄。在著錄方面大抵仿《[[漢志]]》,每一書載其書名、卷數、下註作者,如卷數與舊目有出入,或舊目有而今佚的均予注出,大抵參考梁代目錄,即大序所說的「合其近密」。如書名不足以顯示該書內容的,則酌加小注說明,即序所云的「約文緒義」。 《'''[[隋志|隨書經籍志]]'''》將圖書區分為4部40類,後並附道佛兩部15類,其類目於下: 【經部】易、書、詩、禮、樂、春秋、孝經、論語、緯書、小學,共10類。 【史部】正史、古史、雜史、霸史、起居注、舊事、職官、儀注、刑法、雜傳、地理、譜系、簿錄,共13類。 【子部】儒、道、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兵、天文、曆數、五行、醫方,共14類。 【集部】楚辭、別集、總集,共3類。 附: 【道經】經戒、服餌、房中、符籙,共4類。 【佛經】大乘經、小乘經、雜經、雜疑經、大乘律、小乘律,雜律、大乘論、小乘論、雜論、記,共11類。 共計55類,著錄四部書及道佛經典6,520部、56,811卷。自表面而看,是承襲自晉以來祕閣的四部分類,但自精神而言,也兼採了阮孝緒《七錄》的優點,類目多承襲自七錄。部名以經史子集取代甲乙丙丁,這是中國第一部以學術作為部名的四部書目。 《隨書經籍志》的部次著重於書的體裁,而漠視其學術內容;以書目作弘道設教的工具;既以學術作為部名,但對經史子集的界限,並無嚴謹的釐定,均對後代影響甚大,為正統派目錄的先導。 《隋志》的四部每類書目之後,各有小序一篇,每部之後各有總序一篇,附錄的道佛兩部則僅各有總序,每類無小序,又有後序一篇,志首冠以大序,共有序文48篇,與大序所言「凡五十五篇」不合。是否原《經籍志》之道佛兩部15類本有小序,併入《隋書》後有所刪削,今已不可考。
返回「
隋書經籍志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