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诗 的原始碼
←
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诗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诗人苏轼传闻.jpg|350px|缩略图|右|<big>诗人苏轼(诗情画意)</big>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216/e3952c68d33441c09a7f46122be530ac.jpeg 原图链接] [https://www.sohu.com/a/210881402_654784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诗'''》是北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的作品之一。 苏轼的作品在当时就驰名遐迩,在辽国、高丽等地都广受欢迎。[[北宋]]末年,[[朝廷]]一度禁止苏轼作品的流传,但是禁愈严而传愈广。到了南宋党禁解弛,苏轼的集子又以多种版本广为流传,以后历代翻刻不绝。 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人们争相从苏轼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在金国和[[南宋]]对峙的时代,苏轼在南北两方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诗不但影响有宋一代的诗歌,而且对明代的[[公安派]]诗人和清初的宋诗派诗人有重要的启迪。苏轼的词体解放精神直接为南宋辛派词人所继承,形成了与婉约词平分秋色的豪放词派,其影响一直波及清代陈维崧等人。苏轼的[[散文]],尤其是他的小品文,是明代标举独抒性灵的公安派散文的艺术渊源,直到清代[[袁枚]]、[[郑燮]]的散文中仍可时见苏文的影响。 苏轼还以和蔼可亲、幽默机智的形象留存在后代普通人民心目中。他在各地的游踪,他在[[生活]]中的各种发明都是后人喜爱的话题。在宋代作家中,就受到后人广泛喜爱的程度而言,苏轼是无与伦比的。 <center>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诗</center> {{Cquote| 秋后风光雨后山,满城流水碧潺潺。 烟云好处无多子,及取昏鸦未到间。 洛邑従来天地中,嵩高苍翠北邙红。 风流耆旧消磨尽,只有青山对病翁。 白汗翻浆午景前,雨余风物便萧然。 应倾半熟鹅黄酒,照见新晴水碧天。 疾雷破屋雨翻河,一扫清风未觉多。 应似画师吴道子,高堂巨壁写降魔。 客路三年不见山,上楼相对梦魂间。 明朝却踏红尘去,羞向清伊照病颜。 |[北宋]苏轼}}
返回「
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诗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