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18.92.8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表象 的原始碼
←
表象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表象.jpeg|有框|右|<big>表象</bi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1112/55d4dc419b46401db8e784cb8f8f54f5.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353133973_120310340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表象'''(心理图像),在大多数情况下,就像感知到某些物体、事件、场景,不过对[[感官]]而言,感知对象实际上并不存在。有些时候,尤其是在入眠期和半醒(半意识)状态下,这时的表象有着快速、变幻无常、不由自主的特点,因此会违背[[知觉]],呈现千变万化的场景,以致不能清楚辨识目标。 表象有时会与[[行为]]或想像的体验,产生相同的效果。 表象的性质、成因、功能,长期以来一直是[[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ref>[https://www.sohu.com/a/254884647_464088 什么是认知?什么是认知科学? ],搜狐,2018-09-20 </ref>、神经科学研究及争议的主题。“表象”或“意象”作用当代研究人员的措辞,可包含来自任何感官输入源的资讯; 例如人们可能会体验听觉表象、嗅觉表象等。 然而,大多数的哲学和[[科学]]研究都集中在“视觉表象”上。 有时人们会认为,某些种类的动物与人类一样,也能够体验表象。 但是由于这一现象本质上是内省的,所以几乎没有证据支持或反对这种观点。 乔治·贝克莱、大卫·休姆等[[哲学家]]以及诸如威廉·冯特、威廉·詹姆士等早期实验[[心理学家]],将一般的思想(想法、意念)理解为表象。如今普遍相信,许多表象作为心智表征(或心理模型 )在[[记忆]]和思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威廉·布兰特(William Brant, 2013, p. 12)将“表象”这一用语的科学用法追溯到1870年,约翰·丁达尔发表了名为“想像力的科学利用”的演讲。有些人甚至认为,表象最好理解为一种内在、心理、神经的表征;而入眠表象和半醒表象的情形,根本不具表征性。另一些人则对“表象等同于任何此类心灵或[[大脑]]的表征(或直接由其引起)”表示反对,但也不考虑表象的非表征型式。 2010年, IBM申请了一项[[专利]],可从人脑中提取人脸表象。它使用梭形面部区域的脑测量反馈回路,激活程度与[[人脸识别|面部识别]]的程度成正比。 这项专利于2015年发布。
返回「
表象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