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244.8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萊茵戰役 的原始碼
←
萊茵戰役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0 0 10px"> {| class="wikitable" |- ! <p style="background: #0088A8; color: #FFFFFF; margin:auto; padding:5px 0;”>萊茵戰役<br></p> |- |<center><img src="https://www.itsfun.com.tw/cacheimg/a1/c4/1dc16d6244938e0f096b50709f3e.jpg" width="280" ></center><small>[https://www.itsfun.com.tw/cacheimg/a1/c4/1dc16d6244938e0f096b50709f3e.jpg 圖片來源 itsfun.com] <br> '''名稱''' 萊茵戰役 '''日期''' 1796年6月至1797年2月 '''地點''' 南德意志 '''參戰國家''' [[奧地利]]、[[士瓦本]]、[[薩克森]]、[[巴伐利亞]] \ [[法國]] '''結果''' 奧地利人獲勝 </small> |} </div> '''萊茵戰役'''中,兩支反法同盟軍團於卡爾大公的統率下,運用計謀擊退了[[法蘭西共和國]]的兩支軍團。這是[[第一次反法同盟戰爭]](法國大革命戰爭的一部分)的最後一場大規模戰役。 法國對奧地利的軍事戰略是要求三管齊下入侵包圍[[維也納]],在理想的情況下可占領這座城市,迫使[[神聖羅馬帝國]]<ref>[http://www.histsyn.com/2017/08/hre01.html Syngraphy: 神聖羅馬帝國是什麼?]-書史</ref>皇帝就範,以接受法國大革命的領土完整。法國人派出了由儒爾當率領的桑波耳與默茲軍團,對抗北部的奧地利下萊茵軍團;由尚·維克多·莫羅率領的萊茵與摩澤爾軍團,迎戰南部的奧地利上萊茵軍團;而第三支軍團,即義大利軍團,則由拿破崙親自指揮,穿過義大利北部逼近維也納。義大利軍團的早期勝利最初迫使同盟指揮官卡爾大公將達戈貝特·西格蒙德·馮·武姆澤指揮的25000名士兵轉移到義大利北部。這削弱了沿萊茵河從巴塞爾到北海間340公里戰線的盟軍力量。後來,儒爾當的桑波耳與默茲軍團做了一次佯攻,誘使卡爾將部隊進一步向北轉移,讓莫羅在6月24日的[[克亞爾之戰]]中渡過萊茵河,擊敗了大公的帝國分遣隊。7月下旬,法國軍團深入德意志東部和南部,逼迫神聖羅馬帝國的南部各邦簽訂了懲罰性的停戰協議。到了8月,法軍因戰線擴張而過於分散,法國將領之間的競爭也使兩軍之間的合作變得複雜。由於兩支法國軍團獨立作戰,卡爾得以讓馬克西米利安·巴耶·馮·拉圖爾率領一支較弱的軍團擋在最南端的莫羅前面,並籍此向身處北部的[[威廉·馮·瓦滕斯萊本]]的部隊轉移了許多援軍。 在8月24日的安貝格之戰和9月3日的符茲堡之戰中,卡爾擊敗了儒爾當的北方軍團,迫使法軍後撤,最終撤退至萊茵河西岸。隨著儒爾當戰敗並退入法國,卡爾派[[法蘭茲·馮·韋爾內克]]去監視桑波耳與默茲軍團,以確保他們不會試圖在萊茵河東岸奪回據點。在設法得到布魯薩爾和克亞爾的萊茵河渡口後,卡爾又迫使莫羅向南後撤。冬季,奧地利人在對克亞爾和許寧根的圍城戰中瓦解了法國人的橋頭堡,迫使莫羅的軍團撤回法國。儘管卡爾在萊茵蘭取得了成功,但奧地利人仍在義大利的戰事中不敵拿破崙,最終導致《[[坎波福爾米奧條約]]》的簽署。
返回「
萊茵戰役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