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9.27.16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華夏民族 的原始碼
←
華夏民族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雲林縣政府新聞參考資料[發布單位]:衛生局 [111.04.09] 雲林縣今日新增 1 例本土病例(26783),本土個案累計確診 35 例(自 110 年 5 月 1 日統計至 今),本土個案及境外移入累計確診 125 例(自 108 年 12 月統計至今),全國今日共新增 578 例 COVID-19 確定病例,分別為 442 例本土個案及 136 例境外移入。 [[File:華夏民族.jpg | thumb | 300px | 華夏民族 <br> [https://www.epochtimes.com/b5/21/8/27/n13192762.htm 原圖鏈接] ]] '''華夏民族'''(Chinese nation)是漢族的前身,華夏又稱“華”、“諸華”、“夏”、“諸夏”、“中夏” 。 *是古代居住於[[中原地區]]的[[漢民族]]的先人為區別四夷(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的自稱,又稱中華。 *[[西周]]分封建國,最多時分封了八百多個諸侯小國家,這些小國總稱為“諸夏”。 *“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暱,不可棄也”(《[[左傳]]》)。 *周王東遷洛邑(洛陽)後,王室的權威下挫,諸侯國之間頻繁兼併,列強國家出現。 *這一時期的“夏”限指中原地區,“居楚則楚,居越則越,居夏則夏”(《[[荀子]]》),此時,“華”字開始用於文字表述中,“推衍出一個‘華’字來,按華字古音敷,夏字古音虎,其音相近,增用一個字有加重語氣的作用。 *二字可單用,亦可以合用,夏和華二字互舉為文,與裔和夷二字互舉為文相同”。 *《左傳》裏的記載有“裔不謀夏,夷不亂華”,“楚失華夏,則析公之為也”,“今而始大,比於諸華”,“諸華必叛”,“獲戎失華,無乃不可乎”,“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華夏兩字並稱,在[[春秋時期]]就有了,但使用之初,是指中原一帶,或有中原地區生活方式的地方。 *[[漢朝]]以後又稱漢人,但是華夏這個稱謂並沒有因此消失,而是延續。 *二十世紀之前使用得最多的稱謂是“華夏人”。 *比如漢朝多以”華夏人“自居。 *[[明朝]]既以漢自居也以華夏自居,兩個詞為同義詞。 *漢族和華夏族作為整體族稱是自從漢朝最普遍的。 *華夏族,又稱[[河洛民族]],是華族和夏族的合稱,在周朝時曾自稱為諸夏或華夏。 *是古代中原的主體民族,起源自黃河中游,在商周時期逐漸成型並在後來的征伐擴張中與周圍各民族融合,逐漸形成今日漢族之前身。 *“華夏民族”一詞,中國人經常使用,或稱中國為“華夏”。 *關于“華夏民族”一詞的來歷,《說文》將“華”解釋為“榮”,將“夏”解釋為“中國之人”。 *“中國”即指“中的”、“中州”、“中土”等,在春秋時期一般包括鄭、蔡、沈、申、息等國。
返回「
華夏民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