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8.32.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臺灣府城大西門 的原始碼
←
臺灣府城大西門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10px 0 10px; text-align:left" |<center>'''臺灣府城大西門'''<br><img src="https://cdntwrunning.biji.co/800_ex_55013250deff1.jpg" width="250"></center><small>[https://tainan.biji.co/news/detail/3005/%E5%BA%9C%E5%9F%8E%E5%A4%A7%E8%A5%BF%E9%96%80%E9%81%BA%E5%9D%80/ 圖片來自台南筆記]</small> |} '''臺灣府城大西門''',別名'''鎮海門''',是[[清朝]]建造[[臺灣府城]]的14座城門之一,創建於清雍正元年(西元1723年)。位於今日台南市中西區[[和平]]街90號<[[西羅殿]]>的廟址,就是大西門的[[遺址]]<ref>[https://tainan.biji.co/news/detail/3005/%E5%BA%9C%E5%9F%8E%E5%A4%A7%E8%A5%BF%E9%96%80%E9%81%BA%E5%9D%80/ 府城大西門遺址],台南筆記,2015-03-12</ref> 。 清乾隆元年(西元1736年)改以土、石建構城門,並建城樓。 清乾隆53年(西元1788年)[[林爽文事件]]之後,清朝政府意識到城防的重要性,於清乾隆56年(西元1791年)大西門向東遷移至[[宮後街]](今西門與民權路口)。 清道光15年(西元1835年)自小西門起,繞大西門至小北門止,擴建外城,另外加開[[奠坤門]]、[[兌悅門]]、[[拱乾門]]三座城門,加強府城西緣[[濱海]]防務。 大西門是官民從[[臺江內海]]進出府城的主要[[出入口]],也是早期赴台[[履任]]官員上岸地方,在此設有<[[接官]]亭>。是臺灣府城最重要的[[門戶]]。 日本明治35年(西元1902年)為擴建市街拆除大西門城樓,未留下任何[[遺跡]]。
返回「
臺灣府城大西門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