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6.17.19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维扬大班 的原始碼
←
维扬大班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维扬大班'''[ wéi yáng dà bān ] 即绍剧。原系民间香火会娱神的宗教活动,剧目大都来自神书、宝卷。<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0941586759206576&wfr=spider&for=pc 绍剧“第一女老生”钱慧韵辞世 享年93年]中新网</ref>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img src=" https://img1.baidu.com/it/u=459224300,2768523491&fm=253&fmt=auto&app=138&f=JPEG?w=500&h=354 " width="180"></center><small>[]</small> |} 明嘉靖年间,秦腔自北方流传到浙江绍兴,与余姚腔融合,逐步形成一种激越昂扬的新腔,称为“[[调腔]]”,最鲜明的是“二凡”,腔调和秦腔,初为吹唱道士班和 堂名班等坐唱形式,一人兼唱多行脚色,并以大锣、大鼓、铙钹伴奏。搬上舞台后,称“绍兴高调班”。 明末清初,昆腔盛行,继而乱弹传入,高调班纷纷兼唱昆腔和乱弹,形成三合班。 清乾隆年间(1723-1735年)开始[[盛行]]。 咸丰、同治年间,高腔和昆腔逐渐失去观众支持,特别在农村,乱弹备受欢迎,于是艺人改唱乱弹为主,称绍兴乱弹班。 清末民初,绍剧开始进入上海。受京班(京剧戏班)影响,化妆及舞台陈设均有改善,舞台开始设置软、硬布景和聚光灯,化妆趋向细致。 20世纪30年代,[[女旦]]登台,[[戏装]]、头饰日益鲜丽精巧,扮相逐渐规范。 20世纪30至40年代,从其他剧种引进置景技巧,盛行机关布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按剧情进行舞台美术设计。 1950年,绍兴乱弹正式定名为绍剧。 建国初期,有同春、同兴、新民等九个民间职业剧团。后经登记、合并,数量虽稍有减少,但由于招收新学员办了数期培训班,培养了接班人,使绍剧得到较大的发展。 1956年,改同春绍剧团为浙江绍剧团。1965年有专业绍剧团六个。“文化大革命”中绍剧受到摧残,粉碎“四人帮”后得到复苏。 80年代起,逐渐以化学材料代替棉布、木材制作布景和道具,并借鉴其他剧种进行舞台美术改革,但在变革中始终保持了绍剧的特色。 到1982年,有浙江省绍剧团和绍兴县、萧山县等三个专业绍剧团、一个绍剧训练班。 建国后,整理改编了不少传统剧目,编创了一大批现代戏、历史剧。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有《龙虎斗》、《后朱砂》、《火焰山》、《芦花记》、《香罗带》、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编创的现代戏有《血泪荡》和《阿Q正传》,历史剧有《于谦》等。其中《芦花记》曾在1954年华东区戏曲会演上获奖;《于谦》在1979年获文化部颁发的演出一等奖,剧本二等奖;《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于1960年由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
返回「
维扬大班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