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3.237.24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米拉·奈兒 的原始碼
←
米拉·奈兒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0 0 10px"> {| class="wikitable" ! <p style="background: #0088A8; color: #FFFFFF;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米拉·奈兒 </p> |- |<center><img src="https://d1okx4gh513q4s.cloudfront.net/files/84483139190642618-nair-mira-new.two-thirds.jpg" width="280" > </center> <small>[https://www.thelavinagency.com/speakers/mira-nair 圖片來自thelavinagency] <br> '''出生''' 1957年10月15日<br> '''母校''' [[哈佛大學]]<br> '''專業領域''' 印度裔女性導演<br> '''首部電影''' 《早安,孟買!》<br> '''外語片提名''' [[奧斯卡]],[[金球獎]]</small> |} </div> '''米拉·奈兒'''(英語:Mira Nair,印地語:मीरा नायर),{{bd|1957年|10月15日|}})出生於[[印度]][[奧里薩邦]]的一個中產家庭,為該家庭中最小的女兒。接受天主教學校的教育,在印度[[德里大學]]修習[[社會學]]及劇場,此期間並成為一名劇團演員,直到她19歲時(1976年)獲得美國[[哈佛大學]]全額獎學金之後到該校繼續修習社會學。 在[[哈佛大學]]接受教育,住在紐約市,利用她對身份衝突的自然把握,製作了探索種族、性別、代際衝突、文化挪用和流離失所的電影。作為一個尖銳的演講者,她完美地捕捉到了世界各地數百萬移民所感受到的相互競爭的世界的拉鋸。曾公開想法:”我在人們身上尋找人性,無論政治有多大或局勢有多麼壓抑。我想幫助我們為自己舉起一面鏡子”。(原文:”I look for the humanity in people, however big the politics or oppressive the situation may be. I want to help us hold a mirror to ourselves.”) 導演的作品包含數部探討印度及美國文化的紀錄片及電影,例如近年作品《同名之人》<ref>[http://edition.cnn.com/2007/SHOWBIZ/Movies/06/28/mira.nair/index.html?iref=newssearch CNN為《同名之人》對Mira Nair進行的專訪]</ref> ,並成立有一間電影製作公司([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509154502/http://www.mirabaifilms.com/home.html Mirabai Films] )。目前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擔任助理教授。並以旅居紐約、烏干達等地的經驗進行拍攝,並於[[烏干達]][[坎帕拉]]籌建電影學校<ref>[http://news.bbc.co.uk/2/hi/south_asia/4080946.stm BBC NEWS訪談:Mira Nair - It's Just Not Bollywood]</ref>。 最初是先拍攝紀錄片,直到1988年推出其首部電影 《早安,孟買!》(Salaam Bombay!)[http://en.wikipedia.org/wiki/Salaam_Bombay%21] ,以本片獲得[[坎城影展]]專門頒發給發行首部電影的優秀導演之金攝影機獎,同時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提名及[[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提名。 導演作品有《密西西比馬薩拉》(Mississippi Masala)、《舊愛新歡一家親》(The Perez Family)、《雨季的婚禮》(Monsoon Wedding)、《浮華新世界》(Vanity Fair)、《同名之人》(Namesake)等電影。
返回「
米拉·奈兒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