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1.198.23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石岡穀倉 的原始碼
←
石岡穀倉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石岡穀倉.jpg |thumb|400px|有框|右| [https://www.17papago.tw/2017/09/blog-post_91.html 圖片來源一起趴趴照部落格]]] '''石岡穀倉'''建於民國三十年左右,由[[日本]]人設計建造,因日本[[地震]]頻繁且比[[台灣]]更嚴重,故在[[建築]]設計上(包含地基及地上建物)四週和隔間牆壁斜撑特別多 ,它經歷九二一大地震仍然完好如初,是台灣現存最完整的日式瑴倉 。 建物裡面分二大部分,一是碾米廠 ,一是稻穀存放間 ,收集一些農業社會時期之古農用工具。在農業社會時期,穀倉是替政府收地方稅的公庫之一(用稻穀代替現金繳稅的地方),相當於現今的地方稅務局,其除具歴史、[[文化]]之意義外,還可借此提醒參觀遊客要有糧食危機意識的重要性,也借機傳達大家注重環保,不要再有破壞[[土地]]濫墾濫伐的舉止。 這棟充滿石岡人回憶的歷史性穀倉,建於民國24年(昭和10年),關刀山大地震過後,是[[日本人]]以防震結構工法所建造而成的碾米廠。閒置多年之後,面臨了被拆除的命運,卻在九二一地震中奇蹟式的保存完整,引起許多建築學者前來取經,一時之間聲名大噪,石岡區圖書館於是向文化局提報為歷史性建物,不但不必拆,並且得以重新整建,並於94年7月1日正式開放。 穀倉裡面展示著日據時代至今的[[古董]]碾米機、用防震工法結構而成的斜撐式[[紅檜]]樑柱,以及竹編夾泥的牆面,遊客可入內自由參觀,或者在假日時,向文化協會預約專業的導覽解說。至於穀倉旁邊,則陳設著一座石磨,可以讓遊客體會古早時代製作豆漿的辛苦,如果懶得動手,這裡也販售現成的豆漿,醇厚的滋味,令人齒頰留香!<ref>[https://travel.taichung.gov.tw/zh-tw/Attractions/Intro/826/%E7%9F%B3%E5%B2%A1%E7%A9%80%E5%80%89]臺中觀光旅遊網</ref> 日治大正年間,日人為管理[[臺灣]]稻米農作產銷,於各地設置信用組合,二戰後才改為農會組織。農業曾是早期民生、經濟的主要命脈,稻米生產更是石岡的農產主力,因此農會承擔起加工、推廣及改良的重責大任,當時的碾米穀倉工廠極具重要地位,亦是石岡區歷史發展不可或缺的一環。 石岡農會的「碾米穀倉」興建於日治時期昭和17年(西元1942年),具有碾米工廠功能,結構上屬精密木構造,於日治時期昭和10年(西元1935年)曾遇大地震,因此進行增加了加固工法。後續因農業逐漸轉型,稻米產量遽減的趨勢下,無可避免的走入歷史。又於民國88年(西年1999年)遭遇921大地震後毀損,經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補助柒佰萬元,及原石岡鄉公所自籌柒佰伍拾伍萬元,經公所辦理發包及修復竣工迄今。 市府於民國91年4月16日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石岡鄉農會碾米穀倉」,成為本市[[文化]]資產。後因配合市府辦理「變更[[石岡水壩]]特定區計畫(第4次通盤檢討)」暨「擬定石岡水壩特定區計畫細部計畫案」確認穀倉實際坐落範圍,劃設保存區範圍,續於民國107年5月18日重新登錄名稱為「石岡農會碾米穀倉」、暨修正其定著土地範圍、廢止原公告事項並自公告日生效。 <ref>[https://www.tchac.taichung.gov.tw/historybuilding?uid=34&pid=68]臺中市文化資產處網</ref>
返回「
石岡穀倉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