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6.186.15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石吊兰 的原始碼
←
石吊兰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 石吊兰.jpg|thumb|right|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2507/3899505829_3259c5df2b_z.jpg 原圖連結石吊兰] [https://www.flickr.com/photos/eflora/3899505829 「來源:flickr」] ]] '''石吊兰''' 是双子叶植物纲,菊亚纲,唇形目内的物种之一,常绿小灌木,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不怕水涝,喜肥,在土壤肥沃地区生长茂盛,入药具有祛风除湿;化痰止咳;祛瘀通经的功效。 信息简介 石吊兰 石吊兰 石吊兰:出自《植物名实图考》 拼音名:ShíDiàoLán 英文名:FewflowerLysionotus,FewflowerLysionotusHerb,HerbofFewflowerLysionotus 别名:黑乌骨、石豇豆、石泽兰、小泽兰、岩豇豆、岩石茶、岩泽兰、岩石兰、巴岩草、肺红草、瓜子草、石花、产后茶、山泽兰、石三七、石虎、岩参、石豇豆、石杨梅、岩头三七、岩条子、竹勿刺、员兰、地楷杷 药材基源:为苦苣苔科植物石吊兰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ysionotuspauciflorusMaxim 采收和储藏8-9月采收,鲜用或晒干。 化学成份:全草含石吊兰素,即内华达素(nevade-nsin)[1-3]。 药理作用:体外结核菌抑菌试验表明,石吊兰素(岩豆素)在200μg/ml浓度下有抗菌作用。 性味:味苦;辛;性平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 化痰止咳;祛瘀通经。 主风湿痹痛;咳喘痰多;月经不调;痛经;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浸酒服。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外洗。 注意:《广西本草选编》:孕妇忌服。 石吊兰 石吊兰 折叠编辑本段形态特征 属苦苣苔科。常绿附生半灌木。匍匐茎灰褐色,老枝黄棕色,不分枝或少分 石吊兰 石吊兰 枝,幼枝常有短毛,皮微有皱纹。叶对生或三致数片轮生,革质,有短柄或近无柄紫红绿色;叶片大小、形状变化较大,楔形、楔状条形,狭矩圆形, 狭卵形,或倒卵形,先端钝或短尖,基部楔形或钝园,边缘在中部以上有牙齿,下部全缘或微波状,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淡绿色,无毛。花序腋生,有花1-4朵,苞片小,早落;花萼5深裂至基部,裂片三角状条形;花冠白色至淡红色,常带紫色,管状,中部以上膨大,近二唇形,上唇2裂,下唇3裂,无毛;雄蕊4,能育雄蕊2;花盘杯状,4裂,雌蕊单一,无毛。蒴果1-2个,条形。 折叠编辑本段来源 石吊兰 石吊兰 为苦苣苔科吊石苣苔属植物石吊兰Lysionotus pauciflorus Maxim.,以全株入药。四季可采,洗净晒干或鲜用。 注:吊石苣苔Lysionotus carnosus Hemsl.也作石吊兰入药;石豇豆Lysionotus cavaleriei Levl、石光棍(岩参)Lysionotus settatus D. Don与石吊兰功效类似。 折叠编辑本段原形态 石吊兰 石吊兰 石吊兰常绿小灌木。茎长7-30cm,有匍匐茎,常攀附于岩石上,不分枝或少分枝,幼枝常具短毛。叶对生或3-5叶轮生;有短柄,长1-5mm;叶生革质,形状弯化较大,线形、线状披针形、狭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1.5-5.8cm,宽0.4-1.5(-2)cm,先端急尖或钝,基部钝,宽楔形或的圆形,边缘在中部以上或上部有少数牙齿或小齿,有时近全缘,两面无毛,侧脉不显。花单生呀2-4朵集生成聚伞花序状,顶生或腋生;花序梗纤细;苞片小,披镖形;花萼5深裂,裂片线关三角形;花冠白色或淡红以或带淡紫色条纹,长3.5-4.8cm,檐部二唇形,上唇2裂,下唇3裂;能育雄蕊2,花药相连退化雄蕊2;花盘杯状,4裂;雌蕊长2-3.4cm,内藏;子房线形,花柱短,柱头弯。蒴果线形,长5.5-9cm,宽2-3mm。种子纺锤形,长不及1mm,先端具长毛。花期7-10月,果期9-11月。 折叠编辑本段中药属性 【拼音名】Shí Diào Lán 【英文名】Few-flower Lysionotus ,Fewflower Lysionotus Herb, Herb of Fewflower Lysionotus 【别名】黑乌骨、石豇豆、石泽兰、小泽兰、岩豇豆、岩石茶、岩泽兰、岩石兰、巴岩草、肺红草、瓜子草、石花、产后茶、山泽兰、石三七、石虎、岩参、石豇豆、石杨梅、岩头三七、岩条子、竹勿刺、员兰、地楷杷[1] 【来源】 药材基源:为苦苣苔科植物石吊兰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ysionotus pauciflorus Maxim. 采收和储藏:8-9月采收,鲜用或晒干。 【化学成分】全草含石吊兰素,即内华达素(nevade-nsin)。 【作用】体外结核菌抑菌试验表明,石吊兰素(岩豆素)在200μg/ml浓度下有抗菌作用。 【性味】味苦;辛;性平 【功能主治】 清肺消痰,凉血止血,祛湿化滞,通络止痛。治肺热咳嗽,吐血,崩带,菌痢,疳疾,风湿痹痛,跌打损伤。[2] ①《植物名实图考》:"通肢节,治跌打,酒病。" ②《草木便方》:"消痰,追毒,化食,养阴血。治风湿气肿,头闷眼花,诸虚。" ③《分类草药性》:"治吐血,腰膝痛,去风除湿,跌打损伤。" ④《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清肺止咳,凉血止血。" ⑤《四川武隆药植图志》:"治妇女血气病。" ⑥《四川中药志》:"治妇女崩带,风湿痹痛,小儿疳疾及内伤喘咳。" ⑦《文山中草药》:"清热燥湿,消肿止痛。治菌痢,风湿疼痛,皮肤化脓性感染。" 折叠编辑本段各家论述 1.《植物名实图考》:通肢节,治跌打,酒病。 石吊兰 石吊兰 2.《草木便方》:消痰,追毒,化食,养阴血。治风湿气肿,头闷眼花,诸虚。 3.《分类草药性》:治吐血,腰膝痛,去风除湿,跌打损伤。 4.《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清肺止咳,凉血止血。 5.《四川武隆药植图志》:治妇女血气病。 6.《四川中药志》:治妇女崩带,风湿痹痛,小儿疳疾及内伤喘咳。 7.《文山中草药》:清热燥湿,消肿止痛。治菌痢,风湿疼痛,皮肤化脓性感染。 折叠编辑本段考证 石吊兰 石吊兰 出自《神农本草经》。 1.《吴普本草》:石吊兰,生下地水旁。叶如兰,二月生,香,赤节,四叶相植支节间。三月采。 2.《雷公炮炙论》:凡使石吊兰须要别识雄雌,其形不同。大石吊兰形叶皆圆,根青黄;小石吊兰,叶上斑,根头尖。 3.陶弘景:石吊兰,今处处有,多生下湿地。叶微香,可煎油,或生泽傍,故名石吊兰,亦名都梁香,可作浴汤,人家多种之,而叶小异。今山中又有一种甚相似,茎方叶小强,不甚香。既云石吊兰,又生泽傍,故山中者为非,而药家乃采用之。 4.《唐本草》:石吊兰,茎方,节紫色,叶似兰草而不香。今京下用之者是。陶云都梁香乃兰草尔,俗名兰香,煮以洗浴,亦生泽畔,人家种之,花白,紫萼,茎圆,殊非石吊兰也。 5.《本草图经》:石吊兰,生汝南诸大泽傍,今荆、徐、随、寿、蜀、梧州、河中府皆有之。根紫黑色,如粟根。二月生苗,高二、三尺。茎干青紫色,作四棱。叶生相对,如薄荷,微香。七月开花,带紫白色,萼通紫色,亦似薄荷花。三月采苗,阴干。荆、湖、岭南人家多种之。寿州出者无花子。此与兰草大抵相类,但兰草生水旁,叶光润,根小紫,五、六月盛;而石吊兰生水泽中 石吊兰 石吊兰 及下湿地,叶尖微有毛,不光润,方茎紫节,七月、八月初采,微辛,此为异尔。 6.《纲目》:吴普所说,乃真石吊兰也。雷斅所说大石吊兰即兰草也,小石吊兰即此石吊兰也。 7.《纲目拾遗》:兰草有数种。石吊兰,今人呼为奶孩儿者是也。此草方茎紫花,枝根皆香,人家多植之,妇女暑月以插发,入药走血分。省头草,叶细碎如瓦松,开黄花,气微香,生江塘沙岸旁,暑月土人采之,入市货卖,妇人亦市以插发,云可除污垢,未见有入药用者。又有香草,叶如薄荷而小,香气亦与薄荷迥别,五月、六月间,人家买以煎黄鱼,云可杀腥代葱,此即所谓罗勒者是也。又有孩儿菊,叶如山马兰而长,近皆以此作石吊兰用入药,云可治血。此四种皆香草,惟奶孩儿草香尤峻烈。濒湖《纲目》兰草释名下,概以省头草、孩儿菊混立一类,殊欠分晰。至其集解所详形状,则又以孩儿菊为石吊兰,附方中则又认省头草为兰草,皆非确实也。 折叠编辑本段药用植物栽培 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湿润气候。在6、7月高温多雨季节生长旺盛。耐寒,不怕水涝,喜肥,在土壤肥沃地区生长茂盛,以选向阳、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或砂壤土栽培为宜;不宜在干燥、贫瘠和无灌溉条件下栽培。栽培技术:用根茎或种子繁殖。生产上以根茎繁殖为主。 根茎繁殖:在采挖根茎时,选色白、粗壮、幼嫩的根茎,切成10-15cm长小段,按行距30-45cm,株距15-20cm,立即栽种,每穴栽2-3段,覆土厚5cm,稍镇压后浇水。冬种的于次年春出苗,春种10d左右出苗。每1hm2用种量750-900kg。 种子繁殖:种子采收后,于3-4月间条播,行距30cm,播后覆土,稍加镇压。种子发芽率50%-60%。土壤温度在17-20℃左右,有足够的温度播种后,约10d左右出苗。每1hm2播种量3.75kg。 田间管理:幼勒期注意除草、松土。当苗高30cm,封垄以后,可以不乾地除草,但此时应注意浇水,保持土壤湿润。苗高10-15cm及第1次收割以后,都应进行追肥,施用腐熟人畜粪水,或施用硫酸铵每1hm2225-300kg。种植2-3年后,植株丛生,应行翻栽。 病虫害防治:病害有锈病,可用敌锈钠200-300倍液,加少许合成洗衣粉,喷雾防治。虫害有尺蠖,6、7月发生,可用90%敌百虫800-1000倍液喷雾。紫苏野螟。幼虫为害叶部,北京于7-9月间出现,防治方法:清园,处理残株,收获后翻耕土地,减少越冬虫源。 折叠编辑本段生药材鉴定 折叠性状鉴别 茎呈圆柱形,长短不一,直径2-5mm,表面灰褐色或灰黄,有粗 石吊兰 石吊兰 皱纹,节略膨大,节间长短不一,有叶痕及不定根,质脆易折,断面不整齐,黄绿色。叶轮生或对生,多已胶落,完整叶片展平后呈长圆形至条形,长12-15mm,宽3-16mm,先端钝尖,叶上半部有疏锯齿,边缘反卷,厚革质;叶面草绿色,叶背黄绿色,主脉下陷,北面凸起。气微,味苦。 显微鉴别茎横切面:木栓层由数层木栓细胞组成。木栓形成层明显。皮层由10数列细胞组成,靠近木栓形成层处有断续排列的纤维环,间有石细胞分布鞋,其层纹及孔沟明显,胞胞腔狭小,有的胞腔内含有棕色物质。内皮层明显。韧皮部连成环状;木质部导管类圆形或多角形,大小不等,单个散在或数个排成单列。髓部较宽广,细胞类圆形,壁落,薄壁细胞中充满圆形、卵形和椭圆形的淀粉粒,直径9-28μm。 叶横切面:上表皮为1列长椭圆形细胞,其内方为2-3列大型上皮细胞,呈椭圆形或类圆形,下表皮细胞较小,排列紧密,有气孔。栅栏组织细胞1列,栅状细胞形状上宽下狭,排列整齐。主脉维管束外韧型。木质部导管呈多边形,放射状排列,主脉下方近下表皮处有1-2列厚角细胞,其间可见稀疏散在的单个纤维。[2] 粉末特征:棕黄色或黄绿色。 ①纤维锥形或梭形,长100-300μm,直径20-30μm,胞腔狭窄,壁厚,孔泡及层纹明显。 ②石细胞长方形,胞腔大,具孔,沟。 ③ 气孔为不定式。 ④导管为梯形、螺纹。 ⑤木栓细胞呈多边形,有细微的疣状突起。 ⑥ 淀粉粒众多,单个散在,圆形、卵圆形或椭圆形,直径9-28μm,脐点及层纹不明显。 折叠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粗粉3g,加水50ml,煮沸30min,趁热滤过,滤液蒸干,残潭加乙醇2ml使溶解,滤过,滤液加镁粉少量与盐酸5-6滴,溶液显深红色。(检查黄酮类成分) (2)薄层色谱取本品粗粉3g,加乙醇15ml,回流15min,趁热滤过,滤液浓缩至约10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取石吊兰素10mg,加乙醇10ml溶解作为对照品溶液。分别吸取对照品和供试品溶液点于同一硅胶G板上,以氯仿-丙酮(15:1)展开。日光下供试品在与对照品同一位置上显同样色斑。喷三氯化铝后颜色加深;在紫外光下照射10-15min,显紫红色荧光。 參考資料 [[Category:370 植物學總論]] [[Category:410 醫藥總論]] [[Category:430 農業總論]] [[Category:480 商業總論]]
返回「
石吊兰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