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7.72.5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汉字简化 的原始碼
←
汉字简化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汉字简化</big> ''' |- |<center><img src="https://img1.baidu.com/it/u=4176587755,627075639&fm=253&fmt=auto&app=138&f=PNG?w=227&h=217/400/fill/I0JBQkFCMA==/dissolve/70" width="250" ></center><small>[https://www.sohu.com/a/408261341_120785283?_trans_=000014_bdss_dktfyw 圖片來自搜狐网络]</small>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汉字简化'''是中国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务之一。1955年1月7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发布《[[汉字简化方案(草案)]]》。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通过并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2月1日,公告废除1055个异体字。196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出版《[[简化字总表]]》。列入总表的简化字共计2238个,简化偏旁14个。1977年12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了《[[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曾一度试用。由于群众对该方案意见较多,不久停止使用。1981年11月开始对上述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工作。经国务院审定公布后,被群众接受。至此,汉字简化工作基本结束。当前汉字简化工作仍继续进行,主要任务是稳定现行汉字的字形,以适应汉字信息化的要求,特别是要使汉字便于编码输入电子计算机。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世界各国在使用汉字文献中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国广大宣传工作者的愿望。<ref>[https://www.sohu.com/a/408261341_120785283?_trans_=000014_bdss_dktfyw 象形识字——学习活的汉字],搜狐号,</ref> 汉字的演化趋势,是由文字的工具性所决定的。其一是要求加强汉字的表音表意功能,在字形上有所繁化,又或是为着义项的分工而进行分化,而使字形繁化;另一种则是要求形体便于书写,将原先较为复杂的字加以简化。这两方面的要求有时会发生矛盾。汉字一般会通过自身的调节,或是牺牲一些表音表意功能以实现简化,或者是为维护表音表意功能允许字形上有所繁化,最终达到便于使用的目的。然而一般情况下,甲骨文、金文里的繁化与简化字形,现代学者都能以六书为主的汉字造字系统来解释。 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割据,除东周、秦国的大篆规范性较强之外,其余六国的文字彼此之间均存在一定的分歧,俗体广为流行,俗体中有简化的,也有繁化的。但当时之俗体,据现代的文字学家考证,绝大多数都切合六书。 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到小篆,字体逐渐变为以线条符号为主,字形逐渐固定。 晋书记载“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书难成,即令隶人(笔吏)佐书,曰隶书……隶书者,篆之捷也。”同小篆相比,是书写简便的公文字体。隶书在汉代成熟,又叫“佐书”,奠定了方块汉字的基础。 隶书之后,产生了楷书(又叫真书或者正书)、草书、行书等各种字体。以笔画书写来说,这些字体较为方便、易写。除了笔画较简单外,这时期的汉字,还存在着目的在于增进汉字的表音表意功能的繁化现象,增加形符或声符,或者将原先相同的字分成两个,各自表达的意义更加明确。 由于隶变之后仍有不少字结构复杂,笔画繁多,南北朝以来,在常用的楷体汉字中,有一部分出现了较简便的俗字,笔画比正字少的俗字,一般被叫做简体字。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现存的明刻本中,就已经出现了简体字“刘”字的写法。这些俗字则未必能以六书等既有汉字造字系统去解释。 现代有学者在研究中指出,这些俗体的出现,与历史里当时的时局有关。在战乱时期的南北朝、宋、元等朝代,不论手写还是雕板印刷,能找到的俗字都较多。但在唐、明、清等政局安定的朝代,这些俗字就乏人使用,更被当时的学者引为负面教材。
返回「
汉字简化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