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2.248.19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梅文鼎 的原始碼
←
梅文鼎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梅文鼎 | 圖像 = [[File:25.jpg|缩略图]] [[File:梅文鼎2018.jpg|缩略图|center|[https://gss2.bdstatic.com/-fo3dSag_xI4khGkpoWK1HF6hhy/baike/s%3D220/sign=bbb4e5fbdc39b60049ce08b5d9513526/8435e5dde71190efd8bc74c7c71b9d16fdfa6067.jpg 原图链接]]] | 圖像說明 = 天文学家、数学家 | 出生日期 = 1633 | 國籍 = 中國 | 别名 = | 職業 = 天文学家、数学家 | 知名原因 = 被世界科技史界誉为与英国牛顿和日本关孝和齐名的“三大世界科学巨擘” | 知名作品 = 《方程论》</br>《勾股举隅》</br>。 }} '''梅文鼎'''('''Mei Wen Ding''', 1633年 - 1721年) [[清朝]]初年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 <ref>{{cite news|url= http://www.todayonhistory.com/people/201711/29489.html|title=梅文鼎|website=历史上的今天|accessdate=2019-10-20}}</ref> 梅文鼎生于明[[崇祯]]六年3月16日。因自幼聪颖,儿时便随父并塾师[[罗王宾]]仰观天象,遂能了解运旋大意,9岁熟五经,通史事,有“神童”之誉,14岁入县学,15岁补博士弟子员(中秀才),以后屡应乡试不第。20岁时结婚,接着祖父与父亲相继去世,在既要养儿育女,又要守孝的日子里,梅文鼎就再也没有时间去忙于举业了。 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27岁的梅文鼎从同里[[倪观湖]]学习历书《交食通轨》,发现书中立法之故,并为其订讹补缺,撰《历学骈技》2卷,后增至4卷。倪师“叹服”,认为“智过于师”。从此,梅文鼎坚定了研究历算之学的志向。 清[[康熙]]元年(1662年)开始向[[倪正]]学习《大统历算交食法》并订正其讹误。 康熙八年至十六年间,梅文鼎与方中通在金陵([[南京]])四度相晤,交谊深厚,每次都讨论辩难中西数学问题;其后又有多次书信来往。梅文鼎为方中通所撰算书《数度衍》作序;方则为梅著《中西算学通》作序。参与《方程论》讨论,并为之撰序的学者还有[[潘来]]、[[孔兴泰]]和[[袁士龙]]等。 康熙十一年(1672年),梅文鼎撰成第一部数学著作《方程论》。 康熙十二年(1673年)梅文鼎应施润章之请,撰《宁国府志分野稿》《宣城县志分野稿》各1卷,后又应皖江陈默江太史函请,撰《江南通志分野拟稿》1卷。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奉明史馆诸公之召,梅文鼎到达[[北京]],广交学者名流,如昆山[[徐乾学]]、大兴[[刘继庄]]、武进[[杨道声]]、鄞县万斯同、太原阎若璩,以及安溪[[李光地]]等。梅文鼎关于历算的宏论,使史局为其精确,一时名声大振,于是京城各公,都想见梅先生,有的学生想跟其学习,而书说也逐渐流传宫中。梅文鼎在[[北京]]、[[天津]]前后有5年时间(1693年南还),曾撰《明史历志拟稿》3卷。然而由于台官的“畏忌”,他又素性恬淡,始终没有进入“史局”,只是在李光地家和天津等处,设馆授徒和研究学问而已。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梅文鼎应李光地之邀,将其研习天文历法心得以问答形式撰成一书,取名《历学疑问》。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帝南巡至德州,抚臣李光地进所刻梅文鼎《历学疑问》3卷,康熙十分赏识,带回宫细阅。次年春,[[康熙]]将御笔批阅过的本子发还李光地,说:没有错误,只计算方法还没有准备好。是年梅文鼎再次应李光地之请,携弟弟尔素,儿子以燕、孙子瑴成至保定下榻李光地官署中,一方面教授李氏子弟和青年学者,一方面校订所著《弧三角举要》等书,准备付刻。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农历闰四月,康熙帝于南巡途中,在德州运河舟中3次召见梅文鼎,临行时亲赐“积学参微”四字给以褒奖。越明年,又征召其孙梅珏成入内廷蒙养斋学习历算。梅文鼎70岁时撰《勿庵历算书目》1卷,介绍他所著书的内容梗概和写作缘起。晚年他还在家乡孜孜不倦地整理校订平生所著各书,以备刊印。 康熙六十年(1721年),梅文鼎卒于家乡宣城,时年89岁。康熙帝特命江宁织造曹为之治丧事,营墓地;墓在柏枧山口外的达村(俗称荷花塘)。
返回「
梅文鼎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