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7.142.5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核子醫學檢查 的原始碼
←
核子醫學檢查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中央社台北26日電)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大流行,Delta變異株肆虐,斐濟首度承認社區傳播普遍;俄羅斯莫斯科新增死亡病例創單日新高;以色列恢復室內戴口罩規定;澳洲雪梨市中心和郊區封鎖一週。 *根據路透社取得的內部文件,世界衛生組織(WHO)預測,年長者等感染COVID-19風險較高的群體,每年都將須接種追加疫苗,以免感染病毒變異株。 '''核子醫學檢查'''(nuclear medicine examination)受檢者需經由[[靜脈注射]],口服或吸入微量放射性藥物,藥物分佈到特定器官後放出來的[[放射線]],可經由[[核醫攝影器]]予以顯像(此過程稱為造影)。 *核子醫學醫師即可依據[[底片]]不同的[[顯像]]來判讀是否有病變,並計算其功能差異。 *核子醫學掃描檢查是利用不穩定的核子標記在診斷用藥劑上,經過特殊處理,做成各式各樣的試藥。 *把這些試藥注射到病人體內,或是讓病人口服吸收,依據各種試劑不同的特性,分佈到某些特定的器官,例如心臟、骨骼或[[甲狀腺]]或[[病變]]組織。 *這些不穩定的核子,便可放射出極微量的加瑪射線,這些微量的加瑪射線是對人體無害的。 *我們可以利用特製的強而有力的儀器照像,看看這些試藥在各該器官內怎麼分佈,並拿來和正常人的影像比較,從而判斷病人到底患了什麼病,這就是核子醫學的掃描檢查。 *常見的核醫掃描檢查,包括心臟掃描檢查、骨骼掃描檢查、甲狀腺掃描檢查等。 * 核子醫學是利用微量且短[[半衰期]]的[[放射性藥劑]](或示蹤劑)反映體內生理、生化變化以達到疾病診斷及治療目的的一門科學。 *由於醫學知識、儀器及藥學科技的進步,現代核子醫學的使用也從器官組織影像進入分子醫學領域,除以生理、生化主導之功能影像之外,強化其解剖解晰能力亦為近年發展特色之一,其目的不外是希望藉此讓疾病獲得更早期診斷與治療。 *當臨床醫師對病患評估後認為需要時填寫申請單並轉介您到核醫部作檢查,為的是要進一步了解您的疾病情形,以便對您的病情進行最適當的處置。 *核醫學是採用核技術來診斷、治療和研究疾病的一門新興學科。 *它是核技術、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化學、物理和生物學等現代科學技術與醫學相結合的產物。核醫學可分為兩類,即臨牀核醫學和基礎核醫學或稱實驗核醫學。 *早在1913年,海韋希就應用放射性元素作為化學及物理學的示蹤劑。 *1923年他利用Pb在豆類植物進行生物示蹤實驗;1934年用氘水測全身含水量,第一次在人體應用穩定性核素;1935年他首次用P於生物示蹤研究;同年,又創立了中子活化分析法,所以,在核醫學界,海韋希被稱為“基礎核醫學之父”,1943年獲諾貝爾獎。
返回「
核子醫學檢查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