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9.133.16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春秋时期 的原始碼
←
春秋时期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主条目消歧义|关于'''春秋'''的其他意义,请参见[[春秋]]。}}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公元前403年),简称'''春秋''', 是[[东周]]的前半段时期。 春秋时代周天子的势力减弱,群雄纷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当时齐桓公提出「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弑,抑兼併」(尊王攘夷)的思想,因此周天子于表面上仍获尊重。 春秋时期因[[孔子]]修订的《[[春秋 (史书)|春秋]]》而得名。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共二百四十二年。后史学家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平王东迁到[[洛邑]]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或四十四年(前476年)为止(也有学者认为应到《左传》记载之终(前468年)、[[晋阳之战|三家灭智]](前453年)或[[三家分晋]](前403年)),称为“春秋时期”。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ref>有关[[战国时期]]的起始年份,史学家一直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按照《[[史记]]》的记法,定战国始于前476年([[周元王]]元年,但有史学家依《左传·哀公十六年》周敬王崩条定于前475年),紧接春秋时期。还有一种观点则认为按照《[[资治通鉴]]》的记法,定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这一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赵、魏、韩[[三家分晋]],封三家为侯国。这样,战国时期与春秋时间之间出现间隔。故有[[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一书中说:“传统上东周又被分为两个阶段。可是两段之间,并不衔接。”</ref> 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三十六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之,五十二个[[周朝诸侯国|诸侯国]]被灭。<ref>《史记-太史公自序》http://so.gushiwen.org/view_72259.aspx</ref>。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次,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馀次。鲁国朝王三次,聘周四次。
返回「
春秋时期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