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7.64.13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斐济 的原始碼
←
斐济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斐济3.jpg|缩略图|居中|450px|[https://image.so.com/view?q=%E6%96%90%E6%B5%8E&src=srp&correct=%E6%96%90%E6%B5%8E&ancestor=list&cmsid=0523c79f1b25b8ad775bcae5db322071&cmras=6&cn=0&gn=0&kn=50&fsn=130&adstar=0&clw=250#id=a0079e47baea0cc23fff3ecf0c8efde2&currsn=0&ps=106&pc=106 原圖鏈接] [http://tupian.baike.com/343/1.html?prd=zutu_thumbs 来自 互动百科]]] '''斐济'''共和国(斐济语:Matanitu Tugalala o Viti)是一个太平洋岛国,位于南太平洋,[[瓦努阿图]]以东、[[汤加]]以西、[[图瓦卢]]以南,由332个岛屿组成,其中106个有人居住。多为珊瑚礁环绕的火山岛,主要有[[维提岛]]和[[瓦努阿岛]]等。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常受飓风袭击。年平均气温22~30℃。 国家名称源自汤加语的“岛屿”,并变为斐济语的“Viti”。1643年[[荷兰]]航海者[[塔斯曼]]首先来到斐济。19世纪上半叶欧洲人开始移入。1874年沦为英国殖民地。1879~1916年,大批印度人作为英国“殖民制糖公司”的合同工到此种植甘蔗。1970年10月10日独立,并成为英联邦成员。 1987年政变后改称共和国,并脱离英联邦。1990年通过新宪法确立国名为“斐济主权民主共和国”。1997年7月,通过宪法修正案,改国名为“斐济群岛共和国”。 2009年改国名为“斐济共和国”。<ref>[http://www.gov.cn/xinwen/2014-11/21/content_2782064.htm 斐济共和国],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14-11-21</ref> '''基本信息''' {| class="wikitable" |- |中文名称 || 斐济群岛共和国 || 国家领袖 ||总统埃佩利·奈拉蒂考(EpeliNailatikau) || 外文名称 || TheRepublicofTheFiJiIslands || || || || || || |- |简称|| 斐济 || 人口密度 || 46.4人/平方公里(2009年) || 所属洲 || 大洋洲 || 主要民族 || 斐济族,印度族 || 国际域名缩写 || .fj || || |- |主要城市 || 劳托卡,拉米,南迪 || 国土面积 || 1.8333万平方公里|| 国庆日 || 1970年10月10日 || 水域率 || 忽略不计|| 国歌 || 《上帝保佑斐济 || GDP总计 || 4.03十亿美元(2014年) |- |国家代码|| FJI || 人均GDP || 4540美元(2014年)|| 官方语言 || 英语,斐济语,印地语 || 国际电话区号 || +679 货币 || 斐济元 || || || |- |时区 || UTC+12 || 道路通行 || 靠左驾驶 || 政治体制|| 总统制共和制 ||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 || 1.4公吨(2011年)|| 出生时预计寿命 || 70岁(2013年) || || |- |人类发展指数 || 0.724(2014年) || 收入水平 || 中高等收入国家|| 人口数量 ||849,000人(2009年)|| 首都 || 苏瓦(Suva) || 主要宗教 || 基督教,印度教,伊斯兰教 || || |- |} '''携程旅游''' 1沙巴马尼亚湿婆庙 2玛玛努卡群岛 3玛洛洛岛 4丹娜努岛 5丹那劳港
返回「
斐济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