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9.81.14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托马斯·哈代 的原始碼
←
托马斯·哈代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Infobox Writer | name = 托马斯·哈代<br>Thomas Hardy | image = [[File:托马斯·哈代2.jpg|缩略图|center|[http://s9.sinaimg.cn/bmiddle/001OD5tdzy6Rg8QpGIM78&690 原圖鏈結][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6332acef0102vj50.html 来自搜狐网图片]]] | caption = | birth_date = 1840年6月2日 | birth_place = [[英国]] [[英格蘭]][[多塞特郡]][[多爾切斯特 (多塞特郡)|多爾切斯特]] | death_date = 1928年1月11日(享年87歲) | death_place = [[英国]] 英格蘭多塞特郡多爾切斯特 | occupation = 小說家、詩人 | movement = [[自然主義文學|自然主義]] | alma_mater = [[倫敦國王學院]] | genre = | influences = [[亚瑟·叔本华]]、[[查尔斯·达尔文]]、[[查尔斯·狄更斯]]、[[约翰·弥尔顿]]、[[夏綠蒂·勃朗特]] | influenced = [[西奥多·德莱赛]]、[[菲利普·拉金]]、[[大卫·赫伯特·劳伦斯]]、[[斯蒂芬·金]]、[[约翰·福尔斯]] | spouse = Emma Lavinia Gifford (1874–1912)<br />Florence Dugdale (1914–28) | footnotes = | signature = Thomas Hardy signature.svg }} '''托马斯·哈代''',[[功績勳章 (英國)|OM]]('''Thomas Hardy''',{{bd|1840年|6月2日|1928年|1月11日}}),[[英国]][[作家]];生于农村没落贵族家庭。 [[哈代]]的創作襲承[[喬治・艾略特]](George Eliot)以來的批判寫實傳統,在《德伯家的黛絲》、《還鄉》、《無名的裘德》等一系列作品中蘊涵了對整個維多利亞時代社會發展的文學呈現。 ]] 他被[[吳爾夫]](Virginia Woolf)稱為「英國小說家中最偉大的悲劇大師」,也被[[韋伯]](Carl J. Weber)譽為「英國小說中的莎士比亞」。<ref>[https://www.hk01.com/%E5%93%B2%E5%AD%B8/335934/%E5%93%88%E4%BB%A3-%E6%82%B2%E5%8A%87%E5%A4%A7%E5%B8%AB-%E5%BE%B7%E4%BC%AF%E5%AE%B6%E7%9A%84%E9%BB%9B%E7%B5%B2-06-02 香港 01 - 哈代:悲劇大師,德伯家的黛絲]</ref>
返回「
托马斯·哈代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