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19.228.6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愛迪·琵雅芙 的原始碼
←
愛迪·琵雅芙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copyedit|time=2019-09-13T11:59:43+00:00}} {{noteTA |G1=Show |1=zh:艾迪特·皮雅芙;zh-tw:愛迪·琵雅芙; zh-hans:伊迪丝·琵雅芙;zh-hk:伊蒂·琵雅芙; |2=zh:艾迪特;zh-tw:愛迪; zh-hans:伊迪丝;zh-hk:伊蒂; |3=zh:皮雅芙;zh-tw:琵雅芙; zh-hans:琵雅芙;zh-hk:琵雅芙; }} {{藝人 |姓名 = 艾迪特·皮雅芙<br />Édith Piaf |類型 = 女歌手 |本名 = {{lang|fr|Édith Giovanna Gassion}} |其他藝名 = {{lang|fr|La Môme Piaf}}<br />(<small>小麻雀</small>) |出生日期 = {{birth date|1915|12|19}} |出生地點 = [[(巴黎)|美麗都]] |逝世日期 = {{death date and age|1963|10|10|1915|12|19}} |逝世地點 = [[濱海阿爾卑斯省]][[蔚藍海岸]] |職業 = [[歌手]]、[[作曲家]]、[[演員]] |音樂類型 = [[法語流行音樂|法語流行]]、[[卡巴萊]]、[[感傷戀歌]] |演奏樂器 = 人聲 |活躍年代 = 1935年—1963年 }} '''艾迪特·皮雅芙'''('''Édith Piaf''',{{bd|1915年|12月19日|1963年|10月11日|catIdx=}}),原名'''艾迪特·喬凡娜·加雄'''(Édith Giovanna Gassion)<ref name="csmonitor0707">{{cite news | first=Peter | last=Rainer | title= 'La Vie en Rose': Édith Piaf's encore | date=8 June 2007 | url =http://www.csmonitor.com/2007/0608/p14s03-almo.html |work=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location=Boston | accessdate = 3 September 2009}}</ref>,是[[法國]]最著名也是最受愛戴的女[[歌手]]之一<ref name="yahoomusicbio">{{cite web | title = Edith Piaf: Biography | url = http://music.yahoo.com/edith-piaf/biography/ | first = Steve | last = Huey | publisher = Yahoo! Music|accessdate=3 September 2009}}</ref>。 1915年12月19日皮雅芙出生於[[巴黎]]一個貧困的家庭,父親是[[馬戲團]]團員,母親是街頭歌手。父母離異後,因為母親無力撫養,父親又加入軍隊,只好讓她跟著經營妓院的外祖母在巴黎長大,從小就接觸社會最底層的人群。皮雅芙身材矮小,只有142[[公分]],這也是她的藝名“小麻雀”(La môme)的由來。她的作品多是其悲劇一生的寫照,最著名的歌曲包括《[[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1945年)<ref name="yahoomusicbio" />、《[[愛的讚歌]]》(Hymne à l'amour,1949年)、《我的老爺》(Milord,1959年)和《[[我無怨無悔]]》(Non, je ne regrette rien,1960年)。中年以後,皮雅芙因為車禍的傷害,染上注射[[嗎啡]]止痛和酗酒。1963年10月11日,皮雅芙因[[肝癌]]死於[[格拉斯]],終年48歲,她的朋友[[尚·考克多]](Jean Cocteau)也於同一天逝世。[[法蘭西共和國]]為她舉行了國葬,使她成為國家的標誌。法國人親切地稱艾迪特·皮雅芙為“小姑娘”(la Môme),2007年上映的電影《[[玫瑰人生 (電影)|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則反映了她悲劇而傳奇的一生。
返回「
愛迪·琵雅芙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