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8.114.14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後凹尾龍屬 的原始碼
←
後凹尾龍屬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後凹尾龍屬'''<br><img src="https://resize.hswstatic.com/u_0/w_480/gif/dinosaur-images-105-resize.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animals.howstuffworks.com/dinosaurs/opisthocoelicaudia.htm 圖片來自animals]</small> |} '''後凹尾龍屬'''([[學名|屬名]]:''Opisthocoelicaudia''),又名'''後空尾龍''',是一屬[[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化石發現於[[蒙古]]的[[戈壁沙漠]]。 模式種是'''斯氏後凹尾龍'''(''Opisthocoelicaudia skarzynskii'')。1965年波蘭和蒙古的科學家發掘出一具保存良好的骨骼,只缺乏頭部和頸部,使後凹尾龍成為白堊紀晚期所知最詳盡的蜥腳類之一。 骨骼上的齒痕可能代表著屍體曾被掠食者啃食,並帶走了現在缺失的部位。迄今為止,只有額外兩具不完整的標本,包含部分肩部及尾部碎片。後凹尾龍是種相對小型的蜥腳類,身長估計約11.4至13公尺。如同其他蜥腳類,他以長在長頸上的小頭以及由四個圓柱狀腿支撐著筒狀身軀為特色。 後凹尾龍名字的意思為「後方空洞的尾巴」,代表著期不尋常的前段尾椎兩側向後方凹陷的情況。前述和其他骨骼特徵使研究者推論後凹尾龍能夠以後腳直立站起。 1977年由[[波蘭]]古生物學家Maria Magdalena Borsuk-Białynicka命名及描述,後凹尾龍起初被認為是[[圓頂龍科]]的新物種,但現在的理論支持牠是[[泰坦巨龍類]]的先進物種。後凹尾龍在泰坦巨龍類中的確切親緣關係仍存在爭議,牠可能與北美洲的[[阿拉莫龍]]有接近親緣關係。 所有後凹尾龍化石都來自耐梅蓋特組,雖然當地有著豐富的恐龍化石,但該地層發現唯一的另一種蜥腳類是[[納摩蓋吐龍]],所知來自單一頭骨。鑒於後凹尾龍的頭骨仍是未知,許多研究者提出納摩蓋吐龍和後凹尾龍可能代表著同一物種。耐梅蓋特組的蜥腳類足跡包含皮膚印痕可能來自於兩者之一,因為牠們是當地所知唯二的蜥腳類。
返回「
後凹尾龍屬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