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2.194.5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师鸿(中国画家) 的原始碼
←
师鸿(中国画家)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师鸿(中国画家)'''名于淼号三水,堂号“天马斋”,1934年生于北京,祖籍山东文登,自幼酷爱书画,1950年曾亲受徐悲鸿先生的教诲和指点,1954年在北京师范学校学习期间又先后受业于著名画家王雪涛、孙信和谢时尼等先生,1959-196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亲受蒲松窗、李苦禅的教诲。上世纪70年代又曾受吴作人先生的传艺,长于鹰、鸡、马,尤擅画奔马。历经几十年的风雨丹青,逐渐形成以书法入笔,以情取势,大笔中书,一气成画的独特风格;作品笔墨浑厚苍劲,俊逸奔放,形神兼备。 1950年因为没有考上理想的北京师大附中,便到了惜阴中学继续读书,也正是因为这所离当时荣宝斋不足400米的惜阴中学让他找到了这一生将要为之奋斗的绘画事业。采访中当师鸿老师谈起1950年那段永生难忘的经历仍然十分激动。因为学校离当时的荣宝斋很近,加之从小对中国书画的喜爱,一下课他就要跑到那里去看画。众多名家的字画让他着迷,[[张大千]]的山水、[[齐白石]]的虾,但最让他看不够、放不下的便是徐悲鸿的奔马。不仅因为喜欢那豪迈俊逸、起趾扬鬃、昂首奋蹄、奔腾如飞的骏马,更痴迷于徐悲鸿画面中那借奔马传达出的那种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也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他拿起画笔,下定决心开始学习画马。他利用全部的空闲时间临摹徐悲鸿的画作,又因为听说徐悲鸿有时会到荣宝斋画店来,便经常在店里一边看画,一边临摹,一边等徐悲鸿。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等到了当时已经闻名遐迩的徐悲鸿,并得到了他的多次指导。徐悲鸿告诉他画画不能只是临摹作品,还要有专业的绘画知识和勤奋不辍的精神,而画马则更要深入观察马的生活,掌握马的结构,“以真马为师”。师鸿老师激动地说:“是徐悲鸿带我走入画马的艺术殿堂,我知道在这条艺术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会有艰难困苦,会有大漠荒原,会有荆棘风险,但我相信在自己的刻苦努力下,在徐悲鸿精神的感召下,我会一如既往地走到最后,1950年我将永生难忘。”<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60971884 第四届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 各专业艺术委员会组织架构及全体委员名单]知乎</ref>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img src=" https://i04piccdn.sogoucdn.com/ea26d0e633adbdae " width="180"></center><small>[]</small> |} 他在中学毕业后便考入了北京师范学校,受业于孙信、李智超等先生,跟随其系统地学习了素描、色彩等西画技法及国画技法,打下了深厚的绘画基础。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之后的4年又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进修,先后跟随王雪涛、蒲松窗、徐北汀等先生学习国画。绘画理论上的通达,让他画起画来得心应手,山水、花鸟、工笔、写意、油画他样样画得很好,但马仍然是他的最爱,用他的话来形容则是这种对马的热爱已经深入渗透到他的骨髓中了。然而,在此过程中同样有着很多不为人知的艰难困苦。开始的一段时间没有宣纸,他便找来不用的报纸坚持每天练习;不被重用,人生低谷和最无助的时候,他同样没有放弃过画画。他经常用郭沫若的一副对联 “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不断鼓励自己,为自己打气。在创作中他将西洋画的画法与传统的笔法相融合,用西画中的透视关系让马显得更加真实站得更稳,用传统大写意的笔法勾勒落墨。创作中他始终以徐悲鸿“[[以真马为师]]”的教导为画马的准则,一年中要多次到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北京的南郊农场和康西草原等地写生,每天面对草原的骏马观察它们的生活,了解它们的脾气和性格;同时他还学过马的解剖学,对马的骨骼、肌肉、组织了如指掌。他认为,马不仅是人类忠实的伙伴,马同样是进发和胜利的象征。他借马抒怀寓意,以马写心、以马定志。赋马以人格,寄托自己的忧郁与悲伤、希望和欢乐;而马所表现出来的生命力,同样让他沉醉。马能使他实实在在感受到来自内心中的震撼,那是一种精神,一种寄托,一种难以言表的心领神悟。也正是因为他这份对绘画的痴迷和对马及其文化的热爱,让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成为走向心灵的表达。 他笔下的骏马或是展现乘着疾风,顶着霜雪,伴着电闪,挟着雷霆风驰电掣的雄姿;或是表现柳下嗅草、溪边饮水、两两相依安逸消闲的神态,画面气氛和谐优雅,形象美和意境美得以高度统一,就像古语所言“颜真卿书力透纸背,吴道子画意在笔先”一样,意境是一幅画的核心,是一幅画的灵魂。他说画为人格,画中的马“不可有奴气,更不可有媚骨”,并且一直遵循徐悲鸿大师多表现野马的特点,来表现马的风骨。在他的画马技法上,则首先用具有浓淡干湿的线条写形,所出的线条准确肯定,富于韵律;然后运用积墨、破墨等墨法展现马的构架于体积;马鬃及马尾则以狂草似的线条恣意为之。 李苦禅大师曾经说过,“书到画时为高度,画到书时为极品”,他用书法的线条和力度表现马的精神和筋力,骨法用笔,笔力沉雄,知白守黑,造型删繁就简,取形写神,笔墨酣畅,元气淋漓,墨色的点染全部按照马的形体结构而施加,墨色浓淡有致;与此同时,他用淋漓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有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画面既表现马的形体,又充分体现出中国绘画传统的笔墨魅力。从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极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他以信笔写翩翩骏马,天外归来,那昂然的头颅,雄健的肌肉,刚劲的关节,健劲的四蹄,姿态威猛,气韵雄强,画尽了马的风骨,画透了马的精神。 “尽精微,致广大”,他一直以来都把徐悲鸿大师的这句话作为自己艺术上的追求目标,善问好学,达到宽广博大的宏观境界,同时又深入到精细详尽的微观之处,这是一种极高明的和谐。他更强调作品中的物象与其生存空间的密切联系。从他笔下的奔马、苍鹰、野雉,乃至家禽,开始在自然中相融相依,开始与山水共生共荣,成为与现代人的感情生活和审美体验更密切的对象。他以现代人的眼光和心灵去感受生活,在自然中直接捕捉“画外之意”与“意外之妙”,创造出异彩纷呈又洋溢着内在美的动人意境。在他的作品中不仅展现了其娴熟的笔墨技法与技巧、物象的形态与生趣,我们还可以看到在这位年过七旬画家涌动激情下所带给我们的笔墨意趣和人格魅力。 师鸿名于淼,号三水,堂号“天马斋”,祖籍文登,籍贯北京。1935年生于北京。少读私塾。 师鸿早年受徐悲鸿大师的教诲与指点走上艺术道路。 1954年至1957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授业于孙信先生。跟随其学习素描、色彩等西画技法及国画技法,并打下深厚的西画基础及国画基础。 1959年至1962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进修,先后跟随王雪涛、蒲松窗等先生学习国画。长于鹰、鸡、马、山水等国画创作,尤擅“奔马”。其在前人画马技法的基础之上,对写意马技法的发展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将笔墨技巧的形式美与自然美巧妙地融合,精于笔法、墨法,并在实践中创造出一种以书法入笔,行笔为基础,墨色交融为衬托,既变化多端又有统一规律的国画创作新技法。 用笔力道深厚、豪放,墨彩交融,气势磅礴。所做作品既扎根于中国国画艺术的传统与严谨之中,又赋予时代的气息与使命,意态潇洒,神情秀逸,风格高雅。 师鸿先生继承传统,博采众长,发扬传统,推陈出新,将大写意技法与书法技法融会贯通,作品重精神与气韵,能够与时代产生共鸣,是一位将弘扬民族艺术与振奋民族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艺术大家。 师鸿先生虽早已成为画马名家,至今仍手不离笔墨。冥思苦虑应如何继承发扬传统,弘扬徐悲鸿先生的绘画艺术。 他时刻缅怀恩师当年情意,在一首古风中师鸿写道:“悲鸿画马贵有神,一扫千古厩马群,铮铮铁骨超凡气,一往无前托英魂……”对恩师的怀念、敬佩、赞赏之情溢于言表。正是在这种情感上,牢固树立起师鸿画马贵在神韵,立意尽扫平庸,追求超凡脱俗一往无前的艺术观,从而师鸿走出一条不断融汇吸收优秀传统,不断推陈出新的艺术道路,最终成为当代国画界知名艺术家。 所做作品达到作品与题字、画面与意境、笔墨与气韵的协调与统一。其作品气势磅礴,场面宏大,天安门,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钓鱼台国宾馆等都收藏有先生巨幅作品。 出版有《奔驰图》、中国画技法-写意类《[[画马技法]]》VCD光盘、中国邮政明信片《马系列》、《[[师鸿书画集]]》、《画马点滴》、《新华艺苑》等。 传略收入《中华英才》、《时代周刊》、《[[中国现代美术家大辞典]]》、《[[中国画家名鉴]]》、《[[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中国美术家》、《世界现代美术家大辞典》等。师鸿现为中国书画研修中心教授,中国书画研究院教授,国际艺术家联合会理事,瀚兰网主席等职,荣获联合国国际社团艺术类“世界和平奖”。
返回「
师鸿(中国画家)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