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5.148.20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宋育仁 的原始碼
←
宋育仁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宋育仁</big> ''' |- | [[File:宋育仁.jpg|缩略图|居中|[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本 名: 宋育仁 字: 芸子 所处时代: 清末至民国 出生地: 四川自贡大岩乡(今仙市镇) 出生日期: 1857年 逝世日期: 1931年 主要作品: 《[[采风录]]》、 《[[借筹计]]》、《[[问琴阁丛书]]》 谥 号: 文康 |} '''宋育仁'''(1857—1931年),字芸子,晚年号道复,四川富顺(今自贡富顺县)人。 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被誉为[[四川]]历史上“[[睁眼看世界]]”第一人,重庆维新运动倡导者。 [[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改任检讨。1894年任出使[[英法意比]]四国公使参赞,着意考察西方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积极策划维新大计,提倡民主共和。回国后,参加维新组织“[[强学会]]”,主讲“[[中国自强之学]]”。甲午战争失利后,宋育仁计划从[[菲律宾]]北上直攻[[日本]]长崎和东京,却因[[慈禧太后]]阻拦而失败。由于壮志难酬,他逐渐退出政治舞台。著有《[[问琴阁丛书]]》。 民国二十年(1931)底,宋育仁因积劳成疾,病逝成都,终年74岁,弟子私谥“文康”。与[[吴之英]]、[[廖平]]、[[杨锐]]一起被称为“尊经四杰”。<ref>[https://www.360kuai.com/pc/957f255c55f14cf86?cota=3&kuai_so=1&sign=360_7bc3b157&refer_scene=so_55 清朝宋育仁,一个购船募兵进攻日本东京的“疯子”],快资讯 , 2021-09-28</ref> 宋育仁早丧父母,随伯父读书广汉,18岁中秀才。[[光绪]]二年(1876),由[[张之洞]]创建的尊经书院在全省选拔优生,成绩优异的宋育仁成为首批一百多名入选者之一。时任书院山长[[王闿运]]主张“[[通经致用]]”,宋育仁深受影响,写出《[[周礼十种]]》,后成为康有为《[[新学伪经考]]》与《[[孔子改制考]]》的思想根基,他的才华受到光绪帝师、户部尚书翁同龢及工部尚书潘祖荫等人的赏识。由于尊经书院以重振蜀学为宗旨,造就了一批“蜀秀”英才,终成蜀中模范书院。其中,富顺宋育仁、绵竹[[杨锐]]、井研[[廖平]]、名山[[吴之英]]同称“尊经四杰”。四杰之中宋育仁、杨锐二人尤为突出,被山长[[王闿运]]喻为“宋玉、杨雄”。 光绪十二年(1886),在尊经书院期间中了举人的宋育仁入京会试,顺利通过会试和殿试,成为光绪十二年丙戌科的三甲第46名进士,因为在朝考中表现出色,被选入翰林院作庶吉士。光绪十三年(1887),三十而立的宋育仁写成领风气之先的《[[时务论]]》初稿,阐述变革主张,倡言向西方学习,提出“君民共治”,引得朝野耳目为之一新,因此被人们称为“[[新学巨子]]”。维新思想名家陈帜评价他“谈新政最早,治经术最深”。 光绪十五年(1889)春,宋育仁通过了三年一度的庶吉士毕业考试,正式留任翰林院检讨一职。同年,朝廷举行光绪帝亲政、加冠、婚庆三大礼,激发了维新派的政治想象与热情。宋育仁献洋洋二万余言的《[[三大礼赋]]》,[[光绪]]颇为赏识并命翁同龢引见,一时文名大显。光绪十七年(1891),出任[[广西]]学政,深感革新须重实际,遂撰《[[时务论外编]]》,专论外交,又撰《[[守御论]]》,提出大治军旅以重边防。
返回「
宋育仁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