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7.103.18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埃里希·弗羅姆 的原始碼
←
埃里希·弗羅姆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24603-004-A4F7D01A.jpg|有框|右|埃里希·弗羅姆[https://www.britannica.com/biography/Erich-Fromm 照片來自britannica.com]]] '''埃里希·弗羅姆'''(德語:'''Erich Fromm''',1900年3月23日出生,[[德國]][[法蘭克福]]- 1980年3月18日去世,[[瑞士]][[穆拉爾托]]),出生於[[德國]]的[[美國精神分析學家]]和[[社會哲學家]],探討了心理學與社會之間的相互作用。通過將精神分析原則應用於文化弊病的補救,[[弗羅姆]]認為,人類可以發展一種心理平衡的“理智的社會”。 [[弗羅姆]]獲得博士學位後 從[[海德堡大學]]於1922年,[[弗羅姆]]在訓練的精神在[[慕尼黑大學]]和[[柏林精神分析學院]]。他開始將精神分析作為一個門徒來實踐[[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很快就對[[弗洛伊德]]對無意識驅動的關注以及隨後忽視社會因素在人類心理學中的作用提出了異議。對[[弗羅姆]]來說,個人的個性是文化和生物的產物。1933年,當他離開納粹[[德國]]前往美國時,他已經獲得了作為精神分析師的傑出聲譽。在那裡,他與正統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界發生衝突。從1934年到1941年,[[弗羅姆]]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任教,他的觀點越來越引起爭議。1941年,他加入本寧頓學院的教師在佛蒙特州,並在1951年,他被任命為精神分析學教授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墨西哥]]城市。從1957年到1961年他舉行了並行的教授[[密歇根州立大學]],他返回[[紐約市]]於1962年,教授精神病學在紐約大學。 在幾本書和論文中,[[弗羅姆]]提出了這樣一種觀點,即對人類基本需求的理解對於理解社會和人類本身至關重要。弗洛姆認為,社會制度使得難以或不可能同時滿足不同的需求,從而產生個人心理衝突和更廣泛的社會衝突。 在[[弗羅姆]]的第一部重要作品中, 逃離自由(1941),他描繪了從中世紀到現代的自由和自我意識的增長,並使用精神分析技術,分析了現代化帶來的趨勢,通過轉向極權主義運動來避開當代的不安全感比如納粹主義。在在桑德協會(1955年),弗洛姆提出他的論點,即現代人在消費者導向的工業社會中已經與自己疏遠和疏遠。弗洛姆還以其關於人性,倫理和愛情的流行作品而聞名,他還撰寫了批評和分析弗洛伊德和馬克思主義思想,精神分析和宗教的書籍。在他的其他書籍中有人為自己(1947年),精神分析與宗教(1950年),愛的藝術(1956年),梅人的盛行?(1961年,與DT Suzuki和R. De Martino合作),超越幻覺之鍊(1962年),希望革命(1968)和精神分析危機(1970)。
返回「
埃里希·弗羅姆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