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52.14.43.20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卡尔·波普尔 的原始碼
←
卡尔·波普尔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Infobox person | 姓名 =卡尔·雷蒙德·波普尔 (著名哲学家) | 圖像 =[[File:Bper.jpg|缩略图|居中|500px| [http://image.thepaper.cn/www/image/4/85/470.jpg 原图链接]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59430 原图来自澎湃新闻]<ref>[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59430 一战百年·战前37天(36)|父亲没能参加小波普尔的生日聚会]. 澎湃新闻 [2014-08-02]</ref>]] | 图片说明 = | 出生日期 = 1902年7月28日 | 出生地点 = 奥地利维也纳(奥匈帝国) | 國籍 = 英国 | 民族 = 犹太族 | 别名 = | 星座 = | 毕业院校 =维也纳大学 | 職業 =哲学家 | 所属领域 = 科学哲学,政治哲学,认识论 | 活躍年代 = 20世纪 | 知名原因 =证伪主义开放社会猜想-反驳机制 | 知名作品 = 《科学发现的逻辑》</br>《开放社会及其敌人》</br>《历史决定论的贫困》</br></br> }} '''卡尔·雷蒙德·波普尔'''('''Karl Raimund Popper''',1902(壬寅年)-1994(甲戌)年)1902年7月28日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当时属于奥匈帝国)的一个犹太裔中产阶级家庭,毕业于维也纳大学,是当代西方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1928年,他获授哲学博士学位,1930年至1936年间在中学任教。1937年,纳粹主义势力抬头,波普尔移民至[[新西兰]]。他在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市(即基督堂市)的[[坎特伯雷大学]]任哲学讲师。1946年迁居英国,在[[伦敦经济学院]]讲解逻辑和科学方法论,1949年获得教授职衔。1950年,他应邀到美国[[哈佛大学]]讲学时,结识了爱因斯坦,并深得爱因斯坦的赞扬。1965年,他经女皇[[伊丽莎白二世]]获封爵位,1976年当选[[皇家科学院]]院士。1969年从教坛退休后,他仍活跃于知识界。
返回「
卡尔·波普尔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