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9.108.4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劉明電 的原始碼
←
劉明電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Infobox Person | name = 劉明電 | image = <img src="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7-09-09/97123 width="250"><img src="https://s.newtalk.tw/album/news/98/59b0c0e28abd3.jpg" width="250" ><br>[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7-09-09/97123 圖片來澎湃] | image_size = 250px | caption = | country = 大日本帝國 [[中華民國]] | birth_date = {{birth date|1901|6|27|mf=y}} | birth_place = 台灣台南柳營 | death_date = 1978年8月28日 | death_place = | education = |spouse = | alma_mater = | occupation = 專攻[[馬克思主義]] 的學者 }} '''劉明電'''({{bd|1901年|6月27日|1978年|8月28日}}),日治時期[[台南]]人,早年負笈東瀛留學,後赴德深造,昭和二年〈1927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後返台,是台灣第一位專攻[[馬克思主義]]的學者。支持農民抵抗殖民壓迫,1930年返台從事社會運動,參與創立《臺灣新民報》並任取締役,及嘉南大圳會議的常任委員,1935年[[深耕犁事件]]遭日本當局羈押,攜眷離台旅日,1939年參加推動反對「台灣米穀移出管理法案」,與[[吳三連]]、[[楊肇基]]被稱為「米管案三勇士」,二二八事件發生後,劉明電譴責國民黨,並開始與中共人士接觸,經常赴中國,被依附匪罪名將其財產充公,直到1978年客死日本都未曾再返回故鄉台灣。數年前我再到柳營兩劉宅,昔日足跡依稀在,青絲已然染作白。而地方史翻過一頁,今之新富戶泰半經商獲利,賣田換大錢者也有。 台南柳營劉家,在清領日領時期都是一方望族,耕讀世家。本家大宅位於今之士林村,另一衍建大宅位於今之八翁村;八翁古名八老爺,一般不改舊稱。 最盛時,劉家擁有良田數百甲,典型大地主,但鄉里譽為禮門,亦無仗勢欺人或恃富驕恣之行。清咸豐二年(一八五二)劉圭璋中舉,光緒十五年(一八八九)劉澧芷中舉;又,中秀才者有三。日本昭和二年(一九二七)劉明電修得[[德國柏林]]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是台灣首位專研[[馬克思]]主義的學者。 二戰後,劉明電與中共郭沫若、廖承志等公開往來,曾提議成立親共團體,因此財產被沒收,他的名字一度成為禁忌,直到戒嚴法解除。 [[劉圭璋]]之曾孫,我讀高中時見過,亦常到他繼承的八老爺大宅。宅外是古時長工僕婢居所,宅內屋多而冷清,顯見時代更迭、數世繁華春去也。高屋懸一匾,書「文魁」兩大字,右題「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福建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理糧餉加三級王為」,王即王得祿;左題「壬子科中式第七十四名舉人」、「同治丙寅年臘月吉旦劉達元立」,達元是劉圭璋之字。該匾後移置本家大宅祠堂。題字是我讀高二那年抄錄的。 [[劉達元]]兄弟之孫劉永耀,遷居新營,建一文藝復興式樓房於新營國小後側,早卒,其妻人稱耀舍娘,掌理龐大家業。子名燦波,別號吶鷗,一九二六年到中國,在上海開書店、編文藝雜誌、寫作、拍電影,十四年後遭暗殺。他確是才子,與劉明電同樣鮮被提及,一九九八年,許秦蓁碩士論文《重讀台灣人劉吶鷗》,由康來新教授指導,劉始獲得應有的重視,台南縣文化局其後出版《劉吶鷗全集》共六冊;許之博士論文詳說戰後台北的上海記憶與上海經驗,即源於碩士研究主題。我與許教授有緣,緣因我曾住洋樓旁,但當年不知吶鷗其人。 讀高三,我常自借住的小屋觀望洋樓,庭院深深,無燈無人,大致維持良好;地方傳說鬧鬼,我不太相信,出入數次,但覺荒廢可惜。二十世紀末葉,我欲重遊舊地,已夷平矣。同式洋樓,柳營劉家本宅後亦有一幢,據聞拆之重建於彰化民俗村。 畫家劉啟祥與明電永耀同輩,年少時偕台北永和楊三郎赴法國習畫,會合台南下營顏水龍,遊歷歐洲;三人皆極傑出畫家,美名將永存台灣美術史上。劉葬於柳營公墓,與他同輩而軼聞趣事早前常被地方人談起的「四舍」[[劉北鴻]](達元之嫡孫),亦葬該地,其墓金字塔形,台灣罕見。 數年前我再到柳營兩劉宅,昔日足跡依稀在,青絲已然染作白。而地方史翻過一頁,今之新富戶泰半經商獲利,賣田換大錢者也有。然彼等大多不炫富不驕矜,猶有樸實重學習氣,又頗明留財莫若留德之人世恆理,樂於公益;部分則不耕之後亦不課子孫勤業,甚至譏諷博士不如博土,平日唯事互較股票輸贏座車貴俗,已忘老代優良傳統教養。兩相比較。後者刻薄成性,多招怨聲,當然理無久享;前者仁厚為基,福澤綿長,或可成名望世家。
返回「
劉明電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