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5.175.23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列寧 的原始碼
←
列寧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expert|time=2019-09-01T12:51:52+00:00}} {{Infobox officeholder | 前綴尊稱 = | 姓名 = <h4 style="background:#0088dd; color:#ffffff; margin-top:0em; padding:10px 0;">列寧</h4> | 原名 = {{lang|ru|Влади́мир Улья́нов}} | 後綴尊稱 = | 圖像 = <img src="https://wiki.mbalib.com/w/images/thumb/a/ab/Liening.jpeg/190px-Liening.jpeg" width="250" ><br> <br>[https://wiki.mbalib.com/zh-hant/%E5%BC%97%E6%8B%89%E5%9F%BA%E7%B1%B3%E5%B0%94%C2%B7%E4%BC%8A%E9%87%8C%E5%A5%87%C2%B7%E5%88%97%E5%AE%81 圖片來源wiki.mbalib.com] | 圖像大小 = 250px | 圖像說明 = {{Link-ru|帕維爾·謝苗諾維奇·朱可夫|Жуков, Павел Семёнович|帕維爾·朱可夫}}在1920年7月拍攝的列寧肖像照。 | 屆次 = 1 | 職務 = 蘇聯部長會議主席{{!}}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 | 就任日期 = 1922年12月30日 | 卸任日期 = 1924年1月21日 | 前任 = (職位創立) | 繼任 = [[阿列克謝·伊萬諾維奇·李可夫|阿列克謝·李可夫]] | 屆次2 = 1 | 職務2 = 俄罗斯政府首脑列表#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蘇俄人民委員會主席 | 就任日期2 = 1917年11月8日 | 卸任日期2 = 1924年1月21日 | 前任2 = (職位創立) | 繼任2 = [[阿列克謝·伊萬諾維奇·李可夫|阿列克謝·李可夫]] | 職務3 = {{Link-en|勞動國防委員會|Council of Labor and Defense|勞動國防委員會主席}} | 就任日期3 = 1920年4月 | 卸任日期3 = 1924年1月 | 前任3 = (職位創立) | 繼任3 = [[列夫·鮑里索維奇·加米涅夫|列夫·加米涅夫]] | 職務4 = [[布爾什維克]][[蘇聯共產黨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正式委員]] | 就任日期4 = 1917年10月10日 | 卸任日期4 = 1924年1月21日 | 1blankname4 = 屆數 | 1namedata4 = {{Link-en|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爾什維克)第六次代表大會中央委員會|Central Committee elected by the 6th Congress of the Russian Social Democratic Labour Party (Bolsheviks)|第6屆}}、{{Link-en|第七屆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中央政治局、秘書處和組織局|7th Bureau, the 7th Secretariat and the 7th Orgburo of the Russian Communist Party (Bolsheviks)|第7屆}}、{{Link-en|第八屆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中央政治局和秘書處|8th Politburo and the 8th Secretariat of the Russian Communist Party (Bolsheviks)|第8屆}}、{{Link-en|第九屆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中央政治局、秘書處和組織局|9th Politburo, the 9th Secretariat and the 9th Orgburo of the Russian Communist Party (Bolsheviks)|第9屆}}、{{Link-en|第十屆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中央政治局和秘書處|10th Politburo and the 10th Secretariat of the Russian Communist Party (Bolsheviks)|第10屆}}、{{Link-en|第十一屆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中央政治局和秘書處|11th Politburo and the 11th Secretariat of the Russian Communist Party (Bolsheviks)|第11屆}}、{{Link-en|第十二屆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中央政治局和秘書處|12th Politburo and the 12th Secretariat of the Russian Communist Party (Bolsheviks)|第12屆}} | 職務5 = [[布爾什維克]][[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央委員會正式委員]] | 就任日期5 = 1917年8月3日 | 卸任日期5 = 1924年1月21日 | 1blankname5 = 屆數 | 1namedata5 = {{Link-en|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爾什維克)第六次代表大會中央委員會|Central Committee elected by the 6th Congress of the Russian Social Democratic Labour Party (Bolsheviks)|第6屆}}、{{Link-en|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第七次代表大會中央委員會|Central Committee elected by the 7th Congress of the Russian Communist Party (Bolsheviks)|第7屆}}、{{Link-en|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第八次代表大會中央委員會|Central Committee elected by the 8th Congress of the Russian Communist Party (Bolsheviks)|第8屆}}、{{Link-en|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第九次代表大會中央委員會|Central Committee elected by the 9th Congress of the Russian Communist Party (Bolsheviks)|第9屆}}、{{Link-en|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第十次代表大會中央委員會|Central Committee elected by the 10th Congress of the Russian Communist Party (Bolsheviks)|第10屆}}、{{Link-en|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第十一次代表大會中央委員會|Central Committee elected by the 11th Congress of the Russian Communist Party (Bolsheviks)|第11屆}}、{{Link-en|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第十二次代表大會中央委員會|Central Committee elected by the 12th Congress of the Russian Communist Party (Bolsheviks)|第12屆}} | 就任日期6 = 1905年4月27日 | 卸任日期6 = 1907年5月19日 | 1blankname6 = 屆數 | 1namedata6 = {{Link-en|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一次至第三次代表大會中央委員會|Central Committee compositions elected by the 1st–3rd congresses of the Russian Social Democratic Labour Party|第3屆}} | 出生名 =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 | 國籍 =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 出生日期 = {{birth date|df=yes|1870|4|22}} | 出生地點 = [[Flag|Russian Empire|1858]][[烏里揚諾夫斯克|辛比爾斯克]] | 逝世日期 = {{death date and age|1924|1|21|1870|4|22|df= y }} | 逝世地點 = [[1923]][[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蘇俄]][[莫斯科州]]{{Link-en|高爾基列寧斯克|Gorki Leninskiye|高爾基}} | 墓地 = [[俄羅斯]][[莫斯科]][[列寧墓]](未下葬) | 政黨 =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br/>{{small|(1898年-1917年)}}<br/>[[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爾什維克]])<br/>{{small|(1917年-1918年)}}<br />[[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br/>{{small|(1918年-1924年)}} | 其他政黨 = [[工人階級解放鬥爭協會]]<br/>{{small|(1895年-1898年)}} | 配偶 = [[娜傑日達·康斯坦丁諾芙娜·克魯普斯卡婭|娜傑日達·克魯普斯卡婭]]<br/>{{small|(1898年-1924年)}} | 父母 = {{Link-en|伊利亞·尼古拉耶維奇·烏里揚諾夫|Ilya Ulyanov|伊利亞·烏里揚諾夫}}<br />{{Link-en|瑪麗亞·亞歷山大羅夫娜·烏里揚諾娃|Maria Alexandrovna Ulyanova|瑪麗亞·烏里揚諾娃}} | 親屬 = {{Link-en|安娜·伊里尼奇娜·烏里尼奇娜·葉里札諾娃|Anna Ulyanova|安娜·葉里札諾娃}}(姐姐)<br />[[亞歷山大·伊里奇·烏里揚諾夫|亞歷山大·烏里揚諾夫]](哥哥)<br />{{Link-ru|奧利加·伊里尼奇娜·烏里揚諾娃|Ульянова,_Ольга_Ильинична|奧利加·烏里揚諾娃}}(妹妹)<br />{{Link-en|德米特里·伊里奇·烏里揚諾夫|Dmitry Ilyich Ulyanov|德米特里·烏里揚諾夫}}(弟弟)<br />{{Link-en|瑪麗亞·伊里尼奇娜·烏里揚諾娃|Maria Ilyinichna Ulyanova|瑪麗亞·烏里揚諾娃}}(妹妹) | 母校 = [[聖彼得堡國立大學]] | 職業 = [[革命家]]、[[政治家]] | 專業 = [[律師]] | 宗教信仰 = [[無神論|无]](前为[[俄罗斯正教会]]) | 簽名 = }} {{馬克思列寧主義}}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lang-ru|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Улья́нов|p= vɫɐˈdʲimʲɪr ɪlʲˈjit͡ɕ ʊlʲˈjænəf }};{{bd|1870年|4月22日|1924年|1月21日|catIdx=Л}}),通稱'''列寧'''({{lang|ru|Ле́нин|p= ˈlʲenʲɪn |a= Ru-Lenin.ogg }}),是[[俄羅斯]][[共產主義]]革命家、政治家和[[政治哲學]]理論家,曾擔任[[俄羅斯共和國]](1917年-1918年)、[[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18年-1924年)及[[蘇聯]](1922年-1924年)[[蘇聯部長會議主席|人民委員會主席]](總理)<ref>[http://www.people.com.cn/GB/historic/0121/599.html 1924年1月21日 列寧逝世]. 《[[人民日報]]》. [2017年5月31日] .</ref>。在他治理下,俄羅斯和往後的蘇聯成為接受[[布爾什維克]](後來的[[蘇聯共產黨]])統治的[[一黨制]][[社會主義國家]]。列寧的思想體系根基於[[馬克思主義]],而其發展的政治理論則稱為「[[列寧主義]]」。 列寧出身於富裕的[[烏里揚諾夫斯克|辛比爾斯克]]中產階級,在兄長[[亞歷山大·伊里奇·烏里揚諾夫|亞歷山大·烏里揚諾夫]]於1887年遭到處決後,他決定接受[[革命社會主義]]的政治立場。由於參與反對[[俄羅斯帝國]][[沙皇專制制度]]的抗議活動,導致他遭[[喀山國立大學]]除名,他在隨後幾年則專注於法律學位上。1893年,他搬到[[聖彼得堡]],成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高級幹部,主張馬克思主義。1897年,他因為{{Link-en|煽動叛亂|Sedition}}而遭逮捕,至{{Link-en|舒申斯科耶|Shushenskoye}}度過長達3年的流放生涯,期間迎娶[[娜傑日達·康斯坦丁諾芙娜·克魯普斯卡婭|娜傑日達·克魯普斯卡婭]]為妻。他在流放結束後搬往西歐,透過出版而成為著名的政黨理論家。1903年,他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意識形態分裂中扮演著關鍵角色,領導[[布爾什維克]]對抗[[尤里·奧西波維奇·馬爾托夫|尤里·馬爾托夫]]的[[孟什維克]]。他鼓舞了[[1905年俄國革命]]的爆發,爾後則發起活動,以讓[[第一次世界大戰]]轉為整個歐洲的[[無產階級革命]];作為馬克思主義者,他相信這將推翻{{Link-en|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馬克思主義理論)|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Marxist theory)|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且由[[社會主義社會]]替代。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並建立[[俄國臨時政府]],列寧則返回俄羅斯。之後他領導發動[[十月革命]],使布爾什維克推翻新政權。 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組成[[蘇聯人民委員會|人民委員會]](最高行政機關),部分權力則由民選的[[全俄羅斯蘇維埃代表大會]]擁有。新政府曾為[[俄國立憲會議]]進行選舉,但隨後遭到廢除。在與[[同盟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同盟國]]簽署《[[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後,俄羅斯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並在俄羅斯控制下,承認非俄羅斯民族國家獨立。然而[[契卡]]也組織暴力行動以鎮壓反對者,造成數萬人死亡、或關押至[[古拉格]]的集中營,史稱「[[紅色恐怖]]」。[[右派]]和[[左派]]團體共組反對布爾什維克的軍隊,但在1917年至1922年的[[俄國內戰]]中戰敗。儘管俄羅斯政府決定重新分配農民、國家銀行與大型工業的土地,不過為了應對戰爭破壞、{{Link-en|1921年至1922年俄羅斯飢荒|Russian famine of 1921–22|饑荒}}與民眾暴動,列寧在1921年推行混合經濟體系的[[新經濟政策]],以促進經濟成長。為了設法推進[[世界革命]],列寧政府創辦[[第三國際]],期間發動[[波蘇戰爭]]。1922年,俄羅斯和鄰近國家簽署《[[蘇聯成立條約]]》,宣告蘇聯成立。隨著健康越來越惡化,列寧對於其繼任者新當選[[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總書記]]的[[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史達林|約瑟夫·史達林]]權力不斷增長表示反對,最後他於{{Link-en|高爾基列寧斯克|Gorki Leninskiye}}逝世。 列寧被廣泛視為20世紀最重要且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也是評價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ref name="James R. Millar">{{Link-en|詹姆士·R·米勒|James R. Millar}}. Encyclopedia of Russian History. 英國倫敦: [[麥克米倫出版公司]]. 2004年: 第849頁. ISBN 978-0028659077.</ref>。他是蘇聯普遍推廣的[[個人崇拜]]對象,且持續到1991年[[蘇聯解體]]為止。他還成為[[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意識形態象徵,從而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帶來顯著影響。列寧為一名極具爭議性和分歧意見的人物,馬克思列寧主義者視其為社會主義的捍衛者,並為工人階級實現正義;但左派和右派的批評者則將他視為[[極權主義]]專政的創始者,且應承擔大量[[人權]]侵犯案件的責任。
返回「
列寧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