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49.9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入主中原—鲜卑篇 的原始碼
←
入主中原—鲜卑篇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B3DDF4" align= center| '''<big>入主中原—鲜卑篇</big>''' |- |<center><img src=https://p8.itc.cn/images01/20230220/2ac8e790d10e4569a73ea67d8894bfbb.jpeg width="285"></center> <small>[https://p8.itc.cn/images01/20230220/2ac8e790d10e4569a73ea67d8894bfbb.jpeg 来自网络的图片]</small> |- | align= light| |} '''入主中原—鲜卑篇'''[[鲜卑]]是发源于中国东北的一个古老民族,在中国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鲜卑属东胡系,居于鲜卑山,因此得名。近年来,考古学、历史地理学与民族史研究,颇以为鲜卑山即大兴安岭山脉。鲜卑部落集团,可能先秦时已活动于大兴安岭山脉中部与北部,而兴起则晚于乌桓,其名始显于东汉初年。或又以鲜卑为春秋及春秋以前的山戎。语言与乌恒相同。属东胡语(古蒙古语)的分支。<ref>[https://www.gugong.net/wenhua/23194.html 入主中原—鲜卑篇 故宫历史网] </ref> 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匈奴]]冒顿攻灭东胡,东胡人向北败退,越过西拉木伦河之后分成两支,一支逃向乌桓山,称之为乌桓人,另一支逃向鲜卑山,称之为鲜卑人。《后汉书》卷九十《鲜卑传》载:“鲜卑者亦东胡之支也,别依鲜卑山,故因号焉。……汉初亦为冒顿所破,远窜辽东塞外,与乌桓相接(与汉朝之间被乌桓阻隔),未常通与中国(指中原)焉。” 鲜卑人把他们所崇拜的山叫做“鲜卑山”,也就是“神山”或“祥瑞山”的意思。北方游牧民族普遍有祭祀山神的习俗,鲜卑族也是一样,他们认为山神可以保佑他们得到更多的猎物和牲畜,所以对山十分崇拜。他们每到一处,都有一座山被奉为神山,在扎鲁特旗查不嘎吐苏木大黑山上,绘有人面形岩画。这当是鲜卑人留下的岩画,这幅人面像就应该是鲜卑人敬奉的山神。所以大黑山也应该是一座鲜卑山。鲜卑人在东胡被打败之前也一定有他们的神山,并不是被东胡打败之后才有的鲜卑山。只不过因所处的地域改变后,所崇拜的鲜卑山也不同了而已。 清代史学家张穆认为,最初形成鲜卑名称的鲜卑山就是现今科右中旗西北约30华里的大罕山,当地人亦称为蒙格罕山。此山位于霍林河西南岸,位于扎鲁特旗和科尔沁右翼中旗之间。东西宽约10公里,南北长约13公里,由蒙格罕山、奥斯克吐、芒尔得高乌拉,哈夫特嗄乌拉,莫达板乌拉,模模乌拉,道劳哈马尔,柴拉切楞等数座相连山峰组成。主峰大罕山高721米,相对高度近400米,山中松、桦、柞、榆、枫、杏等树木繁茂。 鲜卑人从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始与中原王朝相沟通。公元48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之后南匈奴附汉,东汉政府乘机联络鲜卑,实行孤立和打击北匈奴的政策。封赏鲜卑各部大人,“每年竞耗费二亿七千万钱”,以达到“保塞无事”的目的。 和帝永元三年(公元前91年),北匈奴被东汉王朝击败。政权瓦解,单于西迁,余众多附鲜卑。自此鲜卑逐步强大起来,并经常“寇掠东汉北方诸郡”。 当时以辽西鲜卑其至革建(人名)最为强盛,并为鲜卑各部的盟主,直至东汉顺帝阳嘉二年(公元133年)其至革建死去,鲜卑各部统领失驭。东汉政府多次组织大军会同乌桓、南匈奴共同进讨鲜卑,此后鲜卑势力才逐步减弱。 东汉后期(桓帝时,公元二世纪中叶),鲜卑出现了一个著名首领名叫檀石槐(156-181年在位),他“勇健而有智略”,被推为鲜卑大人,他在高柳(今山西阳高县)北三百余里的弹汗山(今河北张家口尚义县南)设营,兵马甚盛。鲜卑各部在他的统领之下,南抄缘边,北拒丁零,东却扶余,西击乌孙,尽据“匈奴故地”,建立起了鲜卑部落军事大联盟。“东西万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 檀石槐把他控制的地区划分为三部:自右北平以东至辽东,接扶余为东部;自右北平以西至上谷为中部;自上谷以西至敦煌接乌孙为西部。每部各置大人统领,总属于檀石槐。此时,由于东汉王朝内乱频频,许多汉人也逃往边地投靠鲜卑,为檀石槐出谋划策,加之鲜卑骑兵进退神速,战斗力获得充分发挥,“兵利马疾,过于匈奴”,作战中“来如飞鸟,去如绝弦”,不断入侵边郡,杀略吏民,劫夺财产。熹平六年(公元177年)“鲜卑复寇三边,一岁中竟达三十余次”。 鲜卑人此时靠战争和掠夺取得了不少的财富,但生产力却很低下。农业、畜牧业经济都不发达,人口的剧增使得鲜卑各部之间除了军事联盟之外,并无过多经济往来。加之政治上除以军事掠夺为目的的战争协作之外,组织上也较为松散。故公元181年檀石槐死后,鲜卑军事联盟迅速瓦解。 檀石槐部落联盟瓦解之后,当时划分的东部鲜卑仍然在东部的西拉木伦河流域游牧,曹魏初年,盘据太原雁门一带的“小种鲜卑”首领小帅轲比能又建立一个较小的部落联盟,青龙三年(235)年,轲比能被曹魏政权所杀,局部统一的鲜卑各部进一步瓦解。鲜卑族重新回到了原来各自为政的状态之中。魏晋之际,东部鲜卑兴起了三个大的部落,即宇文部、慕容部、段部。
返回「
入主中原—鲜卑篇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