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9.109.6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余天遂 的原始碼
←
余天遂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余天遂 | 圖像 = [[File:余天遂.jpg|缩略图|居中|[http://cimg.fx361.com/images/2017/03/13/wwjd201702wwjd20170210-1-l.jpg 原图链接]]]}} [[余天遂]](1882-1930)原名寿颐,字祝荫,号荫阁、别署三郎、仇僧等,[[江苏]]昆山玉山镇人。出身中医世家,幼承家学,故精医道。后从师胡石予。由[[柳亚子]]介绍参加南社,以诗文名于时,其文多慷慨激昂,爱国奋烈之词,为南社同人中所罕见。工书画擅治印,通医学,南社社员,曾任[[孙中山秘书]]。<ref name="古诗文网">{{cite web |url=https://so.gushiwen.org/authorv_7cfcaba40bb2.aspx |title=余天遂| accessdate=2019-02-03}}</ref> 《[[中华书法篆刻大辞典]]》《中国书法大辞典》《近现代书法史》《昆山历代艺文志》等书都记录了余天遂在书法方面的才华与贡献。《中国书法大辞典》这样介绍余天遂:“擅书法,行医教学之余,用鸡毫颖写草书,酷似何绍基。”《近代字画市场实用词典》也指出,余天遂鸡毫笔写草书,以颤笔助其骨力,酷似何绍基书风。然求之内涵,终嫌单薄,与何书不可同日而语。 余天遂的书画艺术,得益于老师[[胡石予]]的言传身教,离不开自己的钻研摸索,还有余氏家族深厚的文艺熏陶。余天遂的高祖辈余梦星,是清代书法家,岁贡生,后放弃科举,攻诗文,作行、草书,风格圆劲古朴。其名收录于《中国美术大辞典》《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中国书法家篆刻大辞典》《清代书画家字号引得》《中国历代书画篆刻家字联索引》以及《玉峰翰墨志》等书。余天遂的父亲余少英喜欢搜集、收藏书画作品,与嘉定画家[[童伯恬]]“为患难诗酒之交”。童伯恬私淑明代昆山画竹高手夏昶,曾作墨竹作品多幅赠与余少英。正是在这种文艺传统和家庭氛围之中,余天遂耳濡目染,在书画方面种下慧根。 [[金天翮]]在《石予画梅天遂书联同时相贶诗以报》一文中,赞叹余天遂书法之精湛,云:“弟子入室有天遂,蜕形换骨书尤工。书作龙腾腕如铁,开花巨豪墨渖浓。”[[郑逸梅]]在《补述余天遂轶事》中介绍:“先生工书,神似蝯叟。”据该文记载,余天遂在草桥中学任教时,学生门徒纷纷向他求书法作品。他说,写书法不难,磨墨有点难,于是学生们各自准备墨水,求之不已。余天遂越发感到吃不消,便以润格为由,婉拒学生,终于清静。<ref name="参考网">{{cite web |url=http://www.fx361.com/page/2017/0309/1097169.shtml |title=余天遂与他的书画艺术| accessdate=2017-03-09}}</ref> 不仅是师友、学生请余天遂题字,文化圈内的众多杂志也纷纷向余天遂发出邀请。应《南社丛刻》《广益杂志》《消闲月刊》《联益之友》等文艺刊物之约,余天遂曾为其封面题字。他的书法,还成为书法入门的学习范本。1916年《[[申报]]》发表广告,云:“余君天遂(澄衷学堂教员)自刊字帖一种,其书法参综南北学者,能从此入门,将来分途易辙,可省矫揉之力,洵学书者之圭臬也。”画家、书法家吴一峰,早年在上海得余天遂指导书法,走上艺术之路。 虽然生活时见窘迫,余天遂却不以书法为生财之道。他热心公益,关心教育,常以个人微薄力量,乐于助人,书法遂成为其好善乐施的途径。1916年《[[兴华]]》杂志发表消息《余天遂先生鬻字助学》,云:“天遂先生工于大小草楷等书,沪上久已著名,踵门求书者络绎不绝,顷承热心教育,愿为真茹商业学堂鬻字捐助,凡慕余先生墨宝者,无论匾额、楹联、条幅、折扇等件,润资随送,概作学堂经费,如承丐墨由本报代为接收可也。”1924年8月,厦南学校在一品香开校董会,欲自行建筑校舍,然资金短缺。受族妹余佩皋之邀,余天遂成为该校校董,他在会上发言说:“鄙人素性懒惰,能力薄弱,承舍妹邀入校董之列,但觉义无可辞,而又无尽力之处,今拟捐助自己书画若干件,以作彩品之需,聊尽区区鄙意,谅不嫌其薄也。” 与纯粹的文人不同,因擅长书法,在书画界享有一定声誉,余天遂的交游圈相对广泛。1912年5月14日,由[[李叔同]]与柳亚子共同发起组织文美会在上海三马路大新街天心楼酒馆举行第一次雅集,余天遂与[[陈师曾]]、[[费公直]]、[[黄宾虹]]等人出席,当场挥毫泼墨,并交换作品。1920年10月,[[李肖白]](昆山正义人)、[[朱剑芒]]以书法润资支助北方受灾地区,余天遂即为介绍人之一。再如1926年3月13日《申报》发表《画家之联欢 钱化佛宴西洋画家》,报道了画家钱化佛邀请画家[[徐悲鸿]]、[[张聿光]]和书家[[杨了公]]、余天遂等人,宴于小有天的聚会情形。同年5月,为筹建新慕尔堂,徐悲鸿、[[钱化佛]]、余天遂等人组成陕西队,以书画作品募集资金。 [[File:分湖旧隐图记.jpg|缩略图]] 余天遂不仅深谙医道与诗文,更兼多才多艺,精辨音律,深入堂奥,能画墨梅与山水,擅长书法,还能刻印。民国三年八月,余天遂读了柳亚子的《[[分湖旧隐图记]]》,描绘了一幅《分湖旧隐图》册页相赠。天遂山水师承元四家的[[王蒙]],兼学[[赵孟頫]],写景多稠密之笔,此画幅虽小,泾路迂回,烟霭微茫,林木扶疏郁茂,颇有独到功夫。与画幅同时赠予柳亚子的是《分湖旧隐图》五字题耑,书法朴拙古茂,富有特色,碑帖兼治,笔法苍劲而老辣。一年后,天遂再次为《分湖旧隐图》填了一阕《[[小重山]]》。 1917年至1918年的《[[民国日报]]》,刊发了余天遂一组讨论书画的文章,即《天心簃随笔》《天心簃论书》《天心簃评画》和《天心簃论画》系列,共十九篇。余天遂在文中谈论书法心得,如书法的规矩方圆之理,他认为只有从方开始,才能达到圆的境界,如果囿于方,则变化不多矣;如书法与诸事物间触类旁通之理,他认为万事万物“虽绝不相涉之事,皆足以喻我之所学,而我之所学,乃亦足以喻诸物情”;又如书法的模仿、学习古人之法,他认为“与其逆而溯之,不如顺而衍之”,学其深意,得其精髓,融会贯通;再如,他认为凡作书有骨有肉,而尤要有筋,以精神气血凝注其间等。这些精短的书法随笔,是余天遂从自身实践所得,文辞古朴,引人入胜,给人启发。 1918年,66岁的寓沪女画家吴淑娟举办画展,百余幅佳作,陈列一堂,供人欣赏。余天遂接到邀请,抱病前往,感觉“如入宝山,璨烂夺目”。为了不留遗憾,留下痕迹,余天遂作《[[天心簃论画]]》系列,自1918年4月4日始,至4月17日终,对[[吴淑娟]]女士的数十幅山水、花卉画逐一点评,共发表相关随笔11篇。 1930年,余天遂积劳成疾去世,终年仅48岁,生平著述大多散佚,后人仅编有《[[余天遂遗稿]]》一册。<ref name="昆仑堂">{{cite web |url=http://kltartgallery.d238.51kweb.com/kanwu/ReadNews.asp?NewsID=584 |title=鸡颖名家余天遂| accessdate=2011-08-17}}</ref>
返回「
余天遂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