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1.84.17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丝弦 的原始碼
←
丝弦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丝弦</big> ''' |- | [[File:丝弦.jpg|缩略图|居中|[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丝弦 外文名称;si xian 形成时间;明末清初 发源地;河北省中部 代表人物;刘魁显、何凤祥、王振全、封广亭 代表作品;《赶女婿》《白罗衫》《花烛恨》 |} '''丝弦''',[[中国]]民间戏曲种类,分为南方丝弦和北方丝弦,北方丝弦又名弦索腔、弦子腔,流行于[[河北]]省中南部,是全国稀有的地方戏曲之一。剧种起源于明末,其声腔为元、明流行于燕赵的小令。丝弦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曾遭禁演,1840年鸦片战争后在民间日渐发展,并形成了东、西、南、北、中五路流派,流行于石家庄地区一带的为中路丝弦。 南方丝弦主要指常德丝弦,常德丝弦是流行于[[湖南]][[常德]]沅江、澧水一带的地方曲种。明末清初,江浙一带的民歌和时调小曲传入常德后,经与当地民间音乐相结合,不断演变、发展而成。 常德丝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艺术价值较高。但因20世纪80年代以来缺少专业表演团体,加上老一辈丝弦艺人相继辞世,已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和保护。 2006年5月20日,丝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边树森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鹤林
返回「
丝弦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