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音樂風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音樂風格

來自 大河票務網 的圖片

音樂風格 音樂風格是指在音樂範疇中各種音樂要素--曲調節奏音色力度和聲織體曲式等富有個性的結合方式,但主要指的是曲調。這些要素的特殊結合方式能產生一種顯著的或獨特的音響。而且,我們還能談論一位作曲家的音樂風格,一個作曲家團體的風格以及一個國家民族或歷史上某一個時期的音樂風格。在世界的某一地域或大約同一時期的某些作曲家所創作的作品經常有相似的風格,但是各個作曲家運用同樣的音樂語言也能形成個性化的表現方式。

音樂風格隨着歷史時期的更迭而不停地改變着,但是這些改變是持續的,這樣,任何一個風格時期與另一個風格時期的分界往往很模糊。雖然也存在一些突然的轉折點,但哪怕最革命性的新風格也經常在早一些的作品中有所預示,很少有完全顛覆以往傳統的風格變化。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音樂風格 [1]

外文名 music genre

類別 音樂

特色 隨歷史變化

古典音樂

中世紀音樂

人們所慣稱的"中世紀"跨越了一千年的歐洲歷史。這個歷經"黑暗時代"的時期大約始於450年。社會的所有階層都受羅馬天主教會的強有力的影響。正如天主教統治着中世紀人們的心靈和思想,在音樂生活也占據支配地位。大多數重要的音樂家都是牧師,並且都為教會工作。成千上萬的教堂中一個最重要職業就是禮拜式的演唱。正是由於教會的這種顯要的地位,幾個世紀以來只有宗教音樂被記錄保留下來也就顯得不足為奇了。

大多數中世紀音樂(450~1450),都是聲樂。大約在1100年後,樂器在教堂音樂中的運用逐漸增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管風琴。

幾個世紀以來,西方音樂以只有一條單獨旋律的單聲部音樂為基礎。在700年至900年間的某個時期開始出現了一場導致西方音樂轉變的革命--在格里高利聖詠之下加上第二條旋律線。起初第二條旋律線是即興的,並沒有記下來,兩條旋律線以四度或五度的音程分開,一音對一音地平行運動。這種音樂即稱為奧爾加農。

在900~1200年間,奧爾加農演變成為真正的復調音樂,並且附加旋律不再嚴格的與聖詠平行,變得更為獨立。

1150年以後,歐洲思想與藝術之都的巴黎稱為復調音樂中心。巴黎聖母院連續兩任唱詩班指揮萊奧南和佩羅坦,都是最著名的作曲家。他們和他們的追隨者被稱為"巴黎聖母院樂派"。

GregorianChant

這是在羅馬天主教會的正式禮拜儀式中所唱的聖歌,起源於中世紀的羅馬天主教會。當時有位教宗叫格里高利一世(Gregorius Magnus,任職期間公元590~604),他曾將這些聖歌編輯成冊,因此後世人稱其為"格林高利聖歌"。

Gregorian Chant具有以下特徵:歌詞全是拉丁文,是無伴奏、無和聲的單一旋律線,節奏非常自由,採用不同於"大小調系統"的調式音階,同時還具有客觀的、非個人的與超世俗的性質。這種聖歌音樂與禮拜儀式密不可分,它們可算是"功能性的音樂",亦即具有特殊功用的音樂,不具娛樂價值。它們主要旨在表達歌詞的宗教內涵,而不注重官能美感或情感訴求。但有趣的是,中世紀許多俗樂與民謠卻改編自格里高利聖詠的曲調。

文藝復興時期

像在其他領域的藝術,音樂的範圍得到較大的擴展。作曲家和演奏家的數量同樣有較大增長。

如同過去,音樂家活動於教堂、宮廷和城鎮。教堂仍是重要的音樂贊助者,但是音樂活動逐漸轉向宮廷,音樂家也擁有比以前更高的身份獲得更高的報酬。

在文藝復興時期音樂(1450~1600)的音樂中,若存在着寬闊的感情內涵時,卻也經常以一種中庸、平衡的方式表達,其間沒有相應的力度。音色或節奏的極度對比。

儘管當時樂器仍從屬於聲樂,但其間已變得更為重要。然而在16世紀,樂器越來越脫離聲樂的羈絆更多的音樂是特意為樂器而寫的。

巴洛克音樂

巴洛克(Baroque)一詞本義是指一種形狀不規則的珍珠,在當時具有貶義,當時人們認為它的華麗、炫耀的風格是對文藝復興風格的貶低,但現在,人們已經公認,巴洛克是歐洲一種偉大的藝術風格。

巴洛克音樂(1600~1750)作品往往表達一種基本情緒:那些以輕快開始的必以輕快貫穿全曲。相對於這種單一情緒的巴洛克原則,最初的例外出現在聲樂作品。巴洛克音樂中情緒的一致性首先由持續的節奏型所表現,旋律同樣形成一種連貫統一的感覺,與之相呼應的是前後一致的力度層次:在某個時間片段內,音量趨向於保持一致。

最重要的兩位巴洛克作曲家是喬治·弗里德里克·亨德爾和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Bach)。1750年J.S.巴赫的去世標誌着這種風格音樂時代的結束。

古典主義音樂

Classical Music,中文翻譯為"古典音樂"。有人認為"古典"給的感覺有古董、古板的味道,故改稱"經典音樂"。也有人根據牛津英文辭典里對古典的定義:to be in traditional and serious style,而稱之為"嚴肅音樂"。於是,"古典音樂"又被戴上了"嚴肅"的帽子,讓人更不敢靠近。

但下此定義的人一定沒有好好查字典,因為"serious"的第二條義項是這樣給出定義的:(指書、音樂等)啟發思考的,不僅為消遣的。

因此我們知道原來古典音樂(1750~1820)不同於流行音樂的地方是它內涵深刻,能發人深思,更能使人高尚,免於低俗。再來看一下朗文辭典對古典音樂的解釋:music that people consider serious and that has been popular for a longtime(發人深省並且長期流行的音樂)。

可見,"古典音樂"是歷經歲月考驗,久為傳誦,為眾人喜愛的音樂。如此看來,譯成"經典音樂"的確更妥當一點。只是大家都說慣了,要改口總覺得彆扭,還是稱其為"古典音樂"吧,要怪只怪當時第一個翻譯的人,怎麼沒想到"古典"會帶來這麼多的誤解。還好,沒有意譯成"嚴肅音樂",否則真的是要貽笑大方了。

當我們聽到巴赫、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的音樂時,它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優美的旋律,充滿意趣的樂思,還有最真摯的情感,或寧靜、典雅,或震撼、鼓舞,或歡喜、快樂,或悲傷、惆悵......

PS:Classical Music:(of music) written in a Western musical tradition,usually using an established form (for example a SYMPHONY) and not played onelectronic instruments. Classical music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be seriousand to have a lasting value.(引自《牛津高階(第6版)》)

參考翻譯:(關於音樂)以一種西方音樂傳統創造,常使用確定的格式(比如:交響樂)。且不用電子樂器演奏。古典音樂通常引人深思,並且歷久彌新。 Classical指西方古典的,傳統的;Classic指經典的,優秀的。

浪漫主義音樂

浪漫主義音樂(1750~1820)是古典主義音樂的延續和發展,是歐洲音樂史上的一種音樂風格或着一個時代。浪漫主義風格音樂注重情感和內容的表達,打破古典主義音樂時期的種種形式上的束縛。

貝多芬是古典主義音樂的終結者,也是浪漫主義音樂的先行人,浪漫主義音樂拋棄了古典音樂的以旋律為主的統一性,強調多樣性,發展和聲的作用,對人物性格的特殊品質進行刻畫,更多地運用轉調手法和半音,浪漫主義歌劇的代表是韋伯,音樂的代表是舒伯特。

浪漫主義音樂體現了影響廣泛和民族分化的傾向,在法國出現了柏遼茲,意大利有羅西尼,匈牙利的李斯特,波蘭的肖邦和俄羅斯的柴科夫斯基。浪漫主義音樂終結在瓦格納和勃拉姆斯時代。

印象主義音樂

印象主義音樂時期大約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之間,是與印象主義運動同時期的音樂風格。印象主義音樂已經不像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那樣強調主觀情感的表現,而是更注重氛圍和色彩的營造,以呈現出一種抽象、超現實的色彩,成為進入現代音樂的開端。印象主義音樂給人以朦朧、撲朔迷離的感覺,暗示性較重,創作題材常取自於自然景物和詩畫等題材。德彪西和拉威爾是印象主義音樂中的代表人物。

表現主義音樂

表現主義音樂是否劃分到古典音樂尚未定論。這種盛行於20世紀初期的音樂形式與傳統的音樂完全相反,表現主義音樂忽視音樂創作總的各種調性規律,並且反對印象主義的客觀性,主張更直接表現人類的精神世界,這種音樂是以表現主觀的自我為主體的。表現主義的音樂無調可言,節奏和旋律都難以捉摸,讓人感覺焦躁、瘋狂、恐懼和不安,但是卻擁有一種奇特的空間感和絢麗的色彩。表現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是勛伯格以及他的兩個學生韋伯恩和貝爾格。

新古典音樂

新古典主義音樂盛行於20世紀20年代末,這種音樂形式主張音樂的創作應該保持客觀性和嚴肅性,主張以浪漫主義的手法集成古典音樂的形態。新古典主義音樂不但否定浪漫主義音樂的主觀性,也否定後浪漫主義的誇張表現,而希望以現代的手法再現出古典時期音樂。意大利鋼琴家、作曲家布索尼,俄國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等是新古典主義的代表人物。

具體音樂

所謂"具體音樂"就是將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實際聲響,如風聲、雷聲、鳥鳴、狗吠、機車鳴笛、飛機轟隆等等事先錄好,然後編排,剪輯而成的音樂,這種不用人來演奏的音樂於1948年10月在巴黎首次播出。這種音樂的產生與錄音技術的發展緊密聯繫着。首創者是法國國家電台的無線電工程師舍費爾,其代表作有《黑色練習曲》、《鐵路練習曲》、《燉鍋練習曲》、《紫羅蘭練習曲》、以及他與亨利合寫的《單人單響曲》、《暖昧協奏曲》、歌劇《奧菲歐》等。德國、美國、日本等國均有人從事這類音樂的創作。

偶然音樂

偶然音樂又稱"機會音樂",就是在音樂中引入偶然因素。這種音樂的突出特徵是不確定性和偶然性,它採取擲硬幣、搖簽子、卜卦等手段由演奏者將作品的段落任意組合順序、任意確定音高、長短、音色、力度。偶然音樂的作曲家不再採用傳統的記譜法,他們各自選用音樂符號並加以說明這類作品無具體結構和形象、無調性,只是偶然的音響效果。

偶然音樂首先是在美國興起的,最著盛名的是美國作曲家凱奇。他的代表作有《變化之樂曲》、《鋼琴管弦樂隊協奏曲》、《幻想景色》以及鋼琴曲《4分33秒》等德國作曲家斯托克豪森的木管五重奏《節奏》、《鋼琴片斷》、《一個打擊樂器演奏者的套曲》、《三個演奏者的疊句》等,也是偶然音樂中有影響的作品。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