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胡氏宗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胡氏宗祠

來自 網絡網的圖片

胡氏宗祠,位於安徽省績溪縣瀛洲鄉大坑口村,大坑口古稱龍川。龍川胡氏宗祠是一處始建於明代中期的漢族祠堂建築,屬於漢民族祭祀祖先、議決族內大事的場所。胡氏宗詞建於明嘉靖二十五年(1547年),祠內裝飾以各類木雕為主,有"木雕藝術博物館"和"民族藝術殿堂"之稱。龍川也是原國家主席胡錦濤同志的祖居地。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胡氏宗祠 [1]

外文名 The ancestral hall

地點 高安市龍潭鎮陵和合溪胡村

建立時間 1547年

廟宇 劉、關、張

重修時間 1898年

所屬 國家重點保護文物單位

簡介

龍川胡氏宗祠位於現績溪縣瀛洲鄉坑口(龍川)村。績溪古屬徽州,文風鼎盛,宗祠建築遍布。龍川胡氏宗祠建於明代嘉靖25年(1547年),清光緒4年(1878年)重修。宗祠坐北朝南,前後3進,占地總面積1271平方米,以山帶水,氣勢飛動。祠內裝飾精美,尤以保存完好的各類木雕為最,有"徽派木雕藝術寶庫"之稱。龍川在明代曾出過兩任六部尚書,也是胡錦濤的故鄉,1988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關專家讚譽它是中國古祠一絕。龍川胡氏宗祠位於古徽州的發跡地--績溪。為明代戶部尚書胡富、兵部尚書胡宗憲、清朝紅頂商人胡光鏞的族祠。此外,績溪還是近代學者胡適、原國家主席胡錦濤的家鄉。[1]

建築

龍川胡氏宗祠坐北朝南,前後三進,建築面積為1146平方米。祠前是一個約100平方米的廣場。房屋場基和廣場的場地、階揮、欄杆全用清一色的花崗石砌成。前進是座22米寬的高大門樓,門樓前後兩向各有六根石柱,五根月梁和四根方梁,結構嚴謹,布局勻稱。方梁梁面雕刻精緻圖案,中間前一根為"九獅滾球遍地錦",後一根是"九龍戲珠滿天星"。兩旁木樑雕刻均為戲文人物。門樓後面為天井,也是用花崗石鋪成。20根石柱同20根月梁銜接,排列在天井四周,擎起東西兩廊和前中兩進的南北房檐。過天井是中進,為祠堂正廳。由14根圍粗達166厘米的銀杏樹圓柱架着大小19根冬瓜梁構成。每根屋樑兩端皆配有橢圓形梁托,梁托上雕有彩雲、飄帶,中間分別樓成龍、鳳、獅、虎。梁間懸掛層層雲朵,楔上鑲嵌片片花雕,連梁鈎(掛燈用)都襯以刻有蟋龍、孔雀、水仙花、萬年青等動植物形象的鈎托。正廳兩側各為高達丈余的落地窗門,每扇窗上截有鏤空花格,下截是平板花雕,內容以荷為主體,間以水禽。正廳上首也是一排落地窗門,花雕畫面以鹿為中心,襯以山光水色,竹木花草。後進是寢室,上下兩檔,中隔一個狹長的天井。寢室窗門雕刻的全是花瓶,採用浮雕和淺刻技法。窗門中間的小片花板上,分別樓刻着八仙道具、文房四寶、書案畫卷、圓椅條桌等,小巧玲瓏,立體感強。1988年被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概況

據歷史記載,龍川是坑口村的古稱。村前有龍鬚山,村中有一條小溪(稱川)穿村而過,古稱龍川。後人認為小溪(又稱坑)出口流入登源大河,龍可以暢溪,故改為坑口。這個傳說至今仍在百姓中流傳。龍川胡氏宗祠始建於宋,明嘉靖年間大修。坐北朝南,前後三進,由影壁、平台、門樓、庭院、廊廡、尚堂、廂房、寢室、特祭祠等九大部分組成。宗祠採用中軸線東西對稱布局的建築手法。令人有氣勢磅礴,蔚為壯觀之感。

宗祠是古徽州聚族統宗,維護宗族的建宗法制的產物。對現今說已失去它的作用和意義,但它的木雕藝術卻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作為歷史文物來研究有它特有的考古和觀賞價值。尤其是它的木刻花雕獨樹一幟,形成自有的藝術風格,可謂木雕藝術的一顆"明珠","古祠一絕"的含義也就在其中。

位於現績溪縣瀛洲鄉坑口(龍川)村。績溪古屬徽州,文風鼎盛,宗祠建築遍布。

建築結構

龍川胡氏宗祠中國古代宗祠建築。在安徽省績溪縣城東12公里瀛洲大坑口村。建於明嘉靖年間(1522~1566),歷代多次維修。其中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曾大修。現存主體建築結構為明代特徵,內部裝修具清代風格。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胡氏宗祠為磚木結構,坐北朝南,三進七開間,建築面積1564平方米。階墀、欄杆、地坪、旗杆石、石鼓、石獅等均為花崗岩築成。祠堂前進門廳是一座高10.5米、寬22米的重檐八角門樓。門樓的大小額枋飾木雕龍戲珠、獅滾球和歷史戲文等。門樓後為天井、廊廡。祠堂中進是全祠的正廳,為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結合的建築結構。廳內4根銀杏金柱,高6.5米,圍1.66米。柱礎、樑柱、平盤斗、雀替等均鏤空雕刻。正廳兩側和上方存32扇高4米的落地花雕隔扇。祠堂後進為二層樓房,為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結合的構架。後進廂房和一樓存高3米、寬60.4厘米的落地花雕隔扇32扇,其裙板和中絛環板的雕刻均為各式博古圖案和四時花卉。建築屋面角翼多姿,圍以馬頭牆。

特色木雕

宗祠的木雕基本分布門樓、正廳落地窗門、梁勾梁托和後進窗門等4大部門,均以龍鳳吉祥、歷史戲文、山水花鳥、優美境地等畫面為立意構圖。花雕採用浮雕、鏤空雕和線刻相結合的技藝手法,圖案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高大門樓的雕刻是以歷史戲文和龍獅相舞為主體的圖案構成。門樓22米寬斗拱承挑屋檐、翹首騰空。門樓前後兩間各有6根石柱、5根月梁和方梁,結構嚴密,布局勻稱。方梁梁面雕刻"九獅滾球遍地錦"、"九龍戲珠滿天星"的精緻圖案;兩旁則是內容各異的歷史戲文,文武百官,聚集一堂,三軍聽令,躍馬橫刀,一幅幅鏖戰沙場的畫面展現眼前,儀門上彩繪尉遲恭、秦叔寶兩門神把守大門,兩旁石鼓相依,大獅對峙。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