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互聯網教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互聯網+教育,是互聯網科技與教育領域相結合的一種新的教育形式。 2018年11月22日,寧夏正式啟動「互聯網+教育」示範區建設 [1]

[]

詞語定義

「互聯網+教育」是隨着當今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科技與教育領域相結合的一種新的教育形式。

發展情況

2018年7月,教育部批覆同意寧夏組織開展「互聯網+教育」示範試點建設。為有序推進示範區建設,寧夏配套制定了2018年—2022年的建設規劃和建設實施方案。 2018年11月22日,首個獲批的「互聯網+教育」示範區,寧夏回族自治區正式啟動建設工作,將在5年建設期內多措並舉實現在教育資源共享、創新素養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學校黨建思政和現代教育治理五個方面示範,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互聯網+教育」模式。 2020年2月5日開始,寧夏將通過寧夏教育電視台空中課堂為學前幼兒開設親子遊戲、優秀動畫片、兒童劇、啟蒙教育等節目,指導家長科學育兒,開展室內遊戲活動。

重要意義

為教育公平助力 上課用的電子白板換成了觸摸屏、名師課程可「點單式」播放……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臨沂北城小學校長張淑琴向記者分享了信息技術為當地教學帶來的變遷。「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讓很多鄉村學校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學生的學習效果明顯提升,城鄉教育『鴻溝』進一步縮小。」張淑琴說。 通過智能互聯實現教育資源共享、利用大數據分析推動教學效率提升……從不少代表委員帶來的案例中可以發現,信息技術正在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為實現教育公平創造了更加便利的條件。 教育公平不僅在於打破地域教學資源限制,更在於幫助每個學生找到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實現因材施教。 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教育廳廳長葉仁蓀說,當前,信息技術正逐步優化教學方式,讓精準施教成為可能。 人工智能應用就是其中之一。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校長唐江澎介紹,學校高一年級應用教育智能軟件,一個學期以來,教師在網上協助學生解決問題4949個,並針對學生不同特點設計個性化的輔導。 「通過大數據將每個學生的知識薄弱點進行分析,準確發現問題,有效講解,極大提升了教學質量。」一起教育科技創始人劉暢說,智能算法和知識圖譜等還可以幫助構建智慧學習系統,使學生透過「葉子」看見「森林」。目前,一起教育科技每天產生的學習數據高達上億條。 葉仁蓀認為,應用信息技術已成為教師和學生必須掌握的能力。江西將加快人工智能等在教育領域的創新應用,期待以此推動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教學方法的改革、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 讓「育」的分量更重 教育信息化,並非簡單做技術的「加法」。人們期待技術帶來更多「溢出效應」,通過創新讓「育」的分量更重,推動實現從教書到育人的轉變。 建立科學評估體系,作為提高教學質量的「標尺」。 「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對學生的興趣進行個性化的培養。」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教育廳一級巡視員張志勇認為,傳統的方式只能實現定性分析,無法定量研究,引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利用精確的數據分析,可為教育決策提供參考。 提升自我管理意識,讓學習成為一種能力。 葉仁蓀認為,需要構建政府、企業、學校、科研機構合作機制,開展新型教學模式理論和實踐研究,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培養學生學習能力。 創新互聯網學習平台,激發學習興趣。 葉仁蓀說,信息技術可以助力學生綜合素質和發展潛力的提高。江西將大力推動「創客」教育,加強學生課內外一體化的信息技術知識、技能、應用能力培養。 跑好信息化「最後一公里」 發展「互聯網+教育」至關重要,圍繞於此的技術模式創新方興未艾。但隨着產業快速發展,應用快速擴大,一些問題也逐步顯現出來。要將技術用好,釋放更多效益,還需營造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 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為「互聯網+教育」鋪好路。 「信息技術助力教育公平,是建立在鄉村學校的帶寬充足、實際使用條件有保障等基礎上的。」張志勇建議,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加快推進基礎網絡建設,把信息化「最後一公里」做好。 加大教學內容的把關和數據安全的保障,讓師生放心使用。「一些學校有藉助信息技術推動教育創新的意願,但也擔心其存在安全隱患。」唐江澎建議,主管部門加強教學內容指導和管理,在保護師生隱私基礎上,加快推進新技術新業務監測預警,建立起保障數據安全的制度、技術、服務體系。 做好產業的「管」與「扶」,營造鼓勵創新大環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