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89.182.3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王大珩 的原始碼
←
王大珩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p style="text-indent:2em;">'''王大珩'''(1915.2.26─2011.7.21),汉族,生于[[日本]]东京,原籍[[江苏)]]省吴县(今苏州市。“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著名光学家,[[中国]]近代光学工程的重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杰出的战略科学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光学之父”。<ref>[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1/08/c_1123961258.htm 王大珩:开创新中国光学事业的“追光者”,新华网,2019-01-08]</ref> <p style="text-indent:2em;">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p style="text-indent:2em;">1938年,赴英国留学,先后就读于帝国理工学院、谢菲尔德大学。1948年回国。归国后,王大珩开拓和推动了中国光学研究及光学仪器制造、特别是国防光学工程事业,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在雷射技术、遥感技术、计量科学、色度标准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是高科技863计划的主要倡导者,倡议并促成中国工程院的成立。他先后主持制成中国第一片光学玻璃、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第一台激光器和第一个遥感科学规划等。 <p style="text-indent:2em;">2011年7月21日,王大珩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王大珩 | 图像 =[[File:王大珩 .jpg|缩略图|居中|250px| ]] | 图像说明 = [http://photocdn.sohu.com/20110722/Img314172539.jpg 原图链接] [http://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nc=1&ie=utf-8&word=%E7%8E%8B%E5%A4%A7%E7%8F%A9 来自360网] | 出生日期 = 1915年2月26日 | 出生地点 = 日本东京 | 逝世日期 = 2011年7月21日 | 国籍 = 中国 | 别名 = | 职业 = 科学家、教育家 | 知名于 = 研制中国第一埚光学玻璃<br>第一台电子显微镜<br>第一台激光器 <br> }} == 简介 == <p style="text-indent:2em;">王大珩(wang da heng)(1915.02.26—2011.07.21),男,小名英东,1915年2月26日生于日本[[东京]],原籍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第三届副主席,著名光学家,中国近代光学工程的重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杰出的战略科学家、教育家,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现长春理工大学)名誉校长,哈尔滨理工大学名誉校长,中国计量学院名誉校长,中共十二大代表,第三至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王大珩先生因病于2011年7月21日13时0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ref>[http://www.cas.cn/zt/rwzt/wangdaheng/wdhjj/ 深切缅怀王大珩院士],中国科学院 ,2011-07-21 </ref> == 人物生平 == <p style="text-indent:2em;">1929年,青岛礼贤中学(现青岛九中)就读。 <p style="text-indent:2em;">1937年王大珩在清华 <p style="text-indent:2em;">1936年,北平沦陷前,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p style="text-indent:2em;">1938年,赴[[英国]]伦敦帝国学院留学,专攻应用光子学,1940年获硕士学位。 <p style="text-indent:2em;">1941年,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玻璃制造技术系,攻读博士学位。 <p style="text-indent:2em;">1942年,被英国伯明翰昌斯公司聘为助理研究员。 <p style="text-indent:2em;">1948年回国,后来到大连担任——[[大连]]大学工学院(大连大学1949年4月建校,1950年7月撤销建制,大连大学工学院独立为大连工学院)。任大连理工大学应用物理系主任。 <p style="text-indent:2em;">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 1958年,作为主要创始人、第一任院长(1958.8-1965.2),创办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长春理工大学),并在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担任30多年所长。197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p style="text-indent:2em;">后任哈尔滨科技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仪器馆馆长,国防科委十五院副院长,中科院长春分院院长、电机所所长,吉林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中国光学会、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 <p style="text-indent:2em;">1983年后,任中科院科技部副主任、主任。 <p style="text-indent:2em;">1986年,当选为中国科协第三届副主席。 <p style="text-indent:2em;">1987年,受聘为[[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现长春理工大学)名誉校长。 <p style="text-indent:2em;">1993年5 月,当选为中国尖端技术与产业管理研究会名誉会长,第二届中国退(离)休科技工作者团体联合会副会长。 <p style="text-indent:2em;">1994 年6 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主席团成员。 <p style="text-indent:2em;">1994 年12月,任中国老科技工作者基金会会长。 <p style="text-indent:2em;">1996年,受聘为哈尔滨理工大学名誉校长。 <p style="text-indent:2em;">此外,还曾任中国光子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名誉理事长、北京市科协主席。 == 主要成就 == <p style="text-indent:2em;">对中国技术光学、激光、光学计量、光学玻璃和光学工程等研究较深,指导研青年时代的王大珩制成功多种光学观察设备,为中国应用光学、光学工程、光学精密机械、空间光学、激光科学和计量科学的创建和发展做出杰出贡献。 <p style="text-indent:2em;">1.建立了中国科学院长春光电所。长春光电所是中国所有光电所的一个母机,成都光电所、安徽光电所、[[上海]]光电所等,都是从长春光电所诞生出来的。 <p style="text-indent:2em;">2.与王之江院士一起主持了中国第一台激光器的研制。 <p style="text-indent:2em;">3.建议设立863项目。1986 年3 月,和陈芳允、[[杨嘉墀]]、王淦昌4 名科学家向中央提出“发展中国的战略性高技术”的建议,得到邓小平同志批准,由此国务院发出了“高技术发展计划纲要”的通知,这一“纲要” 被称为“863计划”。 <p style="text-indent:2em;">4.参与了航天测试的研制工作,研制了跟踪经纬仪。 <p style="text-indent:2em;">5.关注计量研究工作,担任国际计量委员会的委员。 <p style="text-indent:2em;">6.关注中国的遥感工作,中国发射的一系列遥感卫星,是在王大珩的指导下进行的。 <p style="text-indent:2em;">7.建议成立中国工程院。1992年,与其他5位学部委员倡议并促成中国工程院的成立。 <p style="text-indent:2em;">8.建议中国自制大飞机。 <p style="text-indent:2em;">9.建议中国设立光学工程专业。王大珩、[[周立伟]]院士一起起草,同时王大珩亲自到教育部去申请,必须要建立光学工程的专业。 <p style="text-indent:2em;">10.建议成立中国光学学会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 <p style="text-indent:2em;">11.建议科学院和工程院做国家的咨询工作。 <p style="text-indent:2em;">12.建议重视中国的人才培养。 <p style="text-indent:2em;">13.对中国的仪器仪表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 == 个人荣誉 == <p style="text-indent:2em;">197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p style="text-indent:2em;">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p style="text-indent:2em;">1995年1 月,获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 <p style="text-indent:2em;">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王大珩“两弹一星功勋奖章”。<ref>[https://www.360kuai.com/pc/9b54e13f69bfac10b?cota=3&kuai_so=1&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王大珩:光照万丈 膺啸东方],快资讯,2019-07-22</ref> ==人物影响== ===王大珩光学奖=== 奖项名称: 王大珩光学奖 其他名称: [[中国]]光学学会科技奖 创办时间: 1996 主办单位:中国光学学会 == 奖项介绍 == <p style="text-indent:2em;">1996年,王大珩出资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设立基金,以其一部分于1996年开始用于“中国光学学会科技奖”的颁发。在2000年3月31日举行的中国光学学会常务理事会会议上,决定将该奖的名称改为“王大珩光学奖”。 <p style="text-indent:2em;">为使“王大珩光学奖”得以连续发展,除王大珩教授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设立基金外,又从以下单位募集了52.8万元资金。他们是:[[长春]]光机所20万元、西安光机所10万元、江西光学仪器厂10万元、成都光机所5万元、麦克奥迪公司3.5万元、上海光机所2万元、北京大学1.3万元、浙江大学0.5万元、重庆大学0.5万元,另有3 个单位计1.5万元的捐款尚未到位。此项基金已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签署了《“王大珩光学奖”管理协议》,自2001年5月起该单位接受本会委托管理“ 王大珩光学奖”基金,并承诺在管理期间使基金总额在当年的基础上每年增加10%,协议有效期为5年。 ===实验班及奖学金=== <p style="text-indent:2em;">2005年7月,以荣誉院长王大珩名字命名的科学技术学院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在长春理工大学(原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揭牌成立。 <p style="text-indent:2em;">王大珩科学技术学院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实行导师负责制,采取两段式培养,执行单独的教学计划,重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首批180名学员是从6个学院的6个特色专业中选拔出来的优秀学生。 <p style="text-indent:2em;">凡通过选拔进入王大珩科学技术学院创新实验班的学生,在参评校优秀学生奖学金的基础上,享受王大珩科学技术学院创新实验班专项奖学金,每生每年1000元。 ==人物事迹== ===创新是天职=== <p style="text-indent:2em;">“[[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给我留王大珩下了深刻印象。我相信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构建和谐社会,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胜利!”著名科学家王大珩院士正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进行身体检查,记者电话采访了这位科学老人。电话的那头,他的声音依然清晰、坚定。 <p style="text-indent:2em;">2007年10月15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开幕。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王大珩时刻关注着这场盛会。王大珩身边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因为眼睛不好,他不能看电视,就捧着收音机,全神贯注地收听广播电台的直播。“整整两个半小时,王老一动不动。认真收听两个半小时,对一个92岁的老人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我想是对党崇高的信仰和极高的政治热情才能让王老有这样的执著!我们这些身边人都为此深深感动。” <p style="text-indent:2em;">王大珩告诉记者:“[[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创新是我们的天职,是我们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工作中最原始的责任。这对我来说是很自然的事。” <p style="text-indent:2em;">王大珩是[[中国]]现代光学及光学工程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从“两弹一星”到863计划再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他的名字始终与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断创新,是这位科学老人永葆事业年轻的秘诀之一。王大珩曾经这样形容科技工作者的创新责任:“科技工作者要做建设大军里真正的排头兵。这个排头兵不仅是要找一条路,还要披荆斩棘,让后面的建设大军能够跟上来。这个披荆斩棘,就是不断创新。” <p style="text-indent:2em;">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对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王大珩表示:“现在国家对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重视,科研环境、政策环境都好很多,希望科技工作者能够戒骄戒躁,多出成果。” <p style="text-indent:2em;">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有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王大珩院士诚恳地对记者说:“对我来说,培养人才是另一个责任。”回顾数十年的经历,王大珩院士感慨万千:“从上世纪50年代中国光学的发展进程中我深深感到,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要永远保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大力协同的优良传统和精神,要发扬崇尚科学、团结协作、追求一流、讲求正气的团队精神。这也是‘两弹一星’的精神。发展[[中国]]的尖端技术和整体的科学研究事业,我们都是靠这种精神指导才取得成绩的。” <p style="text-indent:2em;">92岁的老人深情寄语科技界同仁:“科技工作者生逢盛世,应该鞠躬尽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我们的力量。这是我们科技工作者最大的心愿!” == 光学事业奠基人 == <p style="text-indent:2em;">在仪器馆建立初期,王大珩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团结、组织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技术人员,较快地建立起光学物理、光学玻璃和光学机械等三个实验室和两个实验工厂。三个实验王大珩(左)与学生蒋筑英在研究工作 <p style="text-indent:2em;">室繁衍为后来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长春光机所)诸多的研究室,两个实验工厂中的上海实验工厂已发展成为中国著名的光学行业骨干企业——上海光学仪器厂,长春实验工厂发展成为机械工业的骨干企业——材料试验机工厂。 <p style="text-indent:2em;">为了建立光学设计基础,王大珩在仪器馆亲自领导组建了光学设计组,并举办全国光学设计训练班,培养出不少后来成为国内很有成就的光学科学家。仪器馆在他领导并具体指导下,逐步建立起光学设计、像差理论和像质评价;光学加工和光学检验;光学玻璃配方;光学薄膜技术;光度和光学计量;精密刻划和光栅刻划等技术基础。其中,由他主持开设的光度、温度、长度等计量研究工作,成为后来成立的[[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某些工作的技术基础。 <p style="text-indent:2em;">1958年,长春光机所研制成功晶体谱仪、大型摄谱仪、电子显微镜、万能工具显微镜等8种当时属于高级精密光学仪器的“八大件”,闻名于全国科技界。这是王大珩多年精心指导的结晶,是他亲身率领一批富有朝气的青年科技人员创造的硕果。“八大件”的研制成功对中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建立光学仪器制造业起到了促进作用。 <p style="text-indent:2em;">1960年,世界上激光技术问世,事隔一年,中国第一台激光器诞生于王大珩领导的长春光机所,他在解决晶体与氙灯的结构设计中起了重要作用。1964年,为了促进激光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国科学院决定成立上海光机所,并由他兼任第一任所长。 <p style="text-indent:2em;">多年来,由他领导创建的[[长春]]光机所已成为中国应用光学研究与光学仪器研制的摇篮,先后组建、援建了西安、上海、安徽和成都等四个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在中国形成了四个光学基地的格局。通过研制大量中国发展高新技术配套的光学仪器任务,为国家培养一大批光学技术骨干,形成了一支在应用光学与光学工程的研究水平上可跻身于世界之林的队伍,使中国应用光学、光学机械及光电技术和光学工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长春理工创始人=== <p style="text-indent:2em;">作为一名杰出的教育家,王大珩院士亲手创办全国唯一的光学专业高等院校——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 (后更名为长春理工大学)。自从50多年前王大珩院士创建了这所学校,便与她结下了“不了的情缘”。在长春理工大学的发展历程中,王大珩院士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多年来,他“尽瘁报国,博大精专,求实创新,虚怀若谷”的科学精神早已成为长春理工人心中的一束智慧之光、科技之光,照亮学校前行的道路。 [[File:王大珩1.jpg|缩略图|350px|[http://photocdn.sohu.com/20110722/Img314172539.jpg 原图链接] [http://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nc=1&ie=utf-8&word=%E7%8E%8B%E5%A4%A7%E7%8F%A9 来自360网]]] ===创建学校=== 1.创办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 <p style="text-indent:2em;">1958年,[[毛主席]]、[[周总理]]向全国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在这王大珩院士题词贺长春理工大学50年校庆这种精神鼓舞下,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王大珩所长提出利用所里的有利条件,创办一所培养光学精密机械仪器专业人才,适应中国光学精密机械仪器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等学校,很快得到[[吉林]]省和中国科学院的批准。于是一所以光学为主、光机电相结合的理工科大学——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简称长春光机学院)在新中国的光学基地吉林省长春市诞生了。王大珩院士担任第一任院长。 2.为保留学校发挥关键性作用 <p style="text-indent:2em;">1962年,国家对全国高等院校进行调整,学校面临着能否继续办下去的严峻考验。王大珩院士纵观国内外光学事业发展的前景,认为有必要保留这样一所光电特色突出的高等学校。他先后向吉林省委和中国科学院请示,又亲笔致函聂荣臻副总理和其他领导急切陈情。在他的积极争取下,学院得以幸存,并且成为1958年长春市创办起来的十余所大学中唯一保留下来的学校,也是中国科学院办学保留下来的两所大学之一。 3.提出先进的办学思想 <p style="text-indent:2em;">学校创办伊始,他就十分鲜明地提出了“突出特色”和“两个三结合”的办学思想。“突出特色”即是光学特色和国防特色。学校的专业设置突出“光学特色”,除办有“光学仪器”等专业外,还设立了国内高校第一个“光学材料”专业和第一个“光学工艺”专业;学生就业首先满足国防需求,为国防建设输送优秀毕业生。“两个三结合”即是校内的“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和校外的“学校、研究所、工厂”三结合。 4.实践先进的办学思想 <p style="text-indent:2em;">长春光机所的一批研究人员在学校兼任教师,其中包括14位院士和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蒋筑英。学校的专职教师参加科研项目,还与光机所的研究人员联合从事研究工作。学校的实习工厂和长春光机所工厂都是学生的实习基地,长春、[[成都]]、西安、[[上海]]、合肥五个光机所及上海技物所都是学校的毕业设计场所。王大珩院士与学校师生多次召开学校发展与人才培养座谈会,发表了关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许多宝贵意见。 5.取得优秀的办学成果 <p style="text-indent:2em;">由于办学思想先进,学校培养的毕业生质量很高。在10万多名毕业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多数都是所在工作单位的技术骨干,有的还成长为院士、部长、将军、校长、所长、厂长。兵工系统多数光学工厂厂长都是我校毕业生。2005年长春理工大学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专家组对王大珩办学思想给予了高度评价。 6.继承与发扬王大珩办学思想 <p style="text-indent:2em;">为了进一步实践王大珩院士的办学思想,学校于2005年成立了王大珩科学技术学院,积极创建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支持学校发展=== <p style="text-indent:2em;">1965年以后,王大珩院士不再担任学校校长,但仍时刻关注着学校的发展王大珩院士在长春理工大学。可以这么说,学校的每一步前进,每一次飞跃,都凝聚着他的心血。 <p style="text-indent:2em;">1.1979年,王大珩院士受聘为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在他的领导下,学校的学术水平发展很快。在第一批只有4个硕士学位点的情况下,学校成为首批具有工学硕士授予权的学校。 <p style="text-indent:2em;">2.1987年,王老欣然受聘为学校名誉院长。他在1988年为学校30年校庆题词“三十而立,继往开来,发扬艰苦创业传统,培养现代科技人才”。 <p style="text-indent:2em;">3.1990年,国防科工委决定设立一批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王大珩亲自给朱光亚、聂力写信推荐长春光机学院建立“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经过国防科工委6次考核,最终获得批准并得到了较高评价。 <p style="text-indent:2em;">4.1993年~1995年,学院申报博士授权单位和军用光学博士点,王大珩亲自给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写信推荐。1996年初,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为博士授权单位及军用光学博士点。 <p style="text-indent:2em;">5.1998年,学校举行40年校庆,王大珩到会讲话并题词“发扬专业特色优势,教研并举,面向现代建设需求,人才辈出”,还给师生做了“光学与创新体系”的学术报告。 <p style="text-indent:2em;">6.2002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长春光机学院更名为长春理工大学。虽然因为身体方面的原因,王老没能亲临万众欢腾的更名庆典,但他给学校发来了一封热情洋溢的贺信,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学校的关注之情和欣慰之意。由他亲笔题写的“[[长春]]理工大学”的校名,现已镌刻在学校的大门上,它将永远激励全校师生奋勇向前,永不停歇! <p style="text-indent:2em;">7.2003年4月2日,[[中国]]农行向学校提供5亿元人民币贷款的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88岁的王老不顾年事已高,亲自出席了签字仪式。学校突飞猛进的发展令他感到由衷高兴。 <p style="text-indent:2em;">8.2004年5月,由于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图书馆已有图书已满足不了快速发展的需要,学校向全校广大师生员工发出了捐献图书的倡议。王老得知这一消息后,主动为学校捐献了各类图书三千多册。王老的这一做法,再次表现了老校长对学校发展的深切关怀,对学子的殷切期望。 <p style="text-indent:2em;">9.2005年8月,90岁高龄的王大珩院士,来长春出席第二十届国际光学大会王大珩院士在长春理工大学,期间抽出三个半小时回学校视察,并向师生作了报告,题目也是他对学校的最大希望“实践求是,审时度势,传承辟新,寻优勇进”。 <p style="text-indent:2em;">10.2005年,王大珩院士给省委书记王云坤、省长王珉写信,建议对我校“光学工程”重点学科予以支持。省委书记、省长十分尊重王大珩的建议,专门投资3000万元资金用于“光学工程”重点学科建设,确保了我校“光学工程”的学科优势和在国内光学领域的学科地位。2007年,我校“光学工程”重点学科顺利通过教育评估考核。 <p style="text-indent:2em;">11.2008年,在学校举行建校五十周年庆典时,王大珩院士挥毫泼墨写下了“实践求是,审时度势,传承辟新,寻优勇进”的殷殷嘱托。王大珩还写了一封贺信,并签署了设立王大珩奖学金的授权书。 <p style="text-indent:2em;">12.2008年,王大珩院士还给教育部撰写推荐信,推荐学校申报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专业”,该专业于2010年获得批准。 <p style="text-indent:2em;">在王大珩院士与长春理工大学的点滴往事之中,体现着老科学家对光学事业的无比热爱之情,饱含着老校长对光学事业发展、对全校师生的深切期望之意。 <p style="text-indent:2em;">五十余载不了的情缘,王大珩的名字和长春理工大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学校历史上永不褪色的记忆。在王大珩院士的关怀和帮助下,今天的[[长春]]理工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光电技术为特色,光、机、电、算、材相结合为优势,工、理、文、经、管、法协调发展的吉林省重点大学。 <p style="text-indent:2em;">斯人已去,风范长存。学校师生将永远铭记老校长王大珩院士的深情嘱托,奋发进取,开拓创新,向着“国内先进、国际知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阔步前进。 <p style="text-indent:2em;">长春理工大学师生永远缅怀学校创始人王大珩先生。 ===科学家=== <p style="text-indent:2em;">王大珩在英国学习和工作了10年,大部分时间是从事光学玻璃研究工作。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国防光学仪器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使光学玻璃制造技术成为秘密。因此,他在[[英国]]的许多研究成果未能得到公开发表。他是英国最早研究稀土光学玻璃的。他用光谱方法研究了光学玻璃的吸收与脱色,研究了光学玻璃中As2O3、Sb2O3与氧化铁作用而达到化学脱色的现象。他研究了光学玻璃不同退火条件对折射率、内应力、光学均匀性的影响;改进了退火样品折射率微差干涉测量方法;发展了V棱镜精密折射率测定技术,获英国科学仪器协会第一届青年仪器发展奖(Bowen 奖),并在英国制成商品仪器。后来,他在国内把V棱镜折光仪进一步改进并推广生产,至今仍是许多光学玻璃实验室和工厂的基本测试仪器。他在英国工作期间,还发表了“关于玻璃,特别是低吸收率玻璃的可见光分光光度测量”、“氧化铁石英玻璃的分光光度测量”、“氧化硼对玻璃折射率和色散的影响”等论文。王大珩在长春光机所除了组织领导全所建设与发展工作之外,还亲身开展了一些具有特色的创新研究工作。1958年由他亲自设计、研制成功的中子衍射晶体谱仪,是中子衍射仪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原子能研究的重要工具。他在仪器的结构上通过创造性的设计,使仪器探测臂与晶体台按2:1结构联动,确定了合理的机械结构,使仪器在承担几百公斤的负荷下,仍保持了高度的转角精度。仪器在提交原子能所使用后,几十年来其性能始终保持稳定,为发展原子能工业提供了长期可靠的测试手段。 <p style="text-indent:2em;">1976年,中央决定修建[[毛主席纪念堂]]。王大珩在参加水晶棺制备工作中,运用丰富的光学技术知识,综合考虑了棺板间角度、软胶厚度以及力学等因素,对水晶棺进行了临界设计,并对瞻仰大厅的灯光设置及环境条件要求做了统筹安排,从而取得最佳瞻仰效果。 <p style="text-indent:2em;">70年代,国际上遥感技术正在兴起,王大珩以敏锐的科学洞察力,看到这是很有发展前景的新领域。在他的带头和指导下,主持编写了全国遥感技术发展规划,并组织指导系统地开展了遥感技术试验研究工作。由他主持在长春进行了一次综合性的航空遥感试验,取得了丰富的成果。1980年,他主编出版了《长春遥感试验论文集》和《长春遥感试验典型图像分析》,为中国遥感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持人=== <p style="text-indent:2em;">1958年,长春光机所在研制成功“八大件”之后,面临着光学研究为民用服务还是为军工服务的转折,王大珩基于发展国防光学高技术必须靠独立自主进行研究的认识,坚持指导开展了国防光学的研究工作。 <p style="text-indent:2em;">1958年底,为探索弱光情况下进行观察的可能途径,王大珩提出增大观察望远镜入射孔径以提高观察性能的设想。根据他提出的思路,1959年光机所研制成功大倍率大口径观察望远镜,并在[[中国]]海防沿岸取得了富有成效的观察结果。此后,他根据国家发展国防工程的需要,陆续开拓了红外和微光夜视、核爆及靶场光测、高空及空间侦察摄影、空间太阳辐射模拟、激光技术以及大气传输和目标、背景辐射测试等国防光学工程技术领域。 <p style="text-indent:2em;">20世纪60年代,[[中国]]原子弹爆炸试验迫在眉睫,而测试设备尚无着落,研制光测设备时间已来不及,就在这紧迫状况下,王大珩提出征用当时中国已进口的设备改装以满足核爆测试要求的紧急措施。在他指导下,经征用改装的普通高速摄影机能在不改变焦距的情况下扩大视场四倍,满足了核爆火球发光动态测试要求,取得了丰富的科学数据。 <p style="text-indent:2em;">此后,光机所为靶场测试陆续研制提供了中小型电影经纬仪,激光、电视电影经纬仪,跟踪望远镜,光电瞄准仪等重要光测设备。王大珩在光学系统结构、光学玻璃、光学镀膜、光学加工、光学检验等各专业领域的广博知识和坚实的理论基础,对指导上述国防光学工程的研制并取得成功,起到重要作用。 <p style="text-indent:2em;">1980年,[[长春]]光机所等研制的船用激光、红外、电视电影经纬仪及船体变形测量系统两项国防光学工程在中国向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试验中,在船体簸荡、测试环境条件十分恶劣的情况下,出色地完成了火箭再入段的跟踪测量任务,独立解决了当今世界远洋航天测量的稳定跟踪、定位、标校和抗干扰等技术难题。王大珩对测量船的光学测量布局以及船体摇摆和挠曲变形的补偿与实时修正等方面提出的有独创性的设计构思,对保证光学测量起到重要作用。 <p style="text-indent:2em;">由于他在中国国防光学科研中的突出贡献,王大珩1980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上述靶场光测设备以“现代国防试验中的动态光学观测及测量技术”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王大珩是首席获奖者。 ===社会活动家=== <p style="text-indent:2em;">在担任长春光机所所长时期,王大珩的科学组织活动早已超越一个研究“863计划”4位倡议者。<ref>[http://www.81.cn/2019zt/2019-09/04/content_9611552_2.htm 王大珩:“863”计划的主要倡导者],中国军网 2019-09-04</ref> <p style="text-indent:2em;">所的范围,由他主持制订了1956年及1964年全国光学与应用光学科学规划,参与制订了全国计量科学规划以及仪器仪表行业发展规划,其中由他拟订的一些重大措施建议,对促进光学、计量和仪器仪表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p style="text-indent:2em;">王大珩一心关注着科学技术发展的脉搏,以敏锐的科学预见性,在世界科技发展的关键时刻,对中国一些重大科技发展方向提出重大建议。70年代末,他和中国核物理学家王淦昌联名向[[聂荣臻]]副总理提出请求给予投资,建立相当规模的激光核聚变装置的建议,在聂副总理的支持下,终于在1986年建成中国峰值功率超过1012瓦的强脉冲激光试验装置,使中国在实验室研究核爆机理方面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1986年3月,王大珩鉴于[[美国]]战略防御倡议(SDI)和西欧尤里卡计划等高技术计划对世界各国造成的影响,由他发起并与王淦昌、杨家墀、陈芳允等三位科学家联名向国家最高领导提出了“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的建议”。这个建议很快得到中央批准,并演变发展为“863计划”。其主要目标是在选定的生物、航空、信息、自动化、新材料、能源、激光等七个高技术领域跟踪世界先进水平,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这一计划的实施,使中国高技术追踪国际水平的研究不断取得累累硕果,对中国20世纪末乃至21世纪初高科技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ref>[https://www.xzbu.com/8/view-9016670.htm 王大珩:中国光学之父],中国论文网 </ref> <p style="text-indent:2em;">他以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学部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等身份,以他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科学实践经验对科技活动发挥作用和施以影响。他联合其他学部委员向国家提出的加强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发展中国高技术产业、增加科技投入以及建立中国工程科学研究院等重大建议,都对中国科技发展决策起到重大影响。 <p style="text-indent:2em;">王大珩不仅活跃于国内科技组织活动,而且在国际科技舞台也充分显示了他的科学社会活动家的才能。为了使中国光学研制工作与世界接轨,他多次率团参加国际光学会议、计量学会议以及空间学术会议,并在他倡导下,在国内召开了多次国际激光会议、国际遥感会议、国际高速摄影与光子学会议等,他均担任主席。通过他的影响和努力,世界光学委员会(ICO)接纳中国光学学会为该会会员单位,并和世界上多数国家光学学术组织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促进了学术交流活动。1986年,由于他在中国空间光学技术中的突出成就,被选为国际宇航院院士。 ===战略推动者=== <p style="text-indent:2em;">正当北京处于“非典”肆虐的非常时期,2003年5月温总理视察北京航王大珩与夫人在韶山合影 [[File:王大珩2.jpg|缩略图|350px|[http://photocdn.sohu.com/20110722/Img314172539.jpg 原图链接] [http://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nc=1&ie=utf-8&word=%E7%8E%8B%E5%A4%A7%E7%8F%A9 来自360网]]] <p style="text-indent:2em;">空航天大学并向广大师生作了重要讲话,就发展[[中国]]大型飞机动情地说道:“最近我收到王大珩先生的一封信,我准备给他回信。他信里最惦记的是中国大型飞机的发展问题。解放五十多年了,我们能造汽车了,能造战斗机了,但是我们还不能造大型客机。我总想什么时候中国的大型飞机能够研制成功并且上天。我相信,这个愿望是能实现的,可是实现这个愿望是非常艰巨的……”。几周后[[温总理]]亲自上门看望了王老,共同探讨发展中国航空工业的战略。按照温总理对大珩老上书的批示,2003年10月大型飞机正式列为中国中长期科技规划重大专项论证项目。 <p style="text-indent:2em;">王老对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大飞机问题的特别关注,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大珩老与师昌绪先生共同担任中国科学院技术学部主任开始的。那是因技术学部主任的职务需要,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关注从光学拓宽到航空、航天、能源等更多的领域。在此期间,他发现航空作为国家的“要隘”技术在国家级的高技术项目里没有体现。经过数年的观察、思考以及向师昌绪等与航空领域有关的同事们学习请教,在1995年,王老与师昌绪先生等六人联名向国家提出将航空高技术列入重点高科技领域的建议。这是王老关于中国航空事业的第一个建议。建议被国务院采纳,列入“九五”计划。 <p style="text-indent:2em;">其后,他多次参加了推进中国大型飞机发展战略有关的重大活动。其中具代表性的有2000年国家科委组织的“大型飞机发展研讨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组织的运十飞机首飞二十周年纪念会;2001年以“21世纪中国航空工业发展战略”为主题的第159次香山会议;2003年为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大飞机论证委员会做关于发展中国大型飞机的报告等。 <p style="text-indent:2em;">王老在多年推动发展中国航空产业的过程中,形成了六个很重要的战略指导性观点: <p style="text-indent:2em;">1.跨越创新,寻优勇进 <p style="text-indent:2em;">针对有一些人提出的中国的航空工业应该走“由小到大,先军后民,从仿制到研制”的发展道路,并称之为“循序渐进”。王老提出中国的航空工业发展应当“寻优勇进”。他认为当前世界形势决不允许[[中国]]走这样的“渐进”之路,并指出:通过实践找出来的反映事物发展规律的因果关系叫“序”,我们做许多事情是按这种“序”来进行的;但是还有许多事情是需要开创性实践的,还没有找到“序”;如果只做已经有“序”的事,只能是跟在别人后面模仿;有些“序”是必须遵循的,有些“序”是可以跨越的,跨越就不是“循序”而是创新。 <p style="text-indent:2em;">我们应该把发展航空事业这件大事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看待。实施系统工程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各种因素都考虑在内,实行系统优化。优化包括许多内容,如分析环境条件,解决处理眼前效益与长远效益的关系是否优化了,经济性是否适合现代要求,人才使用是否合理等等的问题。还有一条是优化要“与时俱进”。现在看上去是优化的东西,将来不一定就是已经优化的,还要与时俱进地不断优化。我们的任务是不断地“寻优”,不断地探索一条最合理,最有效的道路。在道路确立之后,还应当勇往直前。大珩先生称这种办法为“寻优勇进”。 <p style="text-indent:2em;">2.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p style="text-indent:2em;">“自主开发、自力更生”是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决不是所有的东西全部都要自己搞商品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全靠自己实现商品化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能当作一般商品买来的,还是要买。但要注意,各种关键技术人家是要卡我们的,特别在高技术领域,必须自主开发关键技术,有实现产品化的能力,有自主的气势。在科技开发与产品化能力方面要有显示度,别人卡我们,就自己干,让对手感到卡不住。有了这种能力的储备,才能胸有成竹地买得进来先进的东西。 <p style="text-indent:2em;">在这方面还要强调“有所为,有所不为”。对某些已经商品化的东西可以“有所不为”,而在科研开发与产品化能力方面则必须更多地“有所为”。不能把在科研与产品化能力方面的“有所为,有所不为”和商品化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等同起来,科研与产品化能力上的“有所为”必须大大地超过商品化的“有所为”。许多高技术的东西,并不像一般商品那样能够迅速占领市场,但是如果由于当前能买来,就不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科研与产品化能力,甚至连已有的成果都放弃掉,那便是自投别人设下的罗网,或者作茧自缚。 <p style="text-indent:2em;">3.科学界的责任是“传承辟新”建立优势 <p style="text-indent:2em;">大飞机可以说是现代高新技术的大集合。我们发展大飞机技术一是增强国力的需要,二是发展经济的需要,三是市场竞争的需要。仅仅作片面的经济分析,可能觉得造大客机和买外国货相比,不一定划得来。但重要的是,我们这个国家研产大飞机的高新技术产业要赶上发达国家,不能仅从短期的市场效益来考虑,而是要从长远发展战略来考虑。从这个角度来说发展是硬任务,已经有了运10的基础,就不能停滞,应该本着“两弹一星”的精神把我们的大飞机搞上去。 <p style="text-indent:2em;">大型民用飞机是大飞机很重要的一块。要看到民用飞机不单是民用商品,它还是军民两用的产品。没有任何理由怀疑我们该不该搞大型民机,民机有没有市场。单从国防方面着眼,也能看出运10能起到的作用。因此,要特别重视发展大型客机在国际斗争中的重要性。 <p style="text-indent:2em;">我们取得了运10研制的成功,它和“两弹”一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国家通过自力更生,自主发展,走到了一个科技前沿地带,建立了很好的基础,体现了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气概。在运10这个基础上要很好地继往开来,不是什么都从头搞起。有了这样的基础,就可以“驾轻就熟”。“就熟”对今天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就是继往开来。历史赋予中国科学界两大责任,一个是发挥继承以往知识的传承作用,另一个是在“传承”基础上的“辟新”。我们要对社会真正有贡献,就应当 “传承辟新”的使命。 <p style="text-indent:2em;">4.要时刻克服自己的弱点 <p style="text-indent:2em;">建国以来我们作战飞机的发展有不少成绩,尽管有些东西还要靠人家,但是全靠人家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需要有自己的一套。航空产业是竞争性很强的行业,对手会看到你所有的弱点,专攻你的弱点。这就像踢足球一样,如果一个球队大部份球员都是很棒的,但是某个球员弱的话,对手就会专攻弱的一面,别的方面再好也要输球。大型飞机尤其是大型民机的问题应看成是我们航空产业的弱点。在当代的竞争当中,为尽快加强[[中国]]在大飞机方面的这个薄弱环节,应把发展大飞机这项工作像搞“两弹一星”一样作为一项紧急任务来布置。 <p style="text-indent:2em;">5.国际合作的基础是自力更生 <p style="text-indent:2em;">中国经过这么久的努力已形成了较强的科技能力,好多东西如“两弹一星”等王大珩院士 <p style="text-indent:2em;">都是靠自己努力搞出来的,包括基础研究领域。航空技术是一种复杂的高技术,跟航天相比,航空工业已发展了百余年,难度更高一些。如何才能赶上发达国家,主要还是看我们自己在“自力更生”方面下的功夫。我们想学别人先进的东西,如果自己没有一手,就没法学到。在国外你要去学人家的东西,往往你自己先要显一手。一个教师要收徒弟,首先摸摸你的手硬不硬,要是不硬的话,再磕头教师也不会收你做徒弟。 <p style="text-indent:2em;">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发展航空方面花了很大的力气,建立了很好的基础,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取得运10研制的成功。尽管运10成功以后我们和国外有一些合作,或者利用各种机会还得到过一些东西,这与我们运10的研制成功是有密切关系的。假如运10没有研制成功,后来的那些合作机会恐怕也不可能有。因此,运10的研制成功,从对中国的重要意义来说,可以跟“两弹”的成功相比。 <p style="text-indent:2em;">6.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p style="text-indent:2em;">教条主义,左、右倾机会主义,都不是科学。仅从局部利益出发也不是科学。科学是讲全局,讲整体的。要用科学的发展观,与时俱进,尊重优胜劣汰的客观规律来看待中国航空工业。[[中国]]航空工业必须从两个方面着眼。一、它是高新技术的集中点;二、航空工业本身是一项战略产业。它是既有军又有民的产业。从单一的市场经济或纯军工的体制来考虑问题都是欠全面的。它的发展必须走另一条路。 <p style="text-indent:2em;">纯军用的航空产品肯定是我们自己搞。民的方面我们不排除积极争取国际合作,但不能依赖国际合作,还需要有自主开发的另一条路。即便有合作,自主开发这条路也必须同时走。从能力方面考虑中国大型飞机可以从中大型的运10、MD90已经有的基础开始起步,积极培养人材、锻炼队伍、发展装备。同时,开展技术预研,为研产更大型的飞机开始做准备。中国发展大型民机除了考虑发挥它在民航运输业中的作用外,还要看到它在军事方面的重要用途。 ===哈尔滨理工大学=== <p style="text-indent:2em;">受命于危难 <p style="text-indent:2em;">1978年7月7日中国科学院党组通知:“接中组部〔78〕486号”文,经华国锋主席、党中央1978年6月17日批准:王大珩同志任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校长。1978年5月24日,63岁的老校长来到即将由黑龙江工学院改建的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当时的[[黑龙江]]工学院经过文革折腾已处于校舍破乱,师资流失奇缺,资金匮乏的艰难境地,全院只有4个系8个专业,共有师资250人。王校长一上任便召开校领导班子会,研究部署重整旗鼓建校发展规划,有关办学方向,专业设置,师资引进,校舍建设,职工住房、科研、生产、生活、后勤管理等诸多问题。为哈尔滨科技大学振兴铺垫了基石,指明了发展方向。1978~1983年从中科院和国家仪表局为学校无价调拨原材料、元器件、实验与生产设备等1050件,价值850万元。相继建成学生宿舍、学生食堂、阶梯教室楼、物理实验楼以及5栋2万多平方米的职工住宅楼。从此百废待兴的[[哈尔滨]]科技大学走出一穷二白的低谷,步入欣欣向荣的坦途。哈尔滨理工大学永远铭记王大珩校长1988年题词:我们要有:献身的精神,求实的态度,革新的气质,勤俭的作风,集群的性格,乐观的情绪。2000年题词:教研并举,理工结合;多科互用,形成特色;卓育人才,亦能亦德;应迎世纪,面向祖国。 <p style="text-indent:2em;">明确目标、坚定方向 <p style="text-indent:2em;">1978年9月,在百忙工作中第二次来校参加第一批新生开学典礼。在典礼会上讲话中说:为什么我们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学习多有建树和成就,是因为国外仪器仪表设备先进。当初我校归属科学院,其目的就是要培养仪器研究开发专门人才,创建技术物理系并强调技术物理、精密机械、材料科学、电子技术、计算机与科学管理等专业设置及专业间协调配合,在打好坚实理论基础同时,尤其强调普通物理实验和专业性实验,建立开放型实验室,让学生自己动手维护和修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既要会做实验还要会设计实验。专业课老师要搞科学研究,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技能,走教学、研究、生产三结合道路,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科技人才。要注重校图书馆建设,图书馆的藏书量标志一所大学的学风和实力,是师生营养知识的宝库。据了解,我校毕业生普遍受到大学、研究所和企事业单位好评,很多成为专业技术骨干。有位大学教授曾对我们老师说:“很感谢你们考来我们学校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都是好学生。”我们老师说:“是我们按王大珩校长的办学套路培养出的学生,这得感谢王校长。” [[File:王大珩3.jpg|缩略图|350px|[http://photocdn.sohu.com/20110722/Img314172539.jpg 原图链接] [http://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nc=1&ie=utf-8&word=%E7%8E%8B%E5%A4%A7%E7%8F%A9 来自360网]]] <p style="text-indent:2em;">功勋卓著、平凡质朴 <p style="text-indent:2em;">自1978年任校长,1984年和1995年当时的机械工业部连续聘为我校的名誉校长。三十多年来,老校长身兼多项重要职务,不管工作怎样繁忙,逢请必到,即使路过也要到学校来听一听看一看,和老师学生见见面。1982年7月,老校长刚从北京来到长春,第二天就安排与在长春生产实习的七九级学生开座谈会,其中有位女学生用英语汇报,王校长听了非常高兴,勉励学生都要高标准要求自己。1983年7月,老校长家在长春没有搬进北京,自己单身住在[[北京]]友谊宾馆,应在京做毕业论文的七九级学生要求,在宾馆楼外找个有台阶的地方,用了一上午时间和师生会面交谈。后来知道宾馆不能随便进入,楼内会议室是给首长和外宾用的,只好选择在楼外。老校长每次来校都带来科学技术的最前沿信息,每次讲话中都有中国科学发展前沿内容。如在1995年9月来校讲话中包括讲述信息高速公路现状与发展前景的内容。1998年4月有关学校学科规划征求老校长意见,老校长立即表示“我去!”当时老校长夫人顾教授说:“4月份[[哈尔滨]]停暖气,太冷。能否下个月去?”老校长立即说:“我是校长,我得马上去!”随即往天津打电话联系母国光院士,母国光院士愿意陪同前往。(母国光院士是[[天津]]南开大学原校长,长春光机所应用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曾是王校长的研究生。)来到学校后,安排住学校附近和兴路一所宾馆,晚上临进宾馆门时,老校长停下脚步问:“为什么不住学校招待所?”校办负责人回答说:“因为有母院士。” 老校长才同意住下。离校前校办打算给两位院士每人一盒精品人参、一盒鹿茸。经过了解后根本没敢做出来,也没敢说,怕惹两位院士发怒挨批评。老校长经常坐飞机都是坐普通舱,不坐头等舱。1995年老校长与清华大学同班同学何泽慧院士3去漠河观看彗星,路过哈尔滨也要到学校走走看看。当时学校接待的同志看两位院士穿的鞋太单薄,给他们买双北京厚棉鞋,两位院士非要给钱不可。临回北京上飞机前硬把钱塞到接待同志的衣袋里。2000年9月6日,哈尔滨理工大50周年校庆,85岁高龄的老校长又重返学校。视察校园和实验室后,接受校报记者采访时说:“高等学校的教育要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要尊重实践的需要,要切实做到科学与技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科教育一定要强调基础宽厚、理工科也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做到全面发展,适应未来建设需要。”如今老校长的谆谆教导和慈祥面孔记忆犹新深刻难忘。我们的老校长功勋卓著,身处尊位,学高八斗,却始终保持清廉简朴,从不用高档营养品,所得奖金几乎全部捐出。在和师生相处中,为人谦和,平易近人,行端身正,不图名利,展现出一心为国为民的科学家平凡质朴的生活本色,这些都将成为我校世世代代继承的宝贵精神财富。<ref>[https://www.360kuai.com/pc/9d00f64e41d759388?cota=4&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两弹元勋之-王大珩],快资讯, 2019-05-11 </ref> <p style="text-indent:2em;">[[哈尔滨]]理工大学师生为失去我们崇敬的老校长而万分悲痛,我们将化悲痛为力量,铭记王大珩校长要我们有:“献身的精神,求实的态度,革新的气质,勤俭的作风,集群的性格,乐观的情操”的谆谆教导,秉承王大珩校长的“教研并举,理工结合;多科互用,形成特色;卓育人才,亦能亦德;应迎世纪,面向祖国”的教育思想。继承王大珩校长科学思想、战略思维、高尚品格、谦逊作风,早日把哈尔滨理工大学建设成为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逝世消息== <p style="text-indent:2em;">“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著名光学家,中国近代光学工程的重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杰出的战略科学家、教育家王大珩先生,因病于2011年7月21日13时0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主要论著== <p style="text-indent:2em;">王大珩.彩色电视中的色度学问题.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出版,1973 Wang Daheng.Laser application activities in China,Digest of Technical Papers,1980ICL,155 <p style="text-indent:2em;">王大珩.中国光学科学技术的若干进展.光学学报,1981,1(1):1~11 <p style="text-indent:2em;">王大珩.中国独立自主地从事国防光学工程的历史.科学报,1985年9月29日 <p style="text-indent:2em;">王大珩等.中国的光学近况,光学学报,1985,5(1):1~10 <p style="text-indent:2em;">王大珩.七彩的分光1999,5 ==大事年表== <p style="text-indent:2em;">王大珩1915年2月26日 出生于日本[[东京]],原籍[[苏州]]。1995年王大珩在首届何梁何利基金奖颁奖会上 <p style="text-indent:2em;">1932-1937年 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学习,获理学士学位,研究院学习一年。 <p style="text-indent:2em;">1937-1938年 任兵工署弹道研究所技术员。 <p style="text-indent:2em;">1938-1940年 英国伦敦帝国学院物理系研究生。 <p style="text-indent:2em;">1941-1942年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玻璃制造系研究生。 <p style="text-indent:2em;">1942-1948年 任英国昌司玻璃公司研究部研究人员。 <p style="text-indent:2em;">1948-1949年 任上海耀华玻璃公司研究室主任。 <p style="text-indent:2em;">1949-1951年 任大连大学应用物理系教授兼系主任。 <p style="text-indent:2em;">1951-1956年 任中国科学院仪器馆馆长。 <p style="text-indent:2em;">1955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 <p style="text-indent:2em;">1958年-1965年任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现长春理工大学)首任院长; <p style="text-indent:2em;">1956-1967年 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仪器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p style="text-indent:2em;">1967-1971年 任国防科委第十五研究院副主任。 <p style="text-indent:2em;">1971-1977年 任长春光机所革委会副主任。 <p style="text-indent:2em;">1978-1983年 任哈尔滨科技大学(现哈尔滨理工大学)校长 <p style="text-indent:2em;">1979-1983年 任长春光机所所长。 <p style="text-indent:2em;">1981-1992年 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副主任、主任。 <p style="text-indent:2em;">1986年 任中国科协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91年起为中国科协荣誉委员。 <p style="text-indent:2em;">1987年迄今 任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现长春理工大学)名誉院/校长; <p style="text-indent:2em;">1992-迄今 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局高级顾问。 <p style="text-indent:2em;">1986-1992年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理事长、[[北京]]市科协主席。 <p style="text-indent:2em;">1994年中国工程院院士。 <p style="text-indent:2em;">1996年 受聘为哈尔滨理工大学名誉校长。 <p style="text-indent:2em;">1999年9月 与[[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共23人一起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p style="text-indent:2em;">2010年2月26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发布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批准1997——28小行星命名为王大珩星。 <p style="text-indent:2em;">2011年7月21日13时02分 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96岁。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999年颁发)== 于敏 王大珩 王希季 朱光亚 孙家栋 任新民 吴自良 陈芳允 陈能宽 杨嘉墀 周光召 钱学森 屠守锷 黄纬禄 程开甲 彭桓武 王淦昌 邓稼先 赵九章 姚桐斌 钱骥 钱三强 郭永怀 ==中国科学院院士 · 信息技术科学部== 包为民 保铮 陈定昌 陈桂林 陈国良 陈翰馥 陈俊亮 陈星弼 陈星旦 [[褚君浩]] 戴汝为 董韫美 干福熹 郭光灿 郭雷 何积丰 侯朝焕 侯洵 怀进鹏 黄宏嘉 黄琳 黄民强 黄纬禄 简水生 匡定波 雷啸霖 李启虎 李未 李衍达 梁思礼 林惠民 林为干 林尊琪 刘国治 刘盛纲 刘颂豪 刘永坦 陆汝钤 陆元九 母国光 彭堃墀 秦国刚 阙端麟 沈绪榜 宋健 孙钟秀 王大珩 王家骐 王启明 王守觉 王守武 王圩 王阳元 王育竹 王越 王占国 王之江 吴德馨 吴宏鑫 吴培亨 吴一戎 夏建白 夏培肃 许宁生 薛永祺 杨芙清 姚建铨 张钹 张景中 [[张嗣瀛]] 张效祥 张煦 郑耀宗 郑有炓 周炳琨 周巢尘 周兴铭 朱中梁 ==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 1994年 陈俊亮 陈力为 何德全 胡启恒 蒋新松 金国藩 金怡濂 李德仁 李同保 刘先林 刘永坦 罗沛霖 倪光南 宋健 苏君红 汪成为 王大珩 王选 王越 [[韦钰]] 张直中 周仲义 朱高峰 1995年 陈德仁 陈敬熊 范滇元 高鼎三 龚惠兴 郭桂蓉 黄尚廉 侯德原 姜文汉 李国杰 李三立 梁春广 林永年 陆建勋 毛二可 沈昌祥 孙俊人 孙优贤 孙玉 王小谟 魏子卿 吴澄 吴佑寿 吴祖垲 徐元森 许国志 许居衍 薛鸣球 叶尚福 叶铭汉 俞大光 张履谦 张钟华 赵梓森 周炯盘 [[庄松林]] 1997年 蔡鹤皋 蔡吉人 陈火旺 陈太一 顾冠群 胡光镇 李乐民 梁骏吾 林祥棣 凌永顺 刘玠 牛憨笨 潘云鹤 童铠 童志鹏 王任享 杨士中 张光义 赵伊君 1999年 陈良惠 封锡盛 高洁 姜景山 李德毅 李幼平 刘尚合 卢锡城 潘君骅 孙家广 魏正耀 邬贺铨 张明高 张锡祥 郑南宁 钟山 周立伟 2001年 贲德 陈左宁 方家熊 [[宫先仪]] 何新贵 李伯虎 孙忠良 许祖彦 王子才 姚骏恩 张乃通 2003年 柴天佑 龚知本 马远良 王天然 邬江兴 叶声华 周寿桓 2005年 陈鲸 戴浩 方滨兴 黄培康 刘韵洁 2007年 徐扬生 张尧学 2009年 邓中翰 吴曼青 于全 2011年 陈志杰 段宝岩 高文 [[李天初]] 吕跃广 吾守尔·斯拉木 == 相关视频 == {{#ev:youku|XMzk3ODQxMDkwMA|640|center|<big>王大珩:毕生致力中国光学事业发展 20181223</big>|frame}} == 参考资料 == [[Category:教授]] [[Category:科学家]] [[Category:中国人]]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r 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cor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Argument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Image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Navba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TableTool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王大珩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