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8.126.2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三国同盟 的原始碼
←
三国同盟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三国同盟.jpeg|有框|右|<big>三国同盟</big>[http://map.tianqi.co/shijieditu/country/picture/53179.jpg 原图链接][https://www.tianqi.co/shijieditu/53179/ 来自 天气预报网 的图片]]] '''三国同盟'''(英语:Triple Alliance)是[[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王国]]在1882年5月20日签署的条约,是一个军事联盟。三国同意任何一国被其他两个或更多国家攻击时协助对方。而且,德意志帝国与意大利约定,如果对方被[[法国]]攻击,将会协助对方。然而,根据一项补充宣言,意大利的承诺不能被认定为针对英国。1902年6月,意大利延续同盟协定后,对法国许下了类似的承诺。 ==历史背景== 1881年5月,法国进逼[[突尼斯]]这个意大利希望得到的殖民地。于是,为了得到支援,意大利加入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的同盟,结为三国同盟。不过,意大利的民意并不太满意与奥匈帝国结盟,因为它曾阻止[[意大利]]统一,并且仍然控制着被认为是“尚未收复的意大利”的特伦蒂诺和伊斯特拉。 ==结盟意图== ===德意志帝国意图=== 德意志帝国的与意大利联盟的主要意图,是1878年[[柏林]]大会之后,两国签署了合作关系,德意志帝国认为应该加强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在[[巴尔干半岛]]和[[亚得里亚海]]东部沿海地区的对抗,另一方面,意大利可以缓解德国南部作为法德战争中的军事伙伴的侧翼。 虽然在1913年11月1日,德意志帝国与意大利针对[[地中海]]海战签署了新的“三国同盟海军公约”生效,但自从意大利于1902年与法国就北非的殖民地实现了利益和解,与俄罗斯帝国于1909年就在巴尔干半岛的共同利益实现了和解。1908年的波斯尼亚吞并危机给与奥匈帝国的关系带来了沉重压力,意大利在1911~12年与[[奥斯曼帝国]]的战争与德意志帝国为改善两国关系所做的努力不符。因此,德意志帝国在联盟中,将与德奥同盟的现有联系置于三国同盟之上。 ===意大利意图=== 而意大利加入三国同盟的意图,是希望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支持对法国和[[英国]]的殖民政策。意大利统一之后,很希望参加[[非洲]]殖民竞赛,但看到其殖民野心受到法国对北非政策的威胁后,意大利改为努力集中在东非地区。意大利在1880年代试图在厄立特里亚和[[索马里兰]]建立一个殖民帝国。但是在1915年,意大利与英国秘密签署伦敦条约后终止了三国同盟条约,在[[法律]]上的同盟关系破裂了。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几年前,很多著名[[军事]]分析家都预测意大利会改变立场。1911年,意大利入侵并占领原本由奥斯曼帝国控制的的黎波里,令此预测更有说服力。而且,英国和法国在开战后又作出承诺,会让意大利获得[[安那托利亚]]东南部,以及[[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地区大部分领土。不过,英法在战后并没有兑现承诺。 ==结果== 1914年8月,[[世界大战]]爆发,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与英、法、俄三个协约国战斗。意大利保证支持同盟国,可是后来加入协约国阵营,先后在1915年5月和1916年8月向德奥两国宣战。 虽然意大利是被动的[[国家]],但其希望保持欧洲均势的意念,很明显是倾向支持规模较大的同盟。他之所以不支持同盟国,是因为他们是主动攻击的国家,而协约国是防守同盟。而且,英国和意大利签署了有关地中海的协议。英国需要畅通的地中海[[道路]],以容易接触其非洲和印度殖民地。由于意大利大部分边界被地中海包围,加上其非洲的殖民地仍然依赖英国控制的[[苏伊士运河]]的自由通过,它就付不起与英国为敌的代价了。这也被认为是意大利改变立场的原因。 ==视频== ===<center> 三国同盟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历史图片微解读9《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center> <center>{{#iDisplay:t0703gbbflw|560|390|qq}}</center> <center>武田北条今川三国同盟,武田信玄开启争霸天下道路!</center> <center>{{#iDisplay:l0512zi21ls|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578 國際關係]]
返回「
三国同盟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