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马德秀 的原始碼
←
马德秀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马德秀 | 图像 = [[File:马德秀.jpg|缩略图 |center|[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5375058&sid=5611125 原图链接] [https://baike.so.com/doc/5375058-5611125.html 来自360图片]]]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1947年9月 | 国籍 = 中国 | 民族 = 汉 | 籍贯 = | 职业 =教授。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 | 母校 =西安交通大学 }} '''马德秀''',女,汉族,1947年9月生,[[中共党员]],[[西安交通大学]]自动控制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教授]]。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ref>[http://www.huaue.com/unews/2003912100145.htm 马德秀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华禹教育网, 2003-09-12</ref>、校务委员会主任。中共十七大代表,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中共[[上海市]]第九届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十二届人大代表<ref>[https://www.jinku.com/zixun/241365/ 马德秀 ],金库网, 2016-12-06</ref>。 == 基本信息 == 马德秀,女,汉族,1947年9月生,中共党员,西安交通大学自动控制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教授。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中共十七大代表,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中共上海市第九届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十二届人大代表。 == 个人经历 == 1972年5月至1981年8月,在西安交通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和自动控制专业分别就读本科及研究生,并获硕士学位。其中,1975年11月至1978年8月在西安交通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任教。 1981年9月研究生毕业后在西安交通大学信控系任教,1982年2月至1984年8月在北方交通大学自控与微机应用专业任教,曾任教研室副主任。1984年9月起,历任国家计划委员会科技司副处长、处长,副司长,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发展司司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司司长。2003年9月起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2014年1月14日,中共中央组织部有关负责同志在上海交通大学宣布了中共中央的任免决定,姜斯宪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因年龄原因,马德秀不再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职务。 == 社会兼职 == 马德秀同志还是全国党建研究会高校党建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委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专家,并兼任上海市女教授联谊会会长。 == 获得荣誉 == 马德秀同志因对中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出的突出贡献,2004年11月荣获“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突出贡献者”;并先后获得“最关心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高等教育机构领导奖”以及中科院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励。 近年来,马德秀同志在《求是》、《中国高等教育》等重要刊物以及《光明日报》、《文汇报》、《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上发表《加强战略执行能力,促进大学内涵建设》、《提升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一流大学建设步伐》、《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寻找人才培养模式突破,致力培养创新人才》、《高校党委提高执政能力的四点思考》、《在服务社会中实现我国高校的超常规发展》等有关高校改革发展、高技术产业发展、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的论文或文章30多篇。 == 相关信息 ==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让雷锋扎根高校校园''' 2012年3月5日,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代表在接受采访时说,推动学雷锋常态化,让雷锋常驻和扎根高校校园,需要重点把握三个要素: 其一,是创造良好的土壤和生态环境。很多青年大学生内心深处有朴素的帮助他人、助人为乐的动机和想法,但也 需要周围人的理解和认同。如果有浓厚的氛围,在多元价值取向的社会中,雷锋精神就能脱颖而出,成为青年大学生的自觉追求和主流价值。 其二,是创造富有生命力的载体。具有生命力的载体需要“自下而上”去挖掘,是否贴近需求、贴近实际是生命力的重要特征;在此前提下,再“自上而下”地去推动、去完善、去固化。通过前期在同学群体中的调研和建议征集,交大正推出两个载体:第一是“雷锋车”。目前不少高校建有新校区,校区之间、校园内便利的交通出行一直是学生的现实需求。第二个载体是“朝失夕拾”平台。校园内近五万名师生员工,总会有人遗失钱包、电脑和其他物品。学生[[志愿者]]准备通过[[微博]]建立网络平台,在校园内设立统一的失物招领点。 其三,是构建保障和激励体系。我们相信每位青年大学生都有学雷锋、做雷锋的意愿和行为,但不能奢求人人都是“活雷锋”。构建必要的保障和激励体系,让学雷锋的每个人、每件事都得到肯定和认同,让每一项公益行为都有尊严、受尊重,学雷锋的群体就会越来越庞大,践行雷锋精神就会逐步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去年年底,我们推出了帮困育人的动态捐赠平台“绿色爱心屋”,每一位捐助钱物的老师、同学都能在网络平台上实时查询自己的捐赠记录,并看到受捐者的感谢和心声,让每一次捐赠行为都能得到感动,感到温暖。 '''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之路——从钱学森的大学生涯谈起''' 钱学森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辉典范、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人民科学家。1929年,钱学森考入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于1934年毕业,这几年是其人生中一段极为重要的经历。求学时期的钱学森,在思想上积极追求进步,信仰辩证唯物主义;在人生志向上立志报国,踏上航空航天之路;在学术上勇攀高峰,奠定科学研究之基;在学识素养上科艺并举,终成全面发展之才。青年钱学森的成长道路和精神风范,对当代青年知识分子有着强大的感召力和启示意义。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始终不渝地坚持真理''' 在交通大学读书期间,钱学森就非常关心社会,主动参加社会科学研究会、读书合作社等中共外围组织的读书讨论会,开始接触到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不断进步,觉悟不断提高。他认识到,只有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才是最有道理的。此后,他始终不渝坚持以辩证唯物论指导科学研究。他曾讲过:“一个科学家,他首先必须有一个科学的人生观、宇宙观,必须掌握一个研究科学的科学方法!这样,他才能在任何时候都不致迷失道路;这样,他在科学研究上的一切辛勤劳动,才不会白费,才能真正对人类、对自己的祖国做出有益的贡献。”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奠定一个人的精神底色,直接影响到青年知识分子一生走什么路,成为什么样的人。当前,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新兴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西方思潮交汇激荡,对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产生巨大的冲击。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缺失、价值取向多元等问题,时刻考验着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成才。青年钱学森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只有树立起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并始终如一地坚守之,才能牢牢把握人生正确航向,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来源== [[Category:教授]] [[Category:企业管理人物]]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r 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cor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Argument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Image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Navba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TableTool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马德秀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