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闲聊李渔⑦(张奎高) 的原始碼
←
闲聊李渔⑦(张奎高)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闲聊李渔⑦'''<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13555661/pexels-photo-13555661.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1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闲聊李渔⑦》'''是[[中国]]当代作家张奎高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闲聊李渔⑦=== (上接连载八) (六)文化巨匠,集三十八家于一身 35、物玩鉴赏家 古玩圈子有句话“真正的古玩圈子很小”。就是说真正懂古玩或者说真正能进入古玩圈子的人是很少的。 李渔在古董鉴赏、陈设、山石评论、叠置上都有独特而新奇的见解,对于今人很有启迪,也很有教益。 如他认为,看一件古董,身在当代,却能看到以前朝代的情形。古董之所以受人们追捧,是因为它是越陈旧越是古老珍贵,外表变得越奇特。比如铜器玉器,在当年它不过是一个磨得光洁发亮的东西罢了,经历的年代越久,刮磨得痕迹就完全没有了,光洁发亮的外表变得斑斑驳驳,反而人人都把它当作宝贝。并不是因为它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而显得珍贵,而恰恰是珍视它的变化。假如它依旧如新,跟当年造出来的一模一样,那么就跟今时造出来的新物又有什么区别呢?何必用高出百倍的价格去购买呢? 这是告诉人们古量的价值所在:变化! 故,收藏、鉴赏古玩的真谛是其承载的时代气息、历史沧桑、风云变幻及其坎坷曲折的变迁故事。 对于如何鉴赏古玩,李渔不仅有“骨董”专论,如在《闲情偶寄》中论述古董时说:“碗……则论花纹。”又道:“幽斋陈设,妙在日异月新。若使古董生根,终年匏系一处,则因物多腐象,遂使人少生机,非善用古玩者也。” 怎样才叫会玩古玩?李渔认为:古蕫陈设妙在日新月异,常换常新。他认为,若是长期不换,古董便会象生了根,像系住了匏瓜一样,给人腐败之象,毫无生机之感,这是不懂如何玩古玩人。 在他的许多著作中,也会时不时流露出他对骨董鉴赏的观点。“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茶壶以砂为上盖既不难看,又无熟汤气,故用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好一句“色香味皆蕴”! 使品茗者在味觉、嗅觉、视觉上达到了理念化的完美享受。 “至于玩好之物,惟富贵者需之,贫贱之家,其制可以不问。然而粗用之物,制度果精,入于王侯之家,亦可同乎玩好;宝玉之器,磨砻不善,传于子孙之手,货之不值一钱。如精粗一理,即知富贵贫贱同一致也。……瓮可为牖也,取瓮之碎裂者联之,使大小相错,则同一瓮也,而有歌窑冰裂之纹矣。柴可为扉也,而有农户儒门之别矣。人谓变俗为雅,犹之点铁成金,惟具山林经济者能此…垒雪成狮,伐竹为马…有耳目即有聪明,有心思即有智巧……” 对山石的鉴赏,李渔用“透、漏瘦”三个字来概括。所谓“透”,就是 “此通于彼,彼通于此,若有道路可行”;所谓“漏”,则是“石上有眼,《芥子园画传》中的奇石四面玲珑”;所谓“瘦”,则是“壁立当空,孤峙无倚”。 《芥子园画传》中的奇石 对于孔眼的形状,李渔说孔眼要自然不规则状,最忌讳的是圆形,过于圆滑而缺少韵味。对于石头的颜色,他也有专门论及,他觉得色彩以纯粹为美,或紫,或碧,或青,或红,色彩纯净,纹理自然,才算得上好石,如果色杂而纹乱,那是不耐看的。 对于置石,他说人居都市里,不能与山水同居,所以人们历代以来都会在建造园亭时用石头堆砌成山,用水围堰成湖,以寄山水之情。对于垒石,他说有的人花费上万银子造山置石,却搞得山不像山,石不像石,简直是糟塌。“一卷山意足,何必遍嶙峋。蹲伏幽窗外,翻疑石拜人。”这首诗应是李渔垒石观点的集中体现。 李渔说,人的一生什么病都可以生,但有一种病是万万不可以生的,那就是俗气病。而古玩山石,是可以医俗病的。所以,他觉得就像良医要把良方告诉给病人一样,他要把这医俗的秘方告诉给世人,让每个人的生活中都能多一些优雅,少一些俗气! 李渔对古玩的鉴赏方法和目的,与现代古玩家异在何处呢? 36、慈善家 至今为止,说李渔是各种家的都有,但尚未发现有人说李渔是慈善家。这与研究者们或囿于成见、东施效颦,或研究不深、浮光掠影有关。亦或是想说未敢说、或欲说说不出。这实在李渔研究的一大缺憾,是对李渔的不公。 故,我是第一个说李渔是慈善家的人。 我说李渔是慈善家,绝非空穴来风。 首先是,李渔虽然字号众多,但绝大多字号都与慈善普世有关。像:笠道人、觉道人、觉世稗官、新亭樵客、回道人、情隐道人、情痴反正道人等。都是以道家传人自诩。李渔也常称老子李聃为“吾家老子”。可见李渔是一个忠实的道学信徒。 而道家第一部、也最重要的劝善著作《太上感应篇》的核心,是劝人遵守道德规范,时刻止恶修善自利利他。行善积德福庇子孙,作恶受罚殃及子孙。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太上感应篇》被誉为“古今第一善书”。上至朝廷,下至民间,旨在劝善,内容融合了较多的传统民族思想,树立了人在世上的正确形象, 许多内容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如皋冒辟疆父亲冒启宗注解、冒辟疆及其弟刻印《太上感应篇》的故事,史书有载,现在流传的《太上感应篇》亦署有冒启宗之名。此是题外话。详见本人《末世灵魂悲歌》一文) 李渔自己以“道人”命名众多字号,旨在宣吿自已以“善”立身的人生信条。其言如是,其行亦如此。 他少年时所作《鸡鸣赋》中,为鸡有功无誉大鸣不平:“举国皆梦,谁其独醒”、“有功无誉,谁当克之?惟鸡为然,百无一疵”、“奈何怒之如贼,叱之若奴?”义正辞严的诘问中,彰显出少年李渔侠义热肠、善良之心。 他在《龙灯赋》中写道:“斯万物无遁形兮,四海有休征,吾愿在天在田之大人兮,胥体以此加民。”他希望万物兴旺、四海无征,祈祷天上的神灵、地上的官员们,保护这一方民欢乐的盛世吧。善良普世、护佑万民之心昭然而见。 他为兰溪夏李村当总理时搞规划、挖水渠、筑水坝、建亭子,至今造福乡梓。 他为伊山写过《大士宮募田疏》、他代汉阳太守写过《汉阳府重建鼓楼创立码头募援引》,为友人写过《义葬册引》,为孝道义孒写《朱靜子传》,他写过《朱子修龄倡义鸠资赎难民纪略》《义士李伦表传》等公益文章,呼吁行善积德,传播善孝事迹。 王安节在《闲情偶寄·房舍第一》中评道:“先生兹在家家引入桃源,鸡犬皆仙,真铸世也!” 李渔是慈善家,并非妄言,更非无据,我只是讲出一个世人未知未说、欲说说不出却终身善良的李渔。 读者若有兴趣,可在李渔著作文章中去感受、体味。 李渔故事(写于武汉抗疫时) 1、 李渔心为楚人忧,问天何事苦为仇? 江风五月尚飕飕,疑是生寒应麦秋。 暑雨不多难望岁,密云虽布转增忧。 四方丰歉觇三楚,两载饥寒遍九州。 民命久悬仓廪绝,问天何事苦为仇? 这是康熙十一年(1672年)夏天,李渔在武汉期间写的一首题为《夏寒不雨,为楚人忧岁》的七律。诗中记述武汉这年夏天低温不雨的反常现象,以及他为楚人担忧的沉重心情。 诗意大概是这样的:武汉素有“火炉”之称,可是已经进入初夏的五月,天该热了。可武汉的江风还是凉飕飕的,令人怀疑是在寒冷的冬天,但实际是已经进入了炎夏的麦收时节了。可是这个暑天啊,雨水太少了,很难指望今年的粮食能够丰收了。望着天上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本来盼望能降下喜雨,可又是空打雷不下雨,结果不仅空喜一场,反而增添了许多忧愁。古往今来,天下粮食丰歉都是以三楚为标准,三楚丰则天下丰,三楚歉天下歉!可现实是已经连续两年歉收、粮仓里颗粒绝无,饥寒遍及九州,老百姓的性命已是命悬一线、亟亟危矣。可老天爷仍不下雨,今年肯定又是个大灾年了,将会颗粒无收。那三楚民众如何生存呢?苍天啊,你到底为了什么事情,竟然频降灾祸、苦苦与百姓苍生作恶为仇呢? 诗中充满了李渔对三楚百姓遭受灾害的焦心、同情与担忧。这种情感是李渔悲悯善良、慈爱仁心的自然流露;是作为市井文人的李渔忧国忧民忧苍生的良心体现。慈爱是天性,仁慈是本性,良心是底线。这些都无须掩盖、也是掩盖不住的。纵观李渔一生,是满满的善良、满满的悲悯、满满的感恩。 人都说李渔是喜剧大师,正因饱受了人世间的悲伤,所以才要让世人都快乐。他写传奇的目标“一夫不笑是我忧!”,明白了这点,就不难理解李渔为什么会为楚人忧岁了;叧一方面,从诗的题目《夏寒不雨,为楚人忧岁》来看,李渔开宗明义地标出此诗是为楚人忧岁咏殇的,是担忧楚地因灾歉收、忧民生活的真情吐露,表达出善良仁慈的李渔对楚人的深深情怀;最后一句“问天何事苦为仇?”李渔将內心的愤怒不平和为民呼唤的思想坦露世人。而“问天”二字则将李渔大义执言、仰天长啸的笔侠形象勾勒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境由心出,诗为心声,诗以传情。在武汉、湖北、举国抗疫的特殊时期,读一读这句“问天何事苦为仇?”,是不是感受到李渔“为楚人仰问苍天”的那种别样情怀、别样举动,倍加让人[[感动]]、暖心,别有一番[[感受]]呢? 我在想:假如李渔还活着,他看到今天的武汉正在经受着新冠肺炎巨大灾难的痛苦折磨,他一定也会发出悲怆的仰天之问。可我无法推测他会问什么。但四百年前的这句“问天何事苦为仇?”的问天诗句,放在今天不仅适用,而且十分适合、贴切、撼心! 李渔“问天何事苦为仇?”詩句的寓意、襟怀,对于抗“疫”战争中的武汉、[[湖北]]、全国都有启示意义! 它启示我们,对此次的抗击疫难是不是也应该有更多的思考、更多的感悟、更多的“问天”呢? 我想:会的,一定会的! 因为,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一座感恩的城市,一座思考的城市,一个不断问天、不断创新的[[城市]]! 若此,是不是顺便也对古人李渔说一声:谢谢呢? 2、 荆州遇故知,为楚出良谋 康熙十一年(1672年)三月,应荆州太守李雨商之邀,李渔携家班前往荆州演出,在这里,他和李雨商[[相遇]]。出乎意料,两人一见面,都从对方口音中听出了乡音。“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一个是兴化游子,一个是雉皋生人,同隶扬州府,又共属海陵,老乡加本家的那种亲热、亲情让两人顿时十分亲近。“渔虽浙籍,生于雉皋,是同姓而兼桑梓者也……”李渔热诚地给李雨商这封信。 有人说是“套近乎”。孰知李渔交游九百余人,苏、浙要员比比皆是。有第二封这样“套近乎”之信乎?故此说有悖李渔傲骨、有亵渎先生之嫌,还是谨言为好。 言归正题。李雨商久闻李渔盛名,如今一见,竟是老乡加本家,这接待规格、演出安排自不必言说。而李太守对李渔的仰慕、信任,有一事足以可证。 李渔来到荆州后的一天,李雨商邀请幕僚同仁、名流贵胄聚饮,李渔是这场宴请的首席嘉宾,故他自称是“绣滚丛中布衣人”。 宴请的目的,是李雨商邀请李渔“为汉阳府重建鼓楼创立马头”出谋划策并起草布告! 原来,汉阳中心用于报更示警的鼓楼毁于兵燹,亟待重建;汉阳是郡城,汉口来郡城,隔着长江,往来必须两番过渡,费时费钱。故要创立码头,架一便桥,方便通行。这两件千秋[[功德]]大事,李雨商[[邀请]]李渔出谋划策、与大家共议。 等李太守将宴请目的一说,满场目光刷地聚向李渔:李渔写戏演戏大名鼎鼎,可这土木、桥梁工程……?太守怎么会请他谋划?厅内一声寂静,人们心中质疑…… 李渔自知人们心思,可他仿佛无视,静默稳坐。片刻,起身踱步,走到书台。提起狼毫,稍作停顿,轻吐一口气,倏地笔落。 倾刻间,一篇《汉阳府重建鼓楼创立马头募缘引·代郡守作》的布告立马而成! 原文如下: “三楚名郡,首推汉阳。前贤接踵而治者,除故明勿论,自皇清定鼎以及于今,已二十馀年矣,宜乎百废俱兴,无政不举。乃予承乏其间,觉当举未行者,正自不少,岂政事之缺略,犹书文之亥豕,与愈扫愈有之落叶同其狼籍而不可问乎?兹且遗细而巨。 若鼓楼,居一郡之中,以肢体喻之,则犹心君之在腹,以声息言之,则如喉舌之在口。腹可一日无心,而口以内之呼吸伸吟,诃一息不出孑喉舌者乎?处询更于要地,可戢鸡鸣狗盗之雄,竖奎璧于中央,必致凤起蛟腾之瑞。是鼓楼之重建,不可须臾缓也。 若夫汉口之去郡城,路不二、三里,而有邈若江河之势,以有一水界乎其中耳。一往一来,必须两番问渡;计人计费,岂止日去万钱?何不架以浮梁,系以铁缆,可开可合,利于车往而又不碍于舟行?经之营之,虽有暂劳,而实可图其永逸。 然欲建浮梁,必须先立石柱,排山倒海之水势,非一木所能支也,计图利涉,又先砌马头,临深履薄之危途,非一蹴所能至也…… 兹计马头、铁缆、浮桥之费,将及若干,鼓楼木石、人工之费,将及若干,总佔二费而合计之,不下若干。夫以贫太守而思作无米之炊,奚啻三更说梦,然以众力士而共擎有足之鼎,何难一举成功?兹特捐俸若干,置买木石,先为一之基,然后诡告同心,力寰此举。凡我绪绅先生,胶庠人士,以及商贾之好义、弓老之急公者,量其力之所能,竭此心之谁已。福及诸公之桑梓,我何与焉,义全太守之面颜,情斯厚矣。” 众人一看,大呼“神人神文神策!妙计解颐矣!”满堂赞声! 一条“何不架以浮梁,系以铁缆,可开可合,利于车往而又不碍于舟行?”的奇特[[创意]],让李太守的许久苦恼“谈笑间灰飞烟灭!” 本是官样[[文章]]的布告,在李渔笔下成了一篇[[文采]]斐然、鼓荡人心的华彩檄文。这公文布告原来还可以这样写?脑洞大开! 当然,建楼、建码头这两件事谋在李渔,功在太守了。李太守慧眼识老乡,举嫌不避亲;笠道人执鞭报知己,造福武汉人! 桥虽久废,[[历史]]依在。李渔曾经倾情的[[武汉]],还有人记得他么?<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71096453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张奎高,1950年生,[[江苏]]如皋人。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闲聊李渔⑦(张奎高)
」頁面